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归来!!刚刚,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
生于1781年的英国人乔治·托马斯·斯当东是一位标准的中国通,也是一个社交牛逼症患者。
12岁时,斯当东就随马戛尔尼使团造访中国,接受了乾隆皇帝的亲切接见。当乾隆正为使团不肯跪拜而恼火时,小朋友站了出来,先是深施一礼,又用中国话向皇帝问好,成为使团里唯一让老皇帝感到高兴的人,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外交尬聊。
斯当东得到了一个皇帝亲佩的荷包,以及一次乘坐“水上高铁”的机会。
1793的10月7日,斯当东在通州张家湾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在一个月后抵达杭州。成年之后,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书,《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全书对中华帝国诟病颇多,却把相对美好的记叙,留给了大运河一月游。
“运河水面宽阔,碧波荡漾,漕船与民船南来北往;夜晚灯火辉映,无比壮观。”
在一个早高峰,斯当东还遭遇了交通堵塞。
“成千上百船只拥塞了河面,肩摩毂击,有人在拥挤中落水,一个男人的帽子被撑船的杆子打中,也掉进了河。”
“肥婆掉进水沟里”的热闹,漕船千里现接的繁荣,让少年深感快乐与震惊,以至于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
但少年可能不知道,在这条贯通南北的地理大通道中,这些热闹与繁荣,早已不知上演了多少次。
从诞生开始,京杭大运河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创意与奇迹的国家超级工程。
如果从空中俯瞰,很容易发现京杭大运河的特别之处,它的长度创下世界运河之最,长达1797公里。
只有它,在一众自西向东的江河之间,纵贯南北,颠覆了“大河向东流”的地貌决定论。
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也以一己之力串联起北京、天津、济宁、扬州、杭州等沿线数十座城市,许多城市因为这条运河在历史上盛极一时。
在隋代开启了此项工程之后,它被赋予了一项最核心的经济功能——漕运。
与人力、畜力运输相比,通过运河运输的货物量更多、件更大,与海运相比,它不受风浪、近岸暗礁和海盗袭扰,更为安全。
因此在水系丰富的中国,内陆水运是最主要的物流通道和经济命脉,但这个运输体系里,中国东高西地的地貌,使东西走向的天然河流众多,却缺少纵贯南北的大河。
作为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全国性河流,大运河注定要承载起无可替代的经济使命。
借助运河提供的物流支持,各个封建王朝的经济运转得以维系。明清时期,每年约400万石(大约有5.4万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也由运河北上,成为大型基建的原材料。
通过大运河,南方产粮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除了保障北方人口生活需求,它还存在两个既重要又隐蔽的功能。
一个功能是平抑物价:在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通过粮食籴粜可以有效地干预物价升降。在唐宋时期,和籴已作为一项完善的制度,用以调节各地区因丰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
另一个功能是赈灾救济: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开始便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惯常举措。
这两项功能,只在行政中枢的掌握中,并不为普通民众知晓,但却在荒年活人无数。
大运河的开通,使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成就,快速地从发达的中原地区向南北辐射。从大运河各段建设的顺序可以看出:大运河先是建成了最靠近隋朝东都洛阳的一段,然后再向南修建了到杭州的一段,最后向北完成了难度最大的抵达北京的一段。
在规划上,这听起来水到渠成,实践中,并不简单。
大运河在元代时期发生了一次人为“改道”,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河道被取直,走山东联通南北,南北距离变得更短。但这个改道却要克服一个巨大工程难题:山东中南部地区为山地丘陵区,连绵起伏的丘陵让山东成为京杭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
大运河的制高点南旺镇,水面比堤下两岸高出40米,人称“运河水脊”。调水难度极大,时常会造成该河段水源不足。对于这一难题,很长时间里无法有效解决。
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曾任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创造性地提出以南旺镇作为“水脊梁”,通过修筑堤坝、引流汶水、建立水闸、水柜,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运河要穿过中国几大水系,这在科技并不发达的上千年前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要归功于中国人最先创造性使用了船闸技术。北宋时期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始创二斗门复式船闸,是运河工程史上的一项创举,其原理与现代船闸类似,可看作是现代船闸的雏形。
船闸的问世,从根本上摆脱了堰闸束缚通行能力的局面,促使水运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也使得中国对船闸的使用,远早于公元1481年意大利Pader河上出现的船闸,以及传说中公元12世纪荷兰首现的船闸。
漕运的庞大需求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大运河最大驳船的排水量可以达到100吨,在长江航行的驳船排水量则可以达到600吨,而在这500年后英国最大船只的排水量也只有400吨。
大运河还建起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头牛作为升船动力,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苏北运河。类似巧思使得17世纪以前的中国水利规划、水工建筑、水利工程管理一直领先世界,而且水利规划的科学技术成就至今也是少有超越。
从纵贯南北的顶层规划,到梦想成真的“水上高铁”,京杭大运河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悉数建立在一代代运河人创造的世界领先“河科技”之上。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19世纪,喧嚣繁盛的大运河迎来了谢幕时刻。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在战争中大运河年久失修,严重淤塞。
1855年的黄河改道,使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而在洋务运动之后,火轮船的出现,使运输工具的运力大大增强,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此后,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加入到经济的运行中,世界行走的速度被机器前所未有地加快了。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彻底丧失了运输主干线的地位。京杭大运河像是自知老旧,传统的运河经济,伴随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衰退,走到了尽头。
大运河的的历史和命运似乎就要至此为止了,它还面临着一个窘迫的境地——要被交还给大自然。
从人工运河诞生起,大自然就以各种方式来夺回领地——淤塞、决溢、改道、缺水……在历史上,运河给中国的各个朝代都带来两个主要沉重负担:护河成本和生态成本,维护难度极大。
在明朝期间,大运河虽然为明王朝及其经济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但运河的治理使本已艰难的河政更加难以承受。每一次河道决溢和淤塞都使得防水患变得愈发困难。
为此,大运河孕育了中国人大规模改造自然的高超水利设计施工水平。运河建设者根据运河各段的具体条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规划,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
京杭大运河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天然河湖以及泉水,为摆脱水源不足困扰,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大运河水源,甚至将大运河沿线的水源划为官湖、官塘、官泉。同时修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泽湖,它综合地解决了蓄水、运河供水、冲沙、分水、防洪等多项水利需求。
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清口枢纽等工程,至今都为国内外专家所赞叹。
▲清口枢纽位置示意图
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明朝南旺镇“运河水脊”工程建设中,宋礼、白英率领修河民众首先在山东东平县的大汶河内筑起被称为“运河之心”的戴村坝,并开挖80余里的小汶河引水、分水,巧妙地实现了水流七分向北流入漳、卫二河,三分向南流进黄、淮二河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量调节。
新中国的成立,为京杭大运河的唤醒,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
建国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
但京杭大运河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却始终存在——大运河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从运河沿线及运河管理情况看,大运河沿线产业结构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占比较高、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沿线部分区域氟化物等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
此外,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
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运河脱离了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运河沿岸居民似乎已忽视了它的存在,仅有30%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可用于烧菜煮饭、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让京杭大运河重新全线通水、打造大运河崭新风貌,不仅是怀旧与寻梦,也在于2500多岁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有重要现实应用价值的重要水利工程。
因此,2022年4月13日,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区,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统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以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和雨洪等多种水源,向黄河以北河段进行补水,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
这使得大运河得以重生,不仅成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而且每年把相当于1.6个太湖的长江水运送到缺水的北方。
有了大运河水灌溉沿岸农地,沿岸可以减少开采地下水。从大运河引水有序实施农田灌溉,将置换天津静海区、滨海新区,河北沧州、衡水等市约60万亩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
大运河水通过输送水源能够回补地下水。各补水水源向途经的漳河、温榆河、七一河等河道补水,补水河道总长达到1230公里,水流通过河床入渗对沿线地下水进行回补,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能够回升或保持稳定。
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还将形成新的运河生态。相对2021年同期,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改善了运河水资源条件,促进了运河生态环境复苏,并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标积累经验。
中国离不开大运河,除了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还因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已成为活态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2021年工作要点》规划,大运河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质量、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内涵等成为重点开发打造的工作,大运河的10个河段、8个省市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千年运河”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将进一步扩大。
作为中国人在大地上画出的一道优美曲线,由隋至今,一代代运河人以水为墨,为这道曲线描深、增色、渲染,以至于成就了一幅运河长卷。能够肯定的是,未来能让这幅长卷更壮美的,一定是隶属于这个民族的智慧、创造与情怀。
·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视频号】·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陈斯文 责编:杨倩 周怡
美编:杨亚姣 运营:方乐迪 刘彦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