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丨关于印度电影,你想知道的都在这了
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为什么故事脑洞能开那么大?
为什么他们似乎越来越受欢迎?
这三个为什么,基本就构成了我们对印度电影的第一印象。
这是好事,能让我们更快速地对印度电影勾勒一个轮廓;但也是坏事,因为很容易形成固定认知,没办法深入肌理,给印度电影一个更深刻、全面的认知。
为了对印度电影一个更翔实的认知,新一期「后浪电影」的播客,邀请到被圈内朋友昵称为“印度电影驻京办主任”何巍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印度电影的理解。
或许,不少人对何巍老师很陌生。
POST WAVE FILM
在这期播客里,最先聊的内容是,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引进史。
随着阿米尔·汗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观众对印度电影的认知也越来越多。
但事实上,印度电影引进中国的历史特别早,那是在1955年。
1955年,中印关系极好,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那一年,除了中银电影人代表的双边访问,文化部还在国庆当月,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举办了“印度共和国电影周”放映活动,放映了《流浪者》《暴风雨》《两亩地》这三部电影。
《流浪者》引进中国时的画册一瞥
这是印度电影,首次被引进中国。
但后来因为中印两国摩擦不断,文化交流活动也陷入低潮,直到1979年《流浪者》再次被引进到中国,印度电影才第一次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
这部由印度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兹·卡普尔,在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曾获得第六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是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首部在海外打响知名度的宝莱坞电影。
对于刚度过特殊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流浪者》华丽的场景、精妙的歌舞,以及表演上深受卓别林影响的方式,让国内观众终于有了看一眼世界的机会。
而《流浪者》的主题曲《拉兹之歌》,也成了那一代人几乎都会唱的歌曲。
紧接着是1980年,《大篷车》在国内公映。
《大篷车》的中国版海报
不同于《流浪者》的黑白影调,《大篷车》高饱和度的彩色影像,与它让人惊艳的舞蹈和服饰相得益彰,刷新了当时的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理解。
随后,几乎每年都有印度电影被引进到国内,都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阿米尔·汗主演的《冷暖人间》,就是这一时期被引进到国内的电影——这也是阿米尔·汗第一步被引进到中国的电影。
《冷暖人间》的中国版海报
《冷暖人间》之后,阿米尔·汗经常有电影被引进到国内,2003年的《印度往事》,就是他第四部被引进国内院线的电影。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观众看到外国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1994年,中影以票房分账的方式,获准每年进口10部左右的分账电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也成为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
《亡命天涯》中国版海报
此后,好莱坞电影大规模进入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极大地冲击了非英语电影在国内的市场,印度电影自然也深受影响。
从2003年阿米尔·汗的《印度往事》在国内公映后的7年时间里,中国院线没有上映过一部印度电影。
直到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内观众才再次领略到印度风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国版海报
但是,这个发生在孟买的故事,实际上是英美合拍片,并不是纯正的印度制造。
2011年12月8号,安乐影业的老板江志强,把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引进到国内院线,观影习惯越来越常态化的中国观众,总算是对宝莱坞开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过很可惜,当时印度电影的国内票房,一直盛行一个传闻叫“3000万魔咒”,就是说:印度电影在中国院线的票房,根本破不了3000万大关。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后来被朋友昵称是“印度电影驻京办主任”的何巍,开始系统地钻研印度电影,并在大量观看和研究之后,决定把阿米尔·汗的《我的个神啊》引进到国内,最终以1.18亿的票房,一举打破了坊间传闻的“3000万魔咒”。
《我的个神啊》中国版海报
此后,何巍着手深耕印度电影市场,致力于中印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
也正是经由他的宣传策略,阿米尔·汗彻底打开了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且在电影票房上也屡创新高。
在这期播客里,何巍就毫不掩藏地分享了他对印度电影的理解,以及他当时如何确定宣传策略,并一步步刷新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
更多精彩,尽在「后浪电影」最新播客:《“印度电影驻京办主任”:畅聊阿米尔·汗与印度神片》
作者丨清晏
电影并不比生活重要
编辑丨清晏 排版丨逍遥
10年来,最混乱的五一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