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分拆风云
阿里巴巴将分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今后无论是菜鸟还是阿里云都是有可能独立融资上市的,后续各业务集团价值的释放也是可以出现新高度的,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市场,也是给到了足够的热情。
3月29日,阿里巴巴港股开盘大涨14.96%;美股方面,3月28日也以14.25%涨幅收盘,股价创下近10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市值涨超300亿美元。随后的连续三天,涨幅共计超过20%。
来源:seeking alpha
股价的拉升不仅是看中部分业务独立后的潜力,更重要的这家是市值千亿美元、覆盖民生项目、常年被监管紧盯的集团也是时候根治一下“大公司病”了。
一、治疗“大公司病”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内是很需要大公司的,当年仅阿里零售一块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就业人数就超过3300万,但凡是在淘宝创业的基本都实现了发家致富。但如今,集团的规模实在过于庞大,尽管阿里是国内中台策略为数不多进展不错的企业,但内部管理纷繁复杂、各部部门水平又参差不齐,再高效的中台没办法发挥高效的协同能力,为了治疗“大公司病”阿里选择了分拆。
张勇在写给员工的信中表示: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对阿里巴巴来说是明智的,因为重组出来的六个业务集团的性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也不同。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科技行业、平台企业都不好过的那两年,阿里股票更是领头跌了70%,且部分拉低平均水平的业务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阿里股票的折价,所以这时候分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良方同时也创造了业务活力给予市场信心。
在本次分拆中,菜鸟有可能成为阿里第一个首次公开募股的业务。据彭博消息,阿里巴巴已邀请中金公司和花旗集团参与分拆工作,该公司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估值约为200亿美元,IPO最早可能在今年年底进行。作为集团重要的内生增长引擎,截止 2022 年 12 月 31 日季度,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后,菜鸟的收入同比增长 27%至人民币 165.53 亿元;海外分拣中心总数增至 15个。在去年天猫双 11 全球狂欢季期间,包括直接或经菜鸟驿站送货上门的订单量单日峰值超过1800万。
另一部分被市场大力看好的则是阿里的云业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三个月,由阿里云及钉钉组成的云业务分部,经调整EBITA为人民币 356 百万元,2021年同期为人民币134百万元。此外,阿里云是还是国内首家盈利的云服务商。据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营收达161亿元,调整后EBITA盈利2400万元。2022年,阿里云占中国云市场份额的36%,排名第一,收入为752.97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7.6%。在如今AI热火朝天、万物皆上云的时代作为市占率最高的阿里云不可能没机会发展。
事实上,分拆实施后最大的利益既得者还是仅作为控股公司的阿里本身。根据新的重组方案,阿里巴巴将全资拥有淘宝天猫商务集团,这是公司盈利能力最强、增长前景最好的业务部门之一,而现任CEO张勇也将全权领导该部门业务的发展。相比以往将时间和精力平均分散到6个部门,如今的“逍遥子”张勇可以更专注最核心和最有前途的业务,发挥更高的管理水平。
分拆后的阿里将脱离略显冗长的其他业务,这被市场认为将是一场成功的“瘦身计划”,今后集团将拥有更高的流动性。那些对淘宝天猫业务更感兴趣的国内外投资者,在分拆后,可能对阿里建更重的仓位,持有更多的头寸,而阿里目前折价的股票也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缓解。
(seeking alpha上兴高采烈的美股投资者)
对于“大公司病”的治疗,阿里选择让市场这个试金石来考验各部门业务,一切的结果都将由市场决定,让业绩数据、股价市值反应最终的成败,而每一位熟悉阿里巴巴的投资者或多或少都对其业务集团有了自己的估值,但在我看来,最具价值潜力的不是即将分拆的业务而是已经分拆结束的蚂蚁集团。
二、重燃的蚂蚁集团
早在8年前阿里就将蚂蚁集团单独罗列出来成立公司,并在2020年筹备上市。但三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蚂蚁集团也没能成功上市,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照不宣。著名演说家马云当年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言辞是出风头了但同时也给蚂蚁集团的IPO之路使了绊。要知道,当年蚂蚁集团两地同步上市的总融资额是达到2300亿元人民币的,是全球史上最大的IPO,当时A股的申购户数也是创下科创板历史纪录的。但就在演讲结束约一周后的2020年11月3日晚,上交所、港交所双双发布声明暂缓了蚂蚁集团上市。
一夜之间,全班最受瞩目的优等生,被班主任公然约去喝茶,这种场面想想都脊背发凉。没有“正视金融业务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蚂蚁集团不仅被暂停公开募股,还面临着超过10亿美元的罚款和严格的管控。
来源:DION MBD
但这个紧张的局面在今年春天有所松动,曾经被阻断的IPO 之路似乎也有了复苏迹象。据4月18日,FX168财经报社(香港)的资讯,蚂蚁集团罚款降至目前正在考虑的7.28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受此影响,阿里巴巴美股盘前短线拉涨,涨超1%。
其实在经历“请喝茶”一劫后,蚂蚁集团便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公司架构重组,最终在2021年6月3日作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获批开业,严守新的规范再次面世,而其中最受严格管控的股权分配也随着公司不断的整改重组,效果显著。在公司最新公告中显示,此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马云,投票权从53.46%大幅降至6.2%。
来源:ant group
除了股权调整,集团的金融业务也逐渐完善,从完全不用承担风险的中间平台,变成一家持牌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这表明蚂蚁集团将受到与银行一致的常规金融法规的约束。虽然花呗、借呗等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经营者的消费信贷产品仅在2020年上半年,收入就达285.86亿元,同比增长59.5%,占总营收的四成,成为集团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但在《网络小额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蚂蚁集团必须补充资本或收缩信贷规模,以保证监管合规,所以这部分的打击势必会导致集团的估值缩水。
2023年1月,国外一些机构开始重新推算蚂蚁集团内在价值,其中,BlackRock假设的估值接近640亿美元;T. Rowe Price估计截至2022年5月的估值为1120亿美元;尽管BlackRock给出了最高截至2022年4月1510亿美元的估值,但相比2020年的约3100亿美元,蚂蚁集团的估值还是被大幅削减。
但尽管如此,有机会重新上市的蚂蚁集团未来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早在2019年,蚂蚁集团的全年支付总额就达到7120亿美元,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了约3000亿美元的信贷,是中国资金流量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覆盖支付、储蓄、借贷、保险、投资等服务,月度活跃用户超过7.3亿人。即使从现在来看,在私人银行服务渗透率不到50%,约99.8%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更别说有多少“月光族”是靠花呗及时行乐的,国内市场的消费信贷业务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和之前剑拔弩张的局面不同,疫情过后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显然缓和,毕竟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在2022年仅增长3%,远低于5.5%的目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二低。疫情的打击让经济复苏成为国家层面的首要目标,这也预告了监管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停战协议”,国家对平台经济的管控开始持续软化。
据中国银保监会的公告,2022年12月30 日批准了蚂蚁金服集团关于增加该公司消费者部门注册资本额的请求,从80亿元增加到185亿元。据中国网消息,1月13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负责人马贱阳在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平台企业“非常积极、非常理解”的态度下,大多数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而上个月马云的回国则具有更鲜明的象征意义,缓和下来的局面完全可以支撑包括阿里在内的平台企业安然的度过一个周期。
三、结语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马云。
无论此前双方的博弈有多激烈,但从经济发展还是企业选择,如今“24年来最大的组织变革”既是阿里能做的也是阿里该做的,而分拆后的业务可以明显分为“创成长”和“创价值”两种,但这其中又该如何细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手册,不如在评论区共同探讨,给我涨涨见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