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变“难”,孩子语文学习规划却变“简单”了
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昨天我和大家聊了小学升学和培优的事儿,但语文讲的不多,现在不都是强调大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吗?
原因很简单,“大场面”才能凸显大语文的“英雄本色”,小学没有升学考,语文还没有展示重要性的机会。
但是到了初高中以后,中高考都有这个说法——
数学、英语高分扎堆,真正拉开学霸和学霸分数差距的,是语文。
而且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需要大量、长期积累,才能“优”的,也是这几年让很多家长感到语文越来越难学得优秀的原因。
所以长远看,语文学习不仅非常重要,还要尽早铺垫,做长期的规划。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语文是怎么一步步变难”的文章,给大家分析了一下近几年语文变化的趋势。
今天就来进一步和大家聊聊语文学习的事儿,如果说“语文变难”是一个既成事实,那么我们更要需要清楚的问题是:
现在的语文到底难在哪儿?
搞清楚这件事儿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给孩子做长期规划。
01
语文难在了"考能力"
做任何事情,包括孩子学语文,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语文首先是一门学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主科。
那学习语文的最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顺利通过各种考试,然后再说别的。
现在小学考试少了,小升初也不考了,但是中考、高考还是悬在头上的,所以咱们完全可以从中高考来倒推现在应该怎么规划。
是不是觉得我太功利了?
如果大家去认认真真了解过中高考语文试卷后,会发现这个目标其实不算功利。
大家看这两年的高考试卷,最明显的一个感受应该就是,什么错字、病句、拼音等等语文基础题已经完全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仅仅剩下的一些看似基础的题,但是也逐渐以一种“理解性命题”方式来呈现了。
比如语文高考题的默写会这么出题:
▲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这题非常有意思,《水调歌头》大家都背得很熟,所以这道题也看起来很简单。想重返天上,又有所顾虑,不就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吗?
但是,问题是问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答案应该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学生一不小心理解不到位,非常容易掉坑。
这是一道考默写的基础题吗?
不,这是一道考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综合题。
除了少量上面这种伪装成基础题的综合题,中高考就全是阅读和写作,而且阅读量很大,阅读范围很广。
根据今年《中国高考报告(2023)》的分析,以后语文阅读理解的文章将包含学术、科普政、论等七种文体……从去年的高考试卷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全国乙卷语文第一道现代文,则是一篇关于文学叙事的学术文章。
全国甲卷的第一道现代文阅读,是一篇关于手工艺著作的科普文。
新高考1卷的第一篇阅读理解的材料一,是一篇政论文。
这些是在考语文知识吗?
不,这是在考阅读能力。
我们甚至不能称之为“考文学素养”,因为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学”的范畴,考的真正是“阅读文字文本的能力”,既处理不同类似文字信息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觉得语文越来越难,就是因为语文考试其实已经往前走了一大步,越来越向“考能力”靠拢。
考试只是一时的,能力却能终身陪伴。
所从这个方向来看,我们只要跟着高考要求走,高考考啥,我们就培养啥,给孩子做学习规划就很难跑偏,孩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儿!
02
语文能力培养, 难在"散"
不过,能力培养这个事情本身,似乎听起来有点虚?
尤其是语文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太散:字词、语法、文学、文化、历史……似乎什么都涉及能力培养,但是好像怎么都抓不到重点,又好像什么都是重点。
这时候,把零散的知识连成“网”就很重要了。
1
背景铺垫
背景铺垫其实很好理解 ,我已经不止一次写过,语文分为“语”和“文”两个部分。
“语”是“语言”,是语文基础知识。
把语文作为一个语言工具来学习,搞明白字、词、句、篇、语法等语文基础知识。
“文”是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因为中文从古到今,代代传承,每个文字传达的感觉、意义,都是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如果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那语文学习就是个“空壳子”。
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一切语文学习都是浅层次学习。这一点古今中外都通用!
比如《堂吉诃德》,明明是讲一个疯骑士的荒诞故事,为啥要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这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咱们国内的就更不说了,读《西游记》不去了解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唐玄奘么,读《水浒传》不了解南宋历史怎么行……
文化背景铺垫也很重要。
不大概了解科举是怎么回事,唐代后期很多文人的行为就无法解释了;
不大概知道什么是“上帝”,安徒生童话也能完全读懂了。
别说阅读,就是常用的成语、俗语、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有时候没有历史文化的铺垫,也是学不透的。
特别是这几年语文学习更强调“大语文”,历史就是一条天然的“线”,把各种大语文知识像串珠一样串联起来,文化的基础也同时打好了。
2
体系建立
历史文化背景的铺垫,其实已经是体系建立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历史人文”这条线是不够的。
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孩子积累了丰富的大语文知识,却似乎和“语文学科、语文考试”没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在有了历史这条“纵向线”以后,还应该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去把知识点联系起来,相当于又有了很多条“横向线”。
纵横交错,才是形成了网络、形成了体系。
比如写“送别”,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作品都热衷的一个主题。那我们可以怎么通过“送别”这个主题来串联知识点呢?
这不仅是多角度的学习,也是对知识反复记忆。
直到孩子看到了一个知识点,能迅速的联想起和它相关的所有知识网络,体系就建立完成了,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03
具体要怎么做?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更想知道的还是“要怎么做”。
今天来说说最容易做到的,最必须做的,以及我认为最“最省爹妈”的做法,这样大家参考起来也比较落地。
1
最容易做到的:
大量、广泛、高质量的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其实这几年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大家都知道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
但是阅读广泛需要注意几个点。
一是要注意的就是阅读范围要广泛不能偏科。
简单的说,文学要读、科普要读、历史要读,各类实用性文本也要读。
我们可以参考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这个目录把义务教育分为了4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又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个分类,这就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分类。
这个目录我们重点参考的应该是,有哪些类型的书需要读,各个类型的占比是什么。具体的书籍选择,大家见仁见智。
还有参考每年的中高考语文卷子,看看今年考了什么孩子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熟悉的内容。
考了新闻通讯,就想想自己孩子对新闻的阅读有没有做起来。
考了人文科普,就检查一下孩子的人文阅读有没有落下。
考了历史故事,就和孩子一起再捋一捋历史线。
……
这些其实都是明明白白的“应试需求”,但是把它们都总结下来跟着做,就会发现,孩子阅读的范围已经很全面了。
二是打基础和兴趣培养更重要。
说明白一点就是,带孩子阅读不需要太纠结于“选择版本”,而是先关注怎样做适合孩子。
特别是一些非读不可,难度又比较大的内容,比如中外通史、四大名著,孩子不感兴趣、或者现在还读不懂,可以先读简化版、漫画版,也可以读读改编,读不了改编听音频课,看名家解析。
总之先有个基础和底子,保持孩子心理不抵触,后期再想办法慢慢过渡到常规阅读。
2
最必不可少的:
认真阅读“新课标”。
大家平时会刷到很多的教育观点文章,有些说语文要求这样,有些说语文要求那样?家长很容易被各种观点裹挟,自己越来越焦虑,又不知道如何着手。
与其听别人说要怎么学,不如自己去认真阅读真正权威可信的文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大家只要认真阅读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太模糊”的学习要求,小到孩子每个学段要掌握多少多字,是哪些字,要背诵哪些古诗词,细到每个学年孩子练笔字数应该达到多少字……总之语文学习的要求,其实新课标白字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有余力、有时间的家长,好好分析《新课标》中的要求,就可以帮孩子制定一个非常合理的语文学习规划。
比如这几年“实用性文本”阅读很重要,比如新闻、文献、应用文阅读,都是考试的“重灾区”,阅读实用性文本,也是孩子终身适用的一项能力。
很多教育号都会教你孩子要读新闻,阅读的内容要杂等等,但是都不如新课标写的具体明白。
对于实用性文本的阅读,新课标不仅有整体的目标,还有分学段的目标,每个学段的孩子适合的“实用性文本”都有哪些,都是一清二楚的。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在什么活动中可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新课标都有专门的提示。
3
最省爹妈的:
找个靠谱的好课程,跟着学
看到这,你可能说,我家阅读倒是很重视的,但具体读得怎样真不太清楚。而且吧,让我自己去研究“新课标”,再给娃做规划,时间精力不允许,能力也做不到啊~
省爹妈的方法也是有的,经常看小半爸文章的读者肯定知道,我最推荐的就是小半一直在学的“豆伴匠”大语文课。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语文类课程很多,但真正能帮孩子建立完整大语文学习体系的,放眼四周,非“窦神”团队莫属了。
“豆伴匠”以前给大家介绍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唯一要提醒的是,这个课程从几年前我第一次分享,到现在,已经涨了好几轮价。
前两天我们刚收到通知,马上在5月31日又要涨,所以今天的第二条追加了详细介绍,有需要的家长朋友可以移步去看。
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当然作为家长,也愿意为价值买单,毕竟我们自己的时间贵,孩子的时间更贵,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靠谱的团队去做。
EASTWEST
这几年,带娃学语文的路上,我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
也越来越觉得,所谓的“大语文”之风,其实是逐渐回归到了语文学习正确方向。
我们的语言博大精深,原本就应该更好的去理解它、走近它、应用它,而不是像以前陈旧的语文学习方式那样,充斥着枯燥和乏味的重复。
改变从前的学习方式,也许很难,语文的变革也必然有阵痛。但只要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孩子以后一定能终身受益!
还是那句话,考试是一时的,能力是终身的!
各位家长共勉!
文章配图:部分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直播预告丨一次做好12年大语文学习规划?没问题!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