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期待父母向你道歉,扎心了
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结果大概率谁也等不到。在始终等不到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后,很多子女的第一情绪就是愤怒、失望、悲伤,有些还会开始心存怨怼。
作者:单翼(富叔团队);主播:洛城双子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2021年底,家庭伦理剧《小敏家》爆火。
剧里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很深。
小敏妈妈提及小敏酗酒的前夫金波时,感慨得说了一句:“真可怜。”
深受金波伤害的小敏听到这话,积压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
“妈,你能不能再提他了?要不是你当初使劲撮合我们,他就不是我的前夫。”
“就算他酗酒,他当初可是条件最好的啊。"
听到母亲的话,小敏情绪更加激动:“他当年一喝醉酒就撒酒疯。”
“我当初和你说了多少次,我要离婚,是你一直不同意。”
小敏妈妈态度依旧强硬:“你的意思,就都是我的错,都是我造的孽?”
母女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这一幕,是不是像极了和父母吵架的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如小敏般与父母据理力争,不是非要与父母一较高下。
正如小敏,她只是想要妈妈为当年的阻扰说一句“对不起”,可是往往要等来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却是比登天还难。
要让父母好好道歉,甚至只是说一句对不起,为什么会那么难?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很多父母不愿低头,是为了维持“好父母”的形象。
他们潜意识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像上面的小敏妈妈。
她自认为女儿挑选一个家境优越的丈夫就是好的。
她自认劝女儿忍一忍,维持婚姻完整就是好的。
殊不知,这只是她认为的好。
很多父母很容易陷入“为你好”的自我感动逻辑,以此给自己建立一个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完美的好父母,又怎么会犯错呢?
在如此的思维下,父母其实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点,很多父母不愿低头,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中国式教育下,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地位很不对等。
对于习惯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母,道歉于他们而言就是向孩子低头。
这对于一贯高姿态的他们来说,这不仅会丧失自己的威严,而且孩子还会因此不服从自己的管教。
所以,就算有些家长认识到错误,他们也是打死都不会承认的。
第三点,很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
前面说了,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习惯了“高姿态”,因此他们在思考问题上,很多时候都不曾代入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孩子会不会因此委屈,甚至是受到伤害,这些的问题大概率不会被父母重视,他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也不曾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
就算他们道歉,往往也都是敷衍了事,并不是真心道歉,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被尊重。
他们要么推卸责任,想把问题都归咎在孩子的身上。
要么姿态高傲,保持着家长式高高在上的态度。
要么转移话题,从不会正面道歉。
就像《小欢喜》里,董文洁在丈夫的建议下,给儿子方一凡道歉。
结果一开口,又是习惯性先让孩子检讨:
“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在孩子认错之后,她才又开始检讨自身的错误。
愿意真心检讨自己错误、给孩子好好道歉的家长,真的很少。
更糟糕的是,很多父母还会拒绝道歉,甚是拒绝承认事实。
一被问到,他们就会说:
"有这样的事情么,我已经忘记了。"
"我那么辛苦把你养大,你就揪着那一点点错误?"
正如奇葩说辩手黄执中所说的那样:“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在这样的沟通闭环下,受伤害最深的永远只有孩子。
在始终等不到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后,很多子女的第一情绪就是愤怒、失望、悲伤,有些还会开始心存怨怼。
他们很多都是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才积攒起勇气与父母探讨这个问题。
可是,大概率他们希望得到的道歉,很可能永远都等不到。
因为我们越愤怒、激动,父母就更容易逃避、开启自我保护机制。
而且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我们大概率只会再重复童年时的经历。
所以,与其从父母的身上苦寻一个道歉,我们更建议的,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1、我们可以试着放弃期待。
很多的成年子女,之所以会如此难以释怀,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能忘记心底那个被父母伤害过的自己。
在等不到来自于父母的心理疗愈时,他们很多人也很容易陷入死循环。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正视这个问题。
这份童年的伤痛,需要对此承担责任的是我们的父母。
如果可以等到父母认错,自然是好。
如果等不到,我们也得试着放弃期待,无需拿父母的错来折磨自身。
2、试着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我们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正面表达自身的意见。
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可以试着寻求自己的话语权,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出去住;
在与父母沟通产生分歧时,可以大胆坚定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被轻易动摇。
感到被冒犯时,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些情绪的释放,不仅会有助于我们卸下心底的重担。
3、结束遗憾,完成自我和解。
在我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很大程度上渐渐会产生这个想法:
我们的父母其实是有失职的部分。
想要彻底结束这份遗憾,我们就要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和解。
所谓的和解,并不是指一定要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这里更强调的,是与自我的和解。
接受原生家庭造成的这份遗憾,并从这份遗憾中思考这背后的意义。
就像由于对儿子采取“军训式”教育被骂惨的杨烁。
在节目里,儿子没有和他同一个方向走路,他就让强迫儿子从相反的方向,再走一遍。
儿子选择了喜欢的五号房子,他却冷言冷语。
儿子不会叠衣服,他就对孩子大吼大叫。
在父亲高压的教育下,他儿子时刻神经紧张,害怕父亲突然发火。
而杨烁的这套教育方式,正是完美复刻他父亲的。
杨烁父亲对杨烁的打骂、冤枉,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
在当时,杨烁可能也只想换得父亲的一句道歉。
可是他迟迟没有等来,因此成年后依旧耿耿于怀。
由于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也使得他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不自觉模仿了父亲,将这份伤痛带给了自己的儿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结束这份遗憾,学会尊重我们的子女,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平等对待他们,而不是让原生家庭的伤痛,再次演变到我们自己的再生家庭上。
当我们试着从成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意识到:
生活,不可能总如电视剧上演合家欢的结局。
成长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教会我们学会自我疗愈。
这里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没办法,只有想法把它打到最好。而努力,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只有它,才可以让原生态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点个在看,当我们无法向内探求时,与其苦苦沉溺于原生家庭的伤痛之中,我们不妨向外汲取养分,变得更加独立坚强,靠自己的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单翼,富叔团队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叔,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