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学生,太难了
★成为修明经略资深读者:点击上方「修明经略」→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凛冬将至,而夏天的骑士还未做好准备。
统计局刚发布消息,今年4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20.4%,为历史新高,超过了疫情期间的最高值。在整体就业形势好转的情况下,青年失业率却逆势上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贤计算,2022年全年,青年失业率平均值是整体失业率的3.15倍,2023年一季度是3.75倍,差距越来越大。其中,中国大学生失业率是青年整体失业率的1.4倍,是青年失业人口的主体,失业率在28%左右,已超过韩国。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有结构性问题,也有短期因素。短期因素是此前积压的未就业的毕业生在今年集中释放,人才供给迅速提升,但企业招聘需求提升有限,从而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
未就业的毕业生,既包括去年秋招未能成功签约的,也包括二战三战失利被迫进入就业市场的,两波人凑到一起,让竞争空前激烈。
智联招聘的大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继续增加,达到了18.9%,慢就业的原因还是考研或考编。
细分看,女生就业比男生难,文科生就业比理科生难。2023届男生获得offer的比例比女生高13.1%,其中硕博的差距达到21.2%,学历越高,男生优势越大。调查还显示,工学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比经管类高6.8%,比语言类高13.1%,比人文学科高15.6%,理工科的就业情况仍好于文科。
女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一是女生学文科的较多,而文科如今很难就业。二是经济大环境越差,企业越会控制成本,女生的生育就会被纳入考量,性别歧视就会加剧。
我国青年高学历人口中,女生远超男生(本科女生比男生多16%,硕士女生比男生高7.2%),社会培养了这么多女大学生,让她们具备了现代化的平等观念,却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无法做到真正的性别平等,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无疑会促使女性运动激进化,近年来女权主义的兴盛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历史上,学生失业一向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失业学生向来是动荡和变革的主要群体,政府显然是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今年出台了不少稳就业的政策,甚至都开始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扩招。
今年公务员省考就大幅扩招,扩招幅度达到17%,其中27个省份扩招,甘肃扩招更是达到80%,还有三个省份在50%以上,在体制内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还能扩招,表明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下了血本。
虽然公务员扩招不能直接解决就业问题,但是每扩招一个就能稳住五个想要考公的人,整体作用不容忽视。
但靠体制内就业,远不足以解决问题,今年毕业生达到了1158万,未来这个数字只会更高,前些年扩招的结果正逐步显现,而体制内能提供的岗位极为有限,黄奇帆说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
反过来想,就是体制内能提供的岗位至多不会超过12%(抛去失业人群和自由职业者),同时80年代国企扩招的案例也表明,用体制内吸纳就业,终究是杯水车薪,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最终还要靠民营企业。这就引出了就业环境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减少投资、减少招聘的情况。减少招聘的根本原因是信心不足。
2021年以来的监管,让互联网、教培、金融、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不少企业开始呈现守成心态,不再寻求扩招。2021年互联网大厂曾出现抢人大战,但2022年,美团校招人数从1万缩减到5000,百度,腾讯不再披露具体招聘计划。前程无忧的一个调查,显示100多家各行业头部企业,60%的企业缩减了校招人数。
具体到上海,疫情前,服务业解决了超过六成的就业,从事服务业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占比接近九成,但2022年1-11月,全上海教育类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下降52.9%,文化娱乐类下降22.4%,房地产下降9.3%。
参考智联招聘数据,互联网、房地产、教培曾为2021年应届生提供了56%的岗位,但到2022年三季度,三大行业只能提供26%的岗位。教培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更是从2021年一季度的19.49下降到2022年三季度的0.71,岗位减少了20倍。
另外两个震荡较大的行业是媒体和芯片,2013年后市场化媒体开始衰落,而此前又培养了太多传媒专业的学生,导致现在100个求职者争夺六七个岗位,传媒学院的就业率普遍不高,有的可能仅在50%左右。
而芯片行业因为此前的过度投资,在2022年集中暴雷,相关企业招聘需求急剧下降,2022年秋招芯片相关专业学生人手5-8个offer,现在平均只有1-2个。
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减少投资,减少招聘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这与很多大学生的认知相反,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就业的基本盘,是大多数人的衣食父母,企业家与工人共生远大于对立。
很多大学生认为民营企业都是剥削,民营经济终会消亡,这不符合事实,大多数大学生终要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偏激的言论除了砸掉自己的饭碗没有任何好处。
对于大学生就业,此前我比较强调改革教育体系,现在我认为改善就业观才是最关键的。
大学生与没有大学学历的青年不同,他们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失业的情况,宁肯在家啃老备战考公也不愿就业,甚至有人甘愿成为全职儿女,光明正大的让父母添一副碗筷。
很多大学生,大三大四就知埋头备考,不去实习,秋招春招不参加,只知在图书馆里背书,这种策略无异于赌博。
如果二战三战还没考上,既没考上编制,也丧失了应届生身份,更没有实习经验,将会陷入长期失业的情况。在家躺着只会越躺越废。
我从不少地方了解到,即使是广州,上海等民营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大学生也热衷进国企,阿里腾讯等大厂都排在一般的国企后面,很多小老板也不希望子女继承父业,更希望他们考个编制,这种守成心态正在蔓延,长久以往将严重削弱我国的经济活力。
很多大学生乃至父母都对体制内工作存在幻想,认为进去就可以躺平,实际上很多公务员非常忙,尤其是防疫期间,加班是常态,而且公务员规定外的收入大幅下降,远不如从前,很多人都自嘲是在做奉献,很多大学生进入体制发现与自己预期不一致,反而会陷入更大的失落。
现在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代际剥削。中国父母的人生价值就是将财产传给子女,他们大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平常又省吃俭用,存有大量积蓄,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让子女啃老。在中国,家庭代替政府发放福利,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只要这道防线不破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这也是政府强调房地产、金融领域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但代际剥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父母的积蓄迟早有耗尽的一天,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最终还是要自食其力。
就业观的改善对当代大学生十分重要,大学生需要意识到没有绝对的铁饭碗,更不可能躺平,与其做梦、憎恨企业家,不如钻研好一门营生或学问,踏踏实实积累人脉,多思考,多谋划,这么做,永远都不吃亏。
鉴于现在的形势,我很难给大学生具体的建议,但兼听则明,换位思考,打破信息茧房总是没错的,未来的时代将属于掌握信息,看清真相的俊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