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式旅游:放肆的身体,冲KPI的心
假期结束,旅游特种兵们回归正常生活,上学的上学,返工的返工,不知道当特种兵劳累过的身体,会在几天内恢复;充实过的心灵,将在几天内枯萎。
学习了网友们的特种兵式旅游,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内玩儿出最高效率。看到实践者大多数很满足:
——总结下——
探店特种兵
咖啡一天三杯,甜品吃到反胃;
排队两小时,吃饭半小时;
吃早饭凌晨三点等开门,直接把早饭吃成夜宵。
打卡拍照特种兵
人头里找位置摆pose;
光秃秃景点找角落,一片荒芜找花朵;
排队一小时,拍照十分钟。
大家的心态都差不多:业余/课余时间分秒必争,要把被工作和学习抢走的个人时间,分毫不差抢回来。既然时间紧,旅费贵,要在假期的单位时间和单位货币内,积累出最多游玩记忆。
有没有人意识到:特种兵式旅游,其实是把工作时完成KPI的目标,读书时考试合格的要求,全部无意识带到假期。
区别只是:
在公司完不成KPI,老板觉得你对不起他;
在假期完不成个人KPI,你觉得对不起自己。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这本书里说:因为不存在不能购物、消费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时间、地点与情境,所以24/7的无时间性无情地侵入了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实际上,24/7带来的不止是私人空间时间的终结——我们的头脑也已经适应了时时刻刻追逐目标、衡量分数,一刻不能停息的节奏。
所以,虽然人已经离开工位,离开学校,但KPI心理牢牢嵌入脑中,随时计算自己与目标值的距离:运动当然有益健康,但规定了每周去几次健身房,就是KPI心理;坚持学习也是好事,但规定每天读书几小时,背单词打卡多少天,还是KPI意识在悄悄左右我们。
举着“自律”的旗子,KPI心态在生活中大行其道。那么本该放松心情的旅行,到底需不需要设目标提要求?我们潜在的“完成目标”心理,为什么如此难以丢掉?
想知道这种二十四小时被KPI支配的心理从何而来,就回想了一下如今的“特种兵”们记忆里快乐的旅行:学校春游。那时候毫无目标,跟着学校设定的旅行地点一通傻走,长大以后记得的也不是去了什么景点,而是和哪些同学一起玩了游戏,爸妈给准备了什么零食。
后来,经过十几年的考试生涯、过五关斩六将的求职挑战、每年每季每月的绩效难题......每个人脑内似乎植入了KPI计算器,旅行之前也会暗中设定目标,只有都实现了才算达标。
外部世界的驱动力过于强大,它附加于我们“想让自己更好”的内心,成功内化。安静下来,想想我们是不是总会给所有事列一个好坏标准,暗中分等级,给每件事打个分:多去一个地方,就能增加新体验;多去一个餐厅打卡,朋友圈就能多发一条。
最后旅行成了考试,评绩效、卷自己、鸡娃,都是为“多多益善”而卷,为单一标准而累。
虽然假期的用意是放松身心,是劳累工作和学习的中转站,但如果不设立量化标准,或许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虚度”假期。总有人说“身未动心已远”,而如今大多数人的旅行,却称得上“身已动心仍卷”。
看了很多“特种兵旅行”的行程:A博物馆、B公园、C餐厅、D景点......顶多变一变打卡顺序。想问问大家还记不记得,旅行中这些打卡地之间的空隙都在做什么?
在信息来源越来越趋向单一的如今,个人化的旅行体验几乎是在那些空隙中形成,比如在博物馆凝视展品的个人感受、前往餐厅途中偶遇的小吃店、在公园闲晃时看到弹琴唱歌的老人......这些如同文章里的闲笔、画面里的留白,非必要,但珍贵。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刚进入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我们的敏感性会引领我们注意很多东西,等到确认这个地方对我们有何功能之后,注意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我们最初对一辆公共汽车也许会从审美或机械构成的角度看待它,但久而久之,它在我们的眼中变成可移动的盒子,而路过的区域仿佛不存在,因为它跟我们的目的地无关。车窗外,一切都归于黑暗,什么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特种兵式旅游“效率第一”哲学下,或许目的地之外的一切就都是这样的黑暗,除了在清单上打勾,什么都记不住。
好多人辩解说,特种兵旅行的原因是住宿太贵,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直奔几个目标。但如果减少一两个目标地点,为自己多换来一些空隙呢?
把三天逛完故宫国博天安门颐和园长城天坛,改成三天逛完故宫天安门颐和园,你牺牲掉的是另外几个景点的临场体验,得到的是在颐和园不用算计时间,慢慢看着夕阳湖水的体验。
到底是随性旅行带来的惊喜更大,还是严格按照目标带来的满足感更强,肯定无法一概而论。只是理性提醒,如果在毫无意识中被完成KPI的心态支配,和别人一样强调打卡数量,可能并不是自己旅行的本意。
除了特种兵式旅行,除了无目的闲逛,除了异地泡酒店,还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思路,都可以参考。
有人特种兵式旅游是为了短期内去更多地方,有人就是真正体验特种兵一样的生活。十几年前旅行者谷岳和刘畅从北京出发搭车去柏林,穿越十三个国家,搭过卡车、私家车、拖拉机、马车、驴车,认识八十八位司机,花一百天抵达终点。
普通人少有机会经历这种长期旅行,但身边的徒步也并不少见,郊区登山和citywalk都成了假期标配。还有更有趣的方式,比如荷兰几个年轻人创造了类似寻宝游戏的城市徒步,只要在专属程序上选择一个主题挑战路线,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在很多小众道路上进行一场城市探索。体验者通过完成一关关任务,解锁整条线路,在游戏的同时获得了这个城市最有趣的体验。
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七季第三集,城市寻宝游戏
还有一种可能,在居住地附近体验“异地生活”。
于斯曼小说《逆流》中,居住在巴黎市郊的德塞森特几乎足不出户,某天他突然想去伦敦旅行。他读了狄更斯的小说,兴奋想象了英国人的生活情景,接着他穿上灰色花呢套装,脚蹬系带短靴,头戴圆顶礼帽,披着蓝色亚麻长斗篷,搭上最早一班火车先到巴黎。
距离开往伦敦的火车出发还有段时间,他买了一本《伦敦旅行指南》,然后走到附近一间英国人常去的酒吧,酒吧里的氛围就是他想象中的狄更斯小说场景。德塞森特接着到了一家英式小餐吧,里面的店员也是健硕的英国女人。
距离火车出发时间越来越近,他却突然觉得无聊和厌倦,既然自己已经如同置身伦敦,伦敦的天气、气味、居民、食物、刀叉餐具都已体验,何必去那里感受一些新的失望?
于是,他离开餐馆,搭上更早一班火车,回到了自己在巴黎市郊的别墅。
这种放弃不一定值得效仿,但在本地体验异地生活的方式却随时可以尝试。有人在熟悉的城市里发现陌生的地点,去那里寻求新鲜感;也有人甚至在熟悉的环境中体验难得的平静感。豆瓣#我的长假一人宅小组#话题里,就有不少网友分享出五一居家的“不寻常”生活,有人去家门口的小店,买一杯奶茶一个面包,发呆过一天;有人在家附近和阳光植物为伴,感受初夏时分......而这些,都是与平日忙碌相悖的奢侈体验,从这个角度看,也算一种休闲之旅。比起特种兵旅行,它更省钱,或许得到的收获更持久。
打开日历,距离下一个假期也没那么久,
你的下一次旅行,
想让身体和心灵,
哪一个先去远方、哪一个先晒太阳呢?
撰文:离心力
编辑:Sissi Hua
执行:ici
排版:Gua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