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一个明明四面环海但所有人都挤在白沙海滩的
海岛
大家好,林北是一个厦门人,没错,就是那个小清新的耶路撒冷,用一句“我觉得你有一种疏离感,孤独感和距离感”便可以随机收获8个忧伤文男的内心碎片的,厦门。厦门的店是不能叫四里沙茶面这种言简意赅地告诉你在哪里,卖什么的名字的。老板们势必是要从《女生/男生网名 ins 高级质感(99个)》中摘抄出来一些,X小糖,X三疯,X小姐,X先森。每次我的外地朋友和我说他们打卡过“鼓浪屿风情·网红打卡·小资·XX明星同款·X小糖牛轧糖店”,我的羞耻感就像他们在念我初中时发在 QQ 空间里的同人文,其中的女主角还叫艾莎·梦幻紫·琉璃·梦洛伊。但牛轧糖不是厦门的特产,牛轧糖只是工业流水线小吃啊喂!这种营销是一种慢性病,厦门的文化已经被互联网架空了,我们是一座活在ins和小红书的城市。漳州有福建土楼,泉州有蟳埔文化,我们厦门有什么,我们厦门只有网红打卡点,网红一条街,网红咖啡店,网红餐厅,网红民宿,甚至还有网红大学,没错,就是艾利斯顿商学院。
北京
一个食物从天南海北来到这就变得难吃
且此地特色同样难吃的(居然是)旅游城市
大家好,我就是身份证110101开头的正宗老儿北儿京儿人儿。原谅我加这么多儿化音,在“你来表演一个北京话”场景里,这是让人家满意的唯一办法。您要还不高兴,我再给您表演一个——回到正题,都说旅游的人多拉动经济,我确实有切身感受。不说二环内任何一家敢提“慈禧”和“宫廷菜”的店,都能在菜价前面加个1,常吃的餐厅因为变成了“本地人宝藏小馆”,韭菜炒鸡蛋卖到了三十多,但我小时候吃的驴打滚的确是十块钱一斤啊,是我记忆错乱了吗?游客们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来北京嘛,肯定是要花点儿钱的。但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啊!!!我只是个碰巧生在北京月薪刚刚过万的上班族啊!!另外,我对北京的所有旧记忆都是随着“被选中”和“被繁殖”而消弭的。比如我小时候喜欢吃“门框卤煮”,但火了以后,门框胡同几百米开了几十家“全球唯一正宗起源店”,卖五十多一碗的“精品”卤煮。想找到我小时候吃的那家,难度不亚于千寻在一群猪里找爸妈。让北京以我记忆里的那种“好”来吸引游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流水线“北京特色”,可能是我们北京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吧。唉,从前北京一下雪就会变成北平,现在北京一下雪会变成北平横店以及小部分霍格沃兹。
三亚
人群分布上是东北分北
物价上是上海分海
长沙
一个五一广场游客数量是本地人两倍
茶颜悦色销量是游客数量四倍的不夜城
长沙火我们本地人都蛮诧异的,因为长沙真的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平平无奇地好吃罢了。来长沙能干嘛?逛省博?我们本地人都很多年没抢到票去看辛追娭毑了;去岳麓书院?去撒,但一个下午就看完咯。不过,长沙人真的一点都不困扰。看到街上人山人海,我们反而会觉得有点兴奋,本来不想出门的也要上街走走。因为长沙人没别的,就是爱凑热闹。游客也完全不会吵到我们,毕竟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半夜12点睡觉了。如果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说长沙不好,长沙人不会道歉,只会说:“那你别来。”毕竟我们自己也够热闹了。
成都
天府之国,快乐之都,巴适天堂
大家好,我是一个成都人,就是和全中国人一样正常地吃喝拉撒的,人。我穿着背心去望平街喝茶,十个长枪短炮对着拍,发到小红书配文“成都真的反内卷,我哭死”。小时候我在路边花5块钱挖个耳朵,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放古筝点香薰30元起的采耳,发到小红书配文“成都真的懂生活,我哭死”。周末我去打个麻将,依然会被发到小红书配文“麻将一定是上帝用四川人的肋骨做的吧,我哭死”。你很难不发现:哦豁,我们成都人成了真正的熊猫,表现着一种叫做“巴适”的生活方式。
乌兰察布/宁夏中卫/西双版纳
来者皆是宇航员/紫霞仙子/云南公主
我们乌兰察布有很多火山,本来这只是一种稍显壮丽的自然景观。但自从有人发现这里可以拍出“宇航员大片”之后就变味儿了。乌兰察布现已成为全国宇航员密度最高的地方,XX元就可以租一套宇航服,拍摄属于你自己的《流浪地球》。听说宁夏中卫和西双版纳最近也发现了类似的神秘天象。中卫每十个人里就有九个紫霞仙子,现为国内仅存的发别人照片并配文“他好像条狗啊”不会挨揍的地方。西双版纳在承接海南外溢的东北人、泰国平替、泼水节的基础上,最近还忙着帮各族公主出逃,主打一个公主届的哥潭。对于大家想当太空人的梦想,我们表示尊重祝福。但我们更希望大家喜欢这里的星空、火山和草原,记住烧麦和烤羊的香,而不是把这里叫做“冰岛平替”或者“火星救援”。
桂林
一个虽然城建和30年前别无二致
但山水和30年前一样甲天下的城市
我们老城区限高24米,所以几乎没有高于6层的楼,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耶!我们没有大河和港口,交通也不好,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耶!我们市容市貌虽然差强人意,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耶!很明显这座世界文旅城市已经不再属于桂林人了,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耶!
安徽......
安徽是哪里?
我的家乡算旅游城市吗?不好说。作为一个安徽人,我的家乡曾上过两次热搜:一次是疑惑“庐州”这么美的名字为什么要改成“合肥”;淄博烧烤火了,淄博抓住机会一跃成为顶流。芜湖火了的时候,我们安徽不动如山,让这个词停留在一个单纯的语气词。安徽就这样错失一次凭借“芜湖”一飞冲天的机会,我真蚌埠住了。
相信大家也能从这些旅游城市原住民的心声中,感受到亿点点的凡尔赛。因为旅游城市的真相就是,人们都在一边抱怨,一边窃喜,还得学着慢慢养成在假期的时候把家乡让出去的习惯。也许这阵风很快就要过去了,下一阵风不知道怎么刮起来。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吧。不管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成为爆火的旅游城市,能少刷到几篇家乡的避雷贴,可能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最大的心愿了。
策划:GQ实验室
编辑:广西玉林人辰鹅
撰文:北京人yzh、不是四川人的重庆人vok、厦门人柴柴
待移居三亚的东北人小荧、天津蓟县人小王
插画:小蓝孩
视觉:a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