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岁开始教娃这样学,将来每年帮你省 10 万报!课!费!
「一个班,一个包,随便算算也就小10万了,够买10个Gucci包了。」——安安妈
辅导班不给力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我们还是要去关注和反思孩子的学习方式,毕竟孩子才是内因。
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上补习班,还是请家教,包括学校老师上课,家长在家辅导,孩子的学习方式基本都一样——大人讲,孩子听。而这种「听讲」模式并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是,家长、老师越着急,孩子越是吊儿郎当,事不关己。
美国教育家 Edgar Dale 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采用「听讲」模式,两周以后,孩子记住的内容只有 5 %。
那有没有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呢?当然有!——Edgar Dale 认为,让孩子「教别人」,他们能记住 90% 的学习内容!
为什么「教别人」的做法更有效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教别人,孩子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在做什么?怎么做到的?而这个自我解释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
掌握概念
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相关方面的研究。
为什么自我解释可以帮助孩子学习?
1. 「解释」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概念,增进理解
2008 年,Bethany Rittle-Johnson 和她的同事,针对 5 岁的孩子进行了一些模式检测。
检测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有 6 个塑料昆虫的序列组成的,如下图:
研究人员会问孩子:下一个昆虫是什么?
在孩子们回答后,研究人员会告知他们官方的「答案」。然后他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官方的答案是正确的。对照组的孩子要通过同样的程序,但研究人员没有要求他们做出解释。哪个小组会发展出更好的模式检测能力呢?当给出新的题目时,「解释组」表现得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自我解释迫使孩子们与潜在的概念作斗争,让他们发现了人们可能忽略的某种联系。
这是 Cristine Legare 和她的同事们的观点。他们认为:
学龄前儿童在遇到与他们之前掌握的不相符的新信息时,尤其可能去尝试解释。不一致的结果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可能的、隐藏的原因和潜在的机制。解释会激励孩子积极地去检验他们的假设。 (Legare et al.,2010; 2012)
一些有趣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例如,Legare 的团队观察到,2 岁的孩子在对新玩具进行了解释后,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索这个新玩具。这些孩子在探索中也更有条不紊。(Legare et al.,2012)
2. 自我解释能强化程序、步骤,有助于孩子解决新问题
还有一些实验表明,让孩子解释可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因果关系上。当研究人员要求学龄前儿童解释一种新设备是如何工作的,这些孩子随后更可能记住这个设备的不可见的、因果性的特性。(Walker 等,2014; Legare and Lombrozo,2014)
所以解释很有价值的原因可能是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还不明白的东西。
在一个实验中,Bethany Rittle-Johnson (2006) 向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些不熟悉的代数问题,如:
3 + 4 + 8 = _ + 8
研究者将孩子分成四种情况,一组孩子得到了明确的指示,研究人员给了他们一个可遵循的步骤(例如:将 3、4 和 8 加起来,然后从总和中减去 8)。另一组孩子被要求探索他们自己的步骤。这两组孩子都没有得到基本的等价概念的指导。之后,研究人员要求每组中一半的孩子为他们的解决方案提供解释。
结果发现,得到指示的孩子表现得比自由探索的孩子好。而且,只要是要求自我解释的孩子,表现都会更好,不管他们有没有得到指示。研究者得出结论,想让孩子学习有效率、能举一反三,关键可能不在于是否让孩子自己探索答案,而在于有没有让孩子参与到有效的认知过程中来,比如进行自我解释。
3. 教别人,必须要有人「当学生」吗?
我们已经看到,试图解释的过程能让孩子受益。那么是否有听众重要吗?有可能重要。
在前面提到的昆虫序列实验中,Rittle-Johnson 和她的同事们发现,自言自语有助于孩子们学习。但当孩子们向母亲解释自己的想法时,他们的收获会更大。
此外,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实验表明,当他们教别人时,他们会从中受益。研究人员给了学生们一段文章,并随机分配了以下三个条件之一:
第一组学生被告知,他们会接受关于这段文章的测试;
第二组学生被告知,他们必须要教一节课(但最后没有这样做);
第三组学生被告知,他们必须去教学,并确实这么做了。
哪一组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得最好?
在阅读理解测试中,后两组被告知要去教学的学生分数比第一组高,而表现最好的是第三组,即那些真的去教学的学生。(Annis,1983)
当然,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会以大学生同样的方式受益。但是,Brown 和 Kane (1988) 的一项巧妙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线索:尝试教别人,甚至连 3 岁的孩子都能从中得到提升。
这项研究是这样进行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去尝试解决一个故事里的人物遇到的问题———爬上一个高架子。
如果孩子们被难住了,研究人员会给他们解决办法:附近有一些备用轮胎,用轮胎堆成一个高台子。
之后,呈现给孩子们第二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农民需要把干草装上一辆高高的拖拉机。
孩子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取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些孩子被要求,在回答之前,简单地重述这个故事。其他人则被告知,要教一个木偶解决问题。这一简单的操作引发了巨大的差异:被要求教木偶的孩子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孩子的两倍!
看来,「教别人」真的很管用!
如何让自我解释有效地促进孩子学习?
Bethany Rittle-Johnson 和她的同事 (2017) 给出了一些策略,以下是一些基于他们想法的建议。
1. 如果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要学习,最好先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有研究者发现,想让孩子做出解释,前提是孩子要有一定量的信息储备。如果孩子掌握的信息太少,自我解释可能会失败。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基础概念做指导。
现在少儿编程很火爆,孩子很想学,那你可以先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比如:
什么是计算思维?
它与编程和计算机科学有什么区别?
同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循环、条件、运算符等。掌握了这些背景信息,孩子才可能进一步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来理解、思考,并解释问题。
如果你觉得编程太抽象,那你有没有教过孩子背古诗?孩子背「鹅鹅鹅」,你跟他讲讲「项」就是「脖子」,让他知道这首诗是一位七岁的小朋友写的,他会不会更感兴趣,记得更牢?
2. 抛砖引玉,通过示范或提供部分答案,帮孩子发展出高质量的解释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昆虫序列案例中,你可以先给孩子一个示范,让他学着去解释。比如,你可以先让孩子描述他看到的顺序,并指出重复的模式,比如「红蓝蓝-红蓝蓝」,然后展示你的答案:根据这种重复模式,序列中的下一个昆虫应该是「红蜘蛛」。
根据孩子的情况,你也可以只向孩子提供部分解释,并要求他完成缺失的步骤。
当然,你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多种解释,让他选择最好的。
3. 孩子做对了,让孩子解释他是怎么做对的
如果孩子做错了,你没有帮他指出错误,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那么请不要让孩子解释那个错误的解决方案。否则,解释错误很可能会强化错误,导致孩子重犯同样的错误。
4. 孩子做错了,指出错误,然后再让孩子分析为什么错了
如果孩子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做错了,那么试图解释错误,会有助于他认清错误的本质。
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有限,但仍有一些研究表明,识别和解释有缺陷的推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正确的推理,而且能避免孩子使用有缺陷的推理。
结语
孩子学习的问题,绝不是简单地请个家教,报个兴趣班补习班就能解决的。
长久以来,很多做父母的主导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的学习,给他报班,给他请家教,心都操碎了,钱也没少花,结果却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没有家长不爱孩子,但这种单一的、感情化的投入,很难培养出主动、独立的孩子。
教别人,不仅能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当小老师,还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被尊重与被欣赏。
反转教育方式,发挥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永远值得谨记的。◈
「百分大脑」幼小衔接套装
省钱省心更划算
幼小衔接不用愁!「百分大脑」幼小衔接套装两大抓手,知识准备+学习品质(能力),玩中做好入学前准备!超值套装玩法,让你比直降单满更实惠——没错,那就是打包买!
👉《动物嗷嗷叫》围绕执行功能三大核心,锻炼孩子大脑综合能力;
👉《消失的地球》从 0 到 1 突破,教孩子使用记忆策略;
👉《狗狗特技团 2.0》结合图形组合、空间转换,培养孩子空间能力;
👉《怪兽方块》培养数感,每天玩几轮,轻松搞定加减法启蒙!
六一送娃好礼!今天下单,套装(4 个桌游)原价 436 元,直降满减后到手价 299 元。这个优惠力度,赶紧下单!
扫码立即购买
▼▼▼
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