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微信又改版啦!
有粉丝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现在邀请大家动动发财的手指
把育学园公众号设为星标🌟
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精彩内容啦
陕西榆林一幼儿园老师因泄私愤,将4岁男童摔致“颅脑损伤”,而涉事老师的解释更是令网友狂怒!01
猖狂老师怒摔幼童
只因「情绪失控」
今年3月,柳先生接到了幼儿园的电话,称孩子“贪玩”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经诊断,孩子为“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疑似脑震荡。可后面几天发现,孩子总是抗拒上学,还多次提到“老师打人”。甚至还会在熟睡中惊醒,说梦到了老师打人。孩子突然说这些,再加上在幼儿园受伤,家人不得不多想了,随即决定去学校查监控。不查不知道,孩子并没有如学校所说,是自己“贪玩”摔下来的,而是被老师提起后重!重!摔!下监控显示,幼师将孩子从椅子上拎了起来,双手将孩子提起后,又将孩子扔在地上。柳先生看完监控后愤怒地找到老师,得到的解释竟然是:情绪失控。如此猖狂!如此不负责任!更可气的是,事发后的两个月里,幼儿园和该老师都没有再向柳先生一家作出解释与道歉。02
「虐童」
真的不罕见
紧接着,4月24日,河北一家幼儿园又被曝出「幼师强行扒光男孩上衣」!孩子妈妈表示,自己家是一对双胞胎,都在这家幼儿园上学。事发当天,孩子放学回到家,妈妈发现弟弟流鼻涕、咳嗽特别严重,问怎么了,孩子也不敢说话。不仅虐待孩子,还威胁孩子不能告诉家长!真是人面兽心!监控里,这名幼师正在粗鲁地扒着自己孩子的衣服,一件又一件,孩子根本无力抗拒,直到让孩子赤裸上身!教室里还有另一名幼师,双手插兜,冷眼旁观,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用人不当,园方也要担责,可理论起来才知道:这名猖狂虐待自己孩子的幼师,竟是临时聘用的,且根本没有「幼师证」!孩子妈妈说,出了这事之后,孩子情绪非常不好,也十分抗拒去学校。而自己孩子被虐待的视频也成了妈妈心里的一道坎,一想起来就身子发颤。天下父母心,看到自己孩子被这样对待,小小的身体犹如“玩物”一般,被撕扯、摔打,怎么能不心疼?
网上随便搜一搜#老师打孩子#,伤痕累累的孩子真不少👇👇老师可以管教孩子吗?当然可以,并不是说自己的孩子就碰不得。以管教之名,枉加私欲,用大人的手段暴力“制服”孩子,这是任何家长都没法接受的,也超出了管教的界限。03
哪些情况属于「虐童」?
目前国际上,构成虐待儿童的情形一般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和疏忽四种类型。是指照顾者对儿童所造成的非意外性身体伤害,而导致其死亡、外型损毁、身体功能损害或丧失,或是让儿童处于可能发生上述伤害的情境中。此外,也包含过度及不符合年龄、不适合情境的管教或惩罚。包括辱骂、恐吓、威胁、藐视、排斥儿童,或是持续对子女有不合情理的差别待遇。对儿童的福祉漠不关心,而导致或可能导致其身体发育、智能、情绪、心理行为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产生明显的伤害。指成人以儿童为性的刺激对象,而发生任何与儿童性的接触。也包含加害者年龄在18岁以下,但其年龄长于受害者或对于受害者居于控制或强势的地位。因无知、无意或有意不加注意,而忽视儿童的基本需求,以致照顾不当,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被“施虐”,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孩子!04
哪些迹象提示
孩子可能遇到了「坏老师」?
《中国教育报》指出,如果孩子回到家后,出现了以下5种迹象,家长就要格外留心孩子是否被校园霸凌了:
· 孩子是否无故不想去幼儿园/学校;
· 孩子回家时衣服、物品是否有破损;
· 孩子身上是否有不明淤青、伤痕;
· 孩子是否老是提到不喜欢某位同学/老师;
· 孩子是否情绪变化大且睡眠不好。
这几种迹象同样适用于识别“坏老师”,本质上,“坏老师”对孩子的施虐,也是霸凌。
我们家长也要养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去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困难?方便我们及时发现问题。
如若自己的孩子真的受到了伤害,无论是言语恐吓、威胁与攻击,还是伤害孩子身体,我们都要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绝不姑息!
6年前,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轰动全国,揭开了让所有家长心痛的一幕。孩子身上一个一个的针眼,仿佛也扎在每个家长的心上,直到现在也依然清晰。
本以为这件事之后,各个幼儿园能严于律己,增加教师筛选门槛与监管力度,让孩子不再被“虐待”。令人没想到的是,目中无法、也无人情的老师犹如赶不尽、杀不绝一般,仍在放肆地向孩子“施虐”。
幼儿园是孩子初识社会的第一站,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义务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将幼儿置于充满威胁的环境中,会让孩子对外界充满恐惧,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并不想看到“虐待”一类的事情有一天真的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让“人渣”的一时之怒,毁掉一个家庭日夜呵护给孩子建立起的“安全感”,这让人难以接受。
希望施虐之人能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要继续毁掉更多的孩子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3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
授权转载: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