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Big Name背书,申请是不是稳了?
MBA申请中在优秀公司工作的申请人不在少数,比如顶尖的咨询、投行,头部的互联网或科技公司,看上去在申请中非常“有故事可讲”。但实际上,在过往的辅导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申请人通常都很难去准确定义自己的价值,因为头部公司的环境本身带来的限制当事人身处其中不容易发现。
在展开之前,大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的想法多大程度能在工作中实现?
2.我的部门领导在公司的话语权如何?
3.我的工作在项目里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如果你感觉这些问题似乎有答案但又不肯定,那可以看看你是不是也正在经历这些:
首先,完美的流程让人被迫成为优秀
的Doer而非Improver。
我们经常遇到不少在优秀公司工作的人,他们在工作3年左右就会觉得手头的工作“挺没劲的”,对公司的流程熟悉了,接下来似乎就是不断“走流程”。这就像公司精心设计了一个程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你只需要精准地按要求完成自己的部分(甚至不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最终这个程序自动可以生成好的结果。这时候需要的更多是个人的勤奋、细致和抗造。
当然,你也有动力和意愿去主动推动一些改进。但优秀的流程比较强势,并不允许你的改进;或者公司层级比较多,一点点改进都需要复杂的过程,你很可能无法争取到测试改进是否有效的机会。
这些都会打击人的动力,长此以往,你可能会慢下来,甚至很多工作不需要思考也可以完成。带着这样惯性状态做申请,你可能无法自信地充满激情地给AO讲述自己的成就,因为你并不需要全力投入就能handle好这些工作。
其次,你可能缺少失败的体验或者没办法
正确应对失败。
在头部咨询或投行的工作本身就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无数人尝试后的结晶,为的就是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但关键在于,只有犯了错误,人才会真正去想“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进”,对于事物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不是吗?如果你没体验过失败,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低。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如果你生长在无菌室,你的免疫系统得不到历练,它的抵抗力就是弱的。
另一种极端是互联网公司通常有很多新的尝试,必然伴随着很多失败,甚至很多情况下身处其中的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阻止项目被停。这会让你对失败的应激程度增加,甚至开始变得在投入之前先要计算好各种风险才能行动,避免失败。
缺少深入反思的能力和足够的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我们都无法达到一个“Decision-maker”的基本认知。申请中自然没有也不敢用这样的视角去谈“领导力”和“成就”。
最深远的影响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
不容易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你通常很难分清楚哪些是你的功劳、哪些是公司流程的功劳。评价错了就容易出问题:比如一个人没有意识到公司流程发挥的作用,把全部功劳都归功于自己,高估自己就太容易了。如果他一直在这个公司做没什么问题,但进入了一个新公司,没有了原来的流程,更没有公司品牌和资源的时候,就很容易失败。
但是,如果这个人能很快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做出调整,那他在申请中就可以展现自己的“商业潜力”,因为他看过最好的企业环境,还能适应新的环境。这也就是AO欣赏的可复制成功方法。
回到MBA申请,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大家更好理解:
学员小D,头部咨询工作2年,基本符合上述提到的3点。
最开始加入BeBeyond他基本只谈自己的努力和认真,日常工作基本没什么“领导”经验,只能展现自己是个“优质的员工”。
在培训师和团队不同角度的反馈后,他逐渐能意识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习惯性地承担责任。比如在一项工作中,他原本的角色只是作为“传声筒”给技术人员提需求,但他觉得如果能够更精准提需求解决问题,自己应当对整个系统有深入了解,于是就参加了线上课程自学还考了证书,之后团队涉及到这个领域的业务他逐渐成为了雷打不动的专家。
借由这一点,我们发现他在每个看起来简单的项目里都会从“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去思考,并且自我调整,这才是他在团队中的价值所在。有了这样的认知变化,他也变得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写出了高水平的文书,最终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在BeBeyond的辅导过程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看重的并不是为学员找到一个完美的弥补或掩饰问题的逻辑,而是让大家能够更多角度地看事实,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自信地向AO展示一个big name年轻人的商业潜力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也正在着手梳理自己的经历,你也是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想要得到更多有关申请的个性化问题解读,欢迎预约我们的咨询。
也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本周的活动:选内容、定位、Gap,2023申请季开局困局怎么破? | BeBeyond Live Podcast Vol.4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