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四省,太难了!
最新文章:《历史首次!北上广深人口集体减少,什么信号?》
这一届网友,是懂造词和玩梗的。从今年开始,“山河四省”这一新名词频频登上热搜。
所谓“山河四省”,指的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由于首字带有“山”“河”,因此得了这么个诨号。
四省接壤,又都属北方,网友在玩梗时,自然而然将四省绑定在一起。
需要奉献时,它们全力顶上,分配资源时,却“查无此省”。
▼
在网络上,“最富的省份”下面从没有四省(除了山东)的踪影,而“偷井盖”“考公内卷”等关于四省的刻板印象却不断加深。
近期,“山河四省”只有两所985#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甚至有网友开玩笑,就连明星开演唱会,都很少选择在“山河四省”举办,导致了“追星难”。
由于拥有共同的委屈,四省网友戏称已签订“互不嘲讽条约”,约定无论多惨都不可以互相嘲笑。在这些自嘲玩梗背后,是“山河四省”日渐突出的困境。
那么问题来了:“山河四省”是如何走入如今的?想搞清这件事,首先要从“山河四省”的地理环境说起。
晋冀鲁豫,粮矿重地
“山河四省”,这片区域也被称为“晋冀鲁豫”,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及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辽阔,农耕历史悠久,省境内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要地有地,要矿有矿
论资源,“山河四省”算是天赋异禀的▼
从矿业与粮食蔬菜的角度来看,“山河四省”不仅不缺资源,甚至还输出至全国各省,是名副其实的粮矿重地。因为矿产与粮食蔬菜产量极高,“山河四省”也拥有了各自的外号:山西是“煤窑子”,山东是“菜篮子”,河南是“粮袋子”,河北是“铁铺子”。
说是这样说,但四省可不止这么一种特产,可以说,他们共同承担了中国的粮矿重任——
在2022年,全国23个产煤省份共计原煤产量45亿吨,其中单山西一省便出产13.07亿吨,占比近30%;河南、山东也跻身年产量五千万至亿吨行列,排名均在前十。
山西作为产煤老大哥依旧稳居首位
河南、山东两个小弟也在榜中▼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在铁矿方面,河北与山西均在中国铁矿“七大金刚”之列,仅河北一省,在2022年4月的铁矿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44% 。另外,黄金、天然气、石油等矿产排名中,也常常见到“山河四省”的身影。
在2022年4月的铁矿产量排名中
山东和“七大金刚”之一的安徽差距非常小,就差个河南了▼
而在农业生产方面,河南、山东粮食产量分别为第二、第三名,“山河四省”的粮食产量总和,在31个省区市中,占比超过25% 。山东、河南、河北的蔬菜产量名列前茅。其中,山东、河南的人均蔬菜产量,甚至超过了1500斤,山东寿光县由于蔬菜产量极高,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山河四省”可以说是中国粮食界扛把子了▼
走入失衡的经济迷谷
依托本地的农业与矿产资源,众多老牌企业在四省崛起,这些老牌企业往往以重工业国企为主,如山西的焦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河南安阳钢铁集团、河北的冀东水泥等等,历史均超过二十年,而诸如郑州富士康等民企,也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企业为“山河四省”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并令四省一度经济繁荣,在2005年的全国人均GDP省份排名中,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排名分别位列第7、第11、第15和第16。
然而在2021年,山东离开前十,山西降为第17,河南、河北更是一落千丈,河南从第16变为第22,河北从第11变为第27,落差明显。且只有山东的人均GDP堪堪超过全国平均线,其余三省均在平均线以下。
“山河四省”2021年人均GDP及排名▼
在经济走低的背后,是整体环境的悄然变化,2006年,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概念,这意味着经济结构产生重大调整,朝向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同时也意味着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将会受到严格管控与限制,比如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都在此列。
不幸的是,“山河四省”中的山西与河北的经济正是靠着重工业支撑;而山东与河南虽然农业占据优势,可农业用水与排污,同样也是重点管控对象。四省经济支柱都受到了影响,自然出现了发展疲软的现象。
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进行产业升级等等,可问题是,由于四省长期依赖第一、第二产业,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2021年,山东第三产业在GDP占比52.8%,全国排名第十,这是“山河四省”的最高成绩,河南第三产业占比49.1%,河北49.5%,山西44.7%,排名均被挤出20名外,山西甚至排名仅为30,位列全国倒数第二。
“山河四省”2021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排名▼
而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四省高新企业的数量不多,2021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仅为8000家,河北打算“力争”8800家,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最多,不到1.5万家,而山西最低,仅为三千余家。作为对比,广东省2021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六万家,是“山河四省”总和的三倍有余。
光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
兄弟四个,只有属于东部的山东能露个脸▼
但一看营业收入就差远了▼
第三产业占比较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污染问题治理困难,老牌企业转型难,这一系列的问题共同导致了“山河四省”陷入了经济迷谷之中,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将晋冀鲁豫看作经济繁荣的省份,提到“山河四省”,更多的是一些不甚光彩的标签——山西的煤窑,山东的大男子主义,河南的偷井盖等等——至于河北就更惨了,由于存在感太低,连刻板印象没捞到。
显然,这些刻板印象都只是地域偏见而已,不值一驳。
内卷大省的人才困局
无论是第三产业也好,高新科技企业也罢,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实现。如果说结构失衡是导致“山河四省”陷入困局的迷雾,那么人才问题就是前路丛生的荆棘。
如果单看人口,“山河四省”并不缺人,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人口7461万,山西省3491.6万,河南有9936.6万人口,人最多的山东省,超过了一亿人口。
全国人口排名前三的省份,“山河四省”就占了俩▼
但若是分析人口年龄构成,问题就逐渐显现了。全国15-64周岁的人口平均占比为68.55%,除了山西的占比高于平均值外,山东、河南、河北均低于平均值,河南的15-64周岁占比甚至低至63.38%。
这说明三省都出现了青壮年人口比例较低,老龄/幼龄人口占比大的现象。
四省人口年龄构成图▼
更绝望的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山河四省”的大专以上人口占比为13.4%,低于全国15%的平均线。构成显著区别的,是天津与河北的大专以上人口占比,河北仅为12%,而天津这一数据则高达26%,高出一倍有余。
同为“山河四省”,但“高素质人才含量”却相差巨大▼
“山河四省”人口超过三亿,可四省的985/211高校屈指可数,211高校只有四所,985高校仅两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仅有的六家高校中,河北工业大学还地处天津。
三亿人在四省内只有六所优质高校可选,优秀考生必然会更多地考虑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这些人才毕业后,即使愿意回到家乡,家乡也并没有太多的岗位接纳他们。
卷生卷死都不一定有学上
好不容易卷赢了,回家也不一定有班上▼
早在五年前,全国高校就开设了新兴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等专业,然而“山河四省”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体系,网络信息科技、高新科技行业均较为滞后。新兴专业人才即使回到家乡,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要么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劳动工作,要么进入体制内继续内卷。
如今很多人嘲讽山东人爱考公,但事实上,除了考公外,四省也并没有太多的高薪、高技术工作岗位任人挑选,与之相比,公务员才是上上之选。
“山河四省”里好学校少,高考时就已经出现了优质人才外流,而毕业后,由于四省内的岗位不对口、数量少,导致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北上广等机会多的城市打拼,“山河四省”自然出现了人才流失。
诚然,人口结构性失衡和人才外流导致了四省的困局,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离去的年轻人应该被谴责。每个人都期盼着更好的生活与更多的上升空间,寻求更好的出路无可厚非。
而走出家乡,并不意味着对故乡的不闻不问,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自嘲玩梗,其背后是四省年轻人对故乡的归属感与危机感。
参考资料:
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
2.《“不让国家为煤发愁!”》莫非
3.《2022年中国能源政策回顾与2023年调整方向研判》郭海涛
4.《从985和211大学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彭贤
5.《我国蔬菜市场调控的思考与建议》沈辰
*本文为转载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号立场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