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A股市场“专家访谈”模式走向尽头?从凯盛被调查说起

A股市场“专家访谈”模式走向尽头?从凯盛被调查说起

财经

就在昨天,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凯盛融英(简称凯盛)“沦为境外情报机构帮凶”的消息。据称,凯盛融英介绍的行业专家,违规向境外机构客户提供了涉密信息,涉嫌危害国家安全。涉事专家已经被实施刑事强制措施;作为中介机构的凯盛尚未受到正式处分,不过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履行反间谍安全防范责任义务”。


在A股金融机构工作过的朋友对凯盛应该都非常熟悉,它运营着整个中国最大的“专家网络”,也是A股市场“专家访谈”服务最大的供应商。我们甚至可以说,凯盛就代表着A股投资研究的“专家访谈”模式。虽然除了凯盛之外,还有六度、GLG等提供类似服务的机构,不过规模都远远不如(至少在国内如此)。只要你在A股机构从事过与投研有关的全职工作,不接触凯盛简直是不可能的。


凯盛这样的“专家网络”公司,其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它们一边联络着数以千计的“行业专家”,一边联络着数以百计的机构投资者。每当投资者希望了解某个行业、某个公司,或者单纯只想确认某个市场传闻,就可以对凯盛下单,要求对方介绍专家。具体的专家访谈可以采取电话或网络会议形式,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作为报酬,投资者先对凯盛等专家公司付费,专家公司再把其中一部分转交给专家本人——如果我了解的行情没有过时,投资者需要支付每小时数千元的报酬,专家本人大约能拿到其中50%。


在理论上,所有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网络”的客户,从而在任何商业决策中引进外部参考。然而,在现实中,“专家网络”的客户绝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二级市场投资者(俗称“炒股票的”)。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 投资者通过专家获得信息优势之后,可以立即通过投资交易获利,所以向专家付费的意愿十分充足。

  • 投资者往往是急躁的,尤其是在中国,大家的投资时间轴都很短,没时间沉下心来做研究,依靠外部专家是一种高效的“速成”方法。


上面两条是需求端的原因。在供给端,还有一个原因:国内机构投资者(买方)普遍不太信任券商分析师(卖方)的专业水平。卖方研究报告早已沦为对百度百科和知乎的复制粘贴,卖方路演无非是上市公司的传声筒,恐怕只有极少数卖方还具备比较深入、实在的行业认知。虽然卖方分析师是大部分热门概念的提出者和鼓吹者,但是他们只能引起买方的注意,不足以说服买方相信。毕竟,在中国,绝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是从211/985大学直接走进了金融机构,既缺乏行业从业经验,也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大部分时间用来服务客户了)。如果你是买方,你估计也不会信任他们讲的“行业逻辑”。


那么怎么办呢?只有依靠专家了。想知道电商带货的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找MCN专家。想知道谁最有可能做出类似GPT的大模型?找机器学习专家。想知道中国高端民用芯片行业能否取得突破?找半导体专家。只要你肯花钱,没有专家公司找不到的专家。当然,这些专家不一定靠谱,头衔(title)经常是虚夸的,在相关领域也不一定特别资深;但是他们至少提供了一个研究出发点。对于资深投资经理而言,在一个领域里访谈二三十个专家、找到两三个比较靠谱的,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严格地说,“专家访谈”模式在海外资本市场也相当流行。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在海外主要是对冲基金这种交易导向的机构依赖专家,在国内则是各种各样的机构都依赖专家。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机构的投资周期普遍比较短,一个概念、一个牛股从兴起到破灭往往只有几个月,大家没有时间沉下去学,只能“速成”。就拿ChatGPT来说,从去年11月30日推出至今,在A股市场已经制造了近百只大牛股;如果不依赖专家,机构恐怕到现在还没搞清基本概念,那就会错过这波东风。遥想2019-20年的MCN热、2021年的元宇宙热,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经常出席券商策略会、联合调研或电话会议,就会发现:他们邀请的主讲人,大部分也是凯盛等专家公司聘请的行业专家。那么问题来了,券商为什么不自己邀请专家,绕过凯盛这样的“中间商”呢?这里也有两个原因:


  • 术业有专攻,券商的主营业务不是专家网络,只能依靠分析师个人的人脉去找专家,效率肯定不如专家公司——这是明面上的理由。

  • 找专家有风险,容易引发合规问题,所以最好建立一堵“防火墙”撇清券商的责任,专家公司扮演的就是“防火墙”——这是实际上的理由。


过去数年,发生在我本人周围(甚至是我朋友亲历)的“由券商找专家引发的合规事故”,就至少有如下三起。注意,这三起仅仅是影响比较大、引发了媒体报道的而已,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水下不知道还有多大的冰山:


第一起是2016年,某券商邀请某互联网出行平台“副总 张总”出席客户电话会议,透露了该出行平台可能调整价格的消息。该出行平台反应强烈,马上声称本公司并没有一个担任副总的“张总”,短期内也没有调整价格的计划。此事当时闹得很大,甚至登上了一些英文财经媒体,主导此事的分析师也因此离开了券商岗位。



第二起是2019年,某券商分析师因为向客户提供了某国产乳业巨头的销售数据(通过私人渠道获得),低情商的客户竟然找乳业巨头董办求证,被对方以泄露商业机密为由报案,结果券商分析师去局子里做了笔录。虽然这变相证明了该销售数据的真实性,不过这位分析师(以及他的大部分同行)恐怕这辈子都不敢再去打探该乳业巨头的数据了。


第三起是2020年,某券商举行关于MCN行业的电话会议,邀请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一家MCN概念上市公司的资深人员主讲。没想到电话会议进行过程中,该上市公司管理层打电话进来,怒斥对方找的是“假专家”,自己公司根本没有这么一个人。电话会议因此无法再开下去,涉事分析师后来不但离职,还被主管部门吊销了执业资格。


其实,据我了解,上述三个事件当中的专家信息源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尽管头衔可能夸大);如果是假的,上市公司反而没必要反应那么大了。问题在于,券商背着上市公司去刺探其内部情报,本来就是灰色地带,重一点说可能触发刑事案件,轻一点说至少也是理亏。2020年的那场“MCN行业专家风波”,直接导致许多券商为了回避合规风险,不敢再搞类似的活动;但服务还是不能不做,怎么办呢?只有更加依赖凯盛这样的专家公司了。


结果现在凯盛也踩雷了。虽然调查的新闻昨天才公布,但是至少在去年年底,整个A股机构圈子已经都听到了风声。不过,从表面上看来,调查主要是针对“涉密行业专家对境外机构泄密”,与其他行业、其他机构无关。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国内的(尤其是没有外资背景的)机构,对一个不涉密的行业(非航天军工、非大型国企等)进行专家访谈,理论上应该是合规的。


因此,在今年前四个月,凯盛等专家公司的业务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机构投资者也还是在为AI等新兴概念的专家一掷千金。直到昨天,凯盛遭受调查并接受“监督和指导”的消息被媒体集中报道,事情的性质似乎就变了。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目前确实有一些比较重视合规(胆子比较小)的基金公司暂停了专家服务。按照我的一位老朋友的话说:“虽然实际影响不确定,但是短期内大家肯定避险,谁愿意触霉头?而且从长期看,今后肯定越来越严,依靠专家访谈包打天下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


另一位老朋友则说:“哪怕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仅仅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角度讲,专家公司的合规漏洞也是一抓一大把。机构花钱想听的,不就是未披露的非公开信息吗?你跟客户讲行业常识,人家凭什么付那么多钱?”


不过,迄今为止,在调查事件中被处分的都是行业专家本人,凯盛并未受到任何处分。就在昨天,凯盛还公开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声称:“现相应调查已经结束,我司并无受到任何实质处罚。”如果凯盛被处罚了,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处于合规原因,可能要自动将其排除出供应商范围之外;问题是它没有被处罚,所以用不用它的服务又变成了一个灰色地带。现在大家确实是在避险,可是如果过一段时间没有进一步变化,那到底该不该继续避险呢?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由谁去提供“专家访谈”;问题的关键在于A股市场的投资研究早已演化为了以“专家访谈”为基础、离开专家就不知道怎么研究了。上文提到过,这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机构投资周期很短,研究只能以“速成”为主;券商分析师普遍缺乏行业历练,讲不清行业逻辑;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制造了大片灰色地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内很多行业的资深工作人员薪酬还很低,一两千块钱一个小时的专家费颇具吸引力,由此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专家后备军。只要上述供需两端的问题还存在,“专家访谈”就还是会以各种形式变相存在下去。


回到本文标题的那个问题:A股市场的“专家访谈”模式,会随着凯盛被调查而走向尽头吗?从实质上讲,不会。哪怕这个商业模式被整体判断为不合规,结局也只是“专家公司”的消亡。机构投资者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只是供应商会变得非常零散,或许将主要体现为凭借个人友情提供?何况,专家公司被整体判断为不合规的可能性很小,它所面临的是“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和指导”。


然而,从短期和中期看,A股市场“专家访谈”的频率和深度肯定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要整体沉寂一段时间。券商和基金可能要努力寻找一条合规的途径去取代原有模式,这个寻找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过去十几年,A股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专家搭台,分析师唱戏”的基本投研模式:专家负责讲述“行业逻辑”,分析师负责讲述“资本市场逻辑”。一旦专家撤离现场,哪怕只是短期撤离,就意味着这个台子搭不下去了。换个地基更稳固的地方,以另一种方式再搭一个台子固然是可行的,但要花费多少时间和成本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欢迎加入互联网怪盗团知识星球,一同讨论与互联网、新科技、新消费、文化娱乐相关的有趣又有用的一切。虽然价格很贵,但是物有所值,相信已经加入的500多位成员可以证实这一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要靠近这栋楼!法拉盛被烧公寓已被游民占领!疑故意纵火占地..“已经走到了尽头?”按下PLAY键,【雪碧】又开启“降燥”模式slay全场凯盛百瑞公寓招租正式开放!紧邻奔驰体育馆,集奢华便利于一体记者访谈 | “Like ramen, like music” -GYP-Boston 小记者访谈报道今年为啥这么热?多地开启“炙烤”模式1只基金4人管!模式创新还是搞噱头?为防"和尚没水喝"专家如此建议…“公司+农户”模式,为什么难以帮助小农脱贫发展?《PUBGM》公布“奇妙世界”模式、玩家可自创地图,跟Roblox抢饭碗?社会更平等了,人类更敏感了?从《漫长的季节》“爹味”争议说起商业运营首航完成!C919正式走向广大消费者,上海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航空产业集群@读者朋友,创投圈最__的创业者访谈回归!| GGV OMEGA 访谈录第2季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白雪直液式走珠笔6支5.9;麦当劳汉堡20个198;得力1.8米插排13.5共话新发展 携手向未来 | “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在第一财经启播Zendaya又火出圈,这场“印度盛典”什么来头?高盛被调查!生娃后,有多少女性被困在“好妈妈”模式里VC/PE都在用的专家网络公司凯盛,因泄露国家安全机密被查了五次考公失败致精神分裂|项飙:为什么年轻人想一步迈到宇宙尽头?美国进入“末日”模式! 紧急封锁 近100辆车追尾 现场爆炸! 多人死亡! 近100栋房屋被毁 进入紧急状态! 海边已成废墟白雪T16直液式走珠笔 6支3.9元;杰士邦003零感超薄 18只30.9元超越 X86,AWS自研Arm芯片,正式走向HPC二次元做单机游戏到底行不行?从鬼灭单机大卖300万套说起比鸡起得还早的地主。。微信和抖音成就了很多愚昧的人!全文 | 凯盛融英关于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的声明Steam拆付费墙!尝试“90分钟免费试玩”模式:对玩家、厂商有何影响?春雪贤合庄北上广杭门店全关;抖音回应收购快钱;宏图三胞将退市;魏家凉皮“硬刚”美团;瑞幸推出“带店加盟”模式|联商周报通用人工智能的下一步丨大模型专家访谈华男法拉盛被撞失忆,赔偿金花完了,没医保,只得回国...【40/50】几颗石头-共赏俄罗斯要启动“全面战争”模式?宁畅把“预制菜”模式搬到数据中心 ,5年可省1亿能耗成本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