Redian新闻
>
中国崛起的地缘技术路径

中国崛起的地缘技术路径

军事


近现代以来,“地缘政治学”始终是中国处于弱势状态的一个学科。


古代王朝时期,中国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去看待天下,整体思维是“中心放射形”的。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的清朝官员第一次有了初级的地缘政治观念;比如前文提到大学士周德润给光绪皇帝上的奏折,当中有“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表述,其实就是苏联/俄罗斯国土安全防御中的缓冲区概念。


不过清末的这种地缘政治思维还是过于初级,没有形成全球视野。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限于自身实力,同样未能够跳脱出东亚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当时的主流学者们似乎对地缘政治也不太感兴趣。


待到新中国成立,在东西方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曾先后形成“中间地带”和“美-苏-中大三角”的地缘思维。


以中间地带为例,中方认为美国和苏联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向中间地带扩张势力,中国则应该尽可能团结他们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再以美-苏-中大三角为例,其基本含义是调整中美矛盾低于美苏矛盾,具体措施包括结束越战、缓和台海局势等等。


朝鲜人绘制的“四海总图”,中国居于世界中心,周围是海洋,再外围是未知大陆。


与中国相比,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学说要丰富得多,比较著名的有马汉“海权论”、麦金德“世界岛”、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等。


每当诞生轰动性的地缘政治学说,总能影响到各主要大国的军事/外交战略制定。


比如1890年,卸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的马汉推出自己的旷世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所起到的作用。


“海权论”一经问世便迅速被当时的海洋大国所接受,掀起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舰巨炮海军竞赛。


历史上,地缘政治学说通常与人类工业/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假如某一天陆地运输/空中运输取代海运成为各国大宗物流的核心方式,那么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关岛、夏威夷等或将不再重要,各种五花八门的“陆权论”“空权论”甚至“太空权论”则会喷薄而出,大国间竞争的策略也会随之改变。


常驻日本的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海权国家有句名言:帝国的利益边界是对方的海岸线。


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下辖的研究所。今天中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专业研究机构群体,可以为各方决策提供咨询。


下面进入本篇的主题——中国崛起的地缘技术路径。


按照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美国维系世界霸权的前提条件是亚欧大陆处于分裂状态,谁能够统一或整合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能挑战美国


举个例子。


假如欧洲是个统一的整体,那么它只需要再联合1~2个亚欧大陆中心或边缘地带的次一等强权国家,就可以对美国霸权形成巨大威胁。


因此,美国一方面十分介意欧盟的整合,对其时打时拉,另一方面也高度警惕“欧盟-俄罗斯”关系,尤其是以“北溪”为代表的大宗能源绑定。


而乌克兰危机中美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彻底打断了“欧盟-俄罗斯”走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亚欧大陆的分裂状态。


再以中国为例。


作为亚欧大陆另一端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层面充当的角色与欧盟类似,只不过一个在西边缘地带、一个在东边缘地带。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跟警惕“欧盟-俄罗斯”关系一样,“中国-俄罗斯”关系也是让美国如鲠在喉的。


金砖与上合的框架》一篇里提到过印度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讲,印度和俄罗斯的地位类似,都属于亚欧大陆上的次一等强权国家。


美国既然介意“中国-俄罗斯”关系,自然也会介意“中国-印度”关系。



简单梳理一下,目前亚欧大陆上存在的四股地缘政治力量:


第一等:中国(1.5),欧盟(1)

第二等:俄罗斯(0.5),印度(0.5)


在此基础上,如果两股地缘政治力量彼此陆地接壤,则认为具有“背靠背”的关系,再额外增加0.5赋值,于是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列表:


中欧关系-2.5-美国高度介意

中俄关系-2.5-美国高度介意

中印关系-2.5-美国高度介意

欧俄关系-2-美国高度介意

欧印关系-1.5-美国不太介意

俄印关系-1-美国不太介意


纳粹德国巅峰期的势力范围,这是一种武力统一欧洲的尝试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楼,这是一种和平方式整合欧洲的方式。欧盟的经济体量略逊于中国,军事实力处于严重阉割状态,不过其最核心问题还是“一致性”太差,很难形成一股高度整合的地缘政治力量。


接下来谈中国的技术路线。


路径1:整合亚欧大陆上另外两个次一等强国俄罗斯与印度,以“中(主核)+俄印(两个副核)”的形式挑战美欧霸权


细心的朋友很容易联想到,所谓“中(主核)+俄印(两个副核)”其实就是上合组织的框架,而所谓的美欧霸权说白了就是北约,有时也称“跨大西洋联盟”。


美国与欧洲不仅防务一体化,经济联系同样密切,跨大西洋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包括美国-欧盟和美国-英国),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经济关系。


客观的讲,即使中国成功整合了俄罗斯与印度,再外加上合圈子里其他一堆小兄弟,也只是与美欧形成均势而已,毕竟已维系七十多年的“跨大西洋联盟”实在太强了。


站在美国全球霸权的角度,“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超过美国与其他任何国家/区域的关系。


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欧洲关键时刻不再站队美国,会对华盛顿施行全球战略带来多么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至少以未来可预期的视角看,美欧关系仍非常紧密,作为挑战者的中国不应心存幻想。


在路径1的大背景下,“中-俄-印”联盟需要尽可能拉拢其他一些边缘地带的力量,比如:日本、巴西、东盟、海湾阿拉伯国家等。


不过可惜的是,目前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十分糟糕,连“中-俄-印”这个最基本的框架都只搭了一半(中-俄),再往下讨论也就意义不大了。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地缘政治层面的重要布局,它尽可能走了美国实力相对薄弱的区域。


路径2:面对只整合了一个次等强国(俄罗斯)的现实,中国需要尽可能维持住欧盟与印度的中立状态,然后拉拢其他边缘地带力量。


按照笔者的理解,路径2是当下中国实际的状态。


考虑到中印关系的脆弱性,使得中方对于整合印度的前景很不看好,之所以上合/金砖等组织尽可能带着印度玩,目的主要是维持新德里的中立状态。


也正因如此,印度总给人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一边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G7,一边出席上合/金砖峰会。


这种局面说白了并不是印度的外交工作做得多棒,根本原因还是当前的国际地缘格局所致。


战争的胜负手》一篇中提到过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例子,当德国与苏联关系走近的时候,英美对于日本积极争取、百般拉拢;而一旦德国与苏联撕破脸,英美迅速将日本与德国打包捆绑。


换言之,二战期间日本其实没有上过“正桌”,希特勒直接替它做了国运选择。


回到当下。


既然整合印度的难度极高,那么中国最务实的举措就是尽可能促成欧盟与印度的中立。


套用一个官方外交术语,叫做“战略自主”。


在欧印保持战略自主的理想情况上,中国需要尽可能拉拢东盟、中亚五国、巴基斯坦、伊朗、海湾阿拉伯国家等边缘地带力量,这将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十分考验外交耐心。


总而言之,多张零钱不如一张整钱好用,由于地缘层面的均势并未形成,因此中国在面对“跨大西洋联盟”时会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1888年俾斯麦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讲,熟稔地缘政治对于德国这种身处四战之地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21世纪不是20世纪,也不是19世纪,中国还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积蓄力量。


文章最后,用一句俾斯麦的名言来结尾:


“当没有听见上帝的脚步声时,我们除了等待别无出路。(《百年争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崛起"到顶"了?《经济学人》的谬论不止是个经济错误!小民就业与大国崛起改革开放几十年迷外驯化入骨髓最大的地缘隐忧:俄国革命的风险为何不可低估?「Okawa大川電機」完成1.21亿元A轮融资,挑战寡头格局,自研「Ebike」上游全栈技术路径|36氪独家悄悄崛起的中东制造业:面纱下的创新与挑战揭秘印裔在美国崛起的“快速通道”!印度人距离当选美国总统一步之遥?两会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飞腾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本土CPU产业应加速技术路线收敛追剧是件苦差事,聊聊《狂飙》这家日企是中国人的老朋友,用45年见证中国崛起,如今在中国事业规模上千亿…中国汽车市场的故事,是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崛起的缩影谁在“掩护”中国崛起?对话式AI搜索的技术路线猜想安全生产管理释放2万亿市场,智能边缘技术如何接招?金灿荣: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不能接受中国崛起的,它比美国还着急"印度崛起有特殊意义,只有中国崛起可与之相比"美国是苏联崛起的幕后推手!“复仇时刻”与“帝国手段”背后,中国崛起正在改变什么?沙伊在北京和解 | 阎学通:中国成功崛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能否成为被多数国家自愿效仿的国家硅光的下一代技术路线图业内激辩:动力电池产能已过剩?下一代电池技术路在何方?李强访问德国,面对中国崛起,德国怎么办?【硅谷李师傅·漫谈十七】气球与大国崛起亚马逊营销总监:快速崛起的亚马逊是否在游戏业找到了自己的路?美国西部乡村音乐剧《I love Bandits》(1)砸向大众的蛋糕,能阻止中国崛起吗?黑人电影的崛起:美国种族政治崛起的一个征兆印象民企身上的中国崛起COSTCO的佛跳墙,牙痛的始末突破桎梏,不断崛起的澳新职场“她力量”!揭秘澳新职场华人女性的蜕变与选择LeCun:ChatGPT无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但ALM技术路线可以!儿童遗留监测成为「加分项」,多种技术路线「争夺战」一触即发三哥,也要大国崛起了方寸邮票里的59个瞬间,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崛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