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极客公园推出播客节目啦~🎉
一直以来,极客公园忠诚于记录创新。我们愿意走近创新者、创业者,聆听和记录他们创造价值、改变世界的故事;同时,我们也愿意近距离观察创新的阻力、代价,以及时代中被科技潮流裹挟的个体。如果你也想「聆听」这些声音,欢迎关注我们的播客「开始连接」~
在这档泛科技知识圆桌栏目中,我们会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一起跨界对话、碰撞思想,用科技、商业和人文的视角一起描摹这个时代。
一个小 tips 是:欢迎下载「小宇宙」app 并关注「开始连接」,那样会有更好的播放和互动体验。
字节一年,人间三年。
互联网大厂像一座围城,一面是高薪、扁平化的工作环境,另一面是内卷、裁员浪潮的职场焦虑。
字节跳动,作为互联网领域增长最迅猛的组织,用超过平均行业 25%-40% 的薪水吸引了无数顶尖人才的加入,仅仅用了 36 个月就从 4000 人扩张到 10 万多人;但在快速增长的业务和敏捷性组织的背后,是快速流动的人才结构,每一个员工都需要适应字节的生存法则。
在字节跳动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观察组织才能为自己找到最佳的发展机会?本期播客由两名前字节员工展开:从组织层面出发,我们聊了聊对字节跳动的观察与思考。
【主持】
卫诗婕:
极客公园执行总编
【嘉宾】
袁凌梓 Smilla:
前字节跳动 CHO 的首席幕僚长、
组织发展负责人
极客公园:我初识袁凌梓 Smilla 是在入职字节跳动的第一天,当时在电梯间看见你打扮得非常干练。当时我的老板就跟我说你叫袁凌梓,是咨询行业的老行尊,字节刚刚争取到你的加入。并且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你入职不久便开了一场内部分享会,直言不讳地总结了许多你入职以来观察到的字节组织的特点,能不能再回顾下当时的场景?Smilla:当时我的老板是梁汝波,说公司并不会公布组织架构图,所以我也会花很长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字节组织背后到底是什么。首先从自身的感受上来说,在字节快速增长的业务面前,所有的员工都是满负荷的状态,根本来不及进行准备热身,刚进入赛场就要立刻奔跑,甚至来不及思考我是为何而战,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即便是以我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迷失感。可想大部分的字节员工,他们的迷失感或许会更强。极客公园:我相信字节也是希望你给组织带来一些诊断和改变的,但为什么你最后还是离开了?Smilla:是不是显得有些壮志未酬?但实际上这段经历也是很宝贵的。组织的发展变革其实需要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有时候医生告诉你别着急,等体力脑力都能够支撑的时候再做手术。组织变革也是如此,需要一个时机。极客公园:因为我也在字节待过,我觉得外部的经验是很难说服他们的。Smilla:是的,很多成功企业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他们更多相信自己的浴血奋战、真刀真枪打拼出来的经验,而不太相信其他企业走过的路径和经验。极客公园:字节跳动是一家年少成名的幸运公司,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收获了巨大的正反馈。但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不是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面临不同环境、不同业务赛道的时候,依照惯性会限制接下来的创新?Smilla: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商业社会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常识还是需要被尊重和接纳。虽然字节用颠覆传统的组织发展理念打造出抖音和 TikTok,但是不是能够用过去的组织能力迁移、复制、打造 ToB 业务、游戏和教育,我觉得至少目前还存在着挑战。正如之前我跟梁汝波交流过,在传统认知中管理的本质是创造秩序感,通过分工、协作,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使组织的效率最大化。但当我进入字节之后发现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但这种模糊不一定意味着低效。就像人体中的菌群一样,我们不需要去消灭它,反而这些菌群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抵抗力。同理,或许我们应该接纳甚至欣赏组织中存在的一些冗余、混沌。极客公园:所有的商业组织都希望自己更敏捷,拥有所谓的「字节速度」,但为什么别人做不到?我自己观察到字节能够以行业平均 1.5 倍的薪资挖来人才,首先这一点很多企业就做不到。Smilla:第一点跟人才素质是紧密相关的,字节在筛选人才的时候会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来衡量。硬件就是学历、工作经验,软件就是候选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够高,爱折腾,想要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第二点就是字节的工作环境氛围是强竞争型的,当这群自驱的顶尖人才浓度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带动整个群体「卷」起来。这也反映在公司的创业文化上,从创始人到业务 Leader 他们的工作节奏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始终存在的,然后推动各层级的员工都用尽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来实现最优解,推动业务高速增长。这背后是无数有生命力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躯体投入到这个组织的成长中,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这个问题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极客公园:我在字节的时候听到过一句话,字节其实鼓励 Leader 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但一个组织要兼容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似乎有些反人性,真的能够做到吗?Smilla:能提出这样的人才理念,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但要实践下来真的不容易。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能力上的缺失和经验上的瓶颈,比如缺少技术、客户、供应链。这会推动他们去外面招人,甚至一看年龄、资历、财务的要求都比我高,但是因为需要他,就不得不去招他。极客公园:不是 I should,是 I have to。Smilla:「人才先行,业务才会产生结果」这是一种被鼓励的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也会有意识地储备一些优秀人才,做内部竞争,为未来的机会做准备。当你的团队有足够多优秀人才的时候,对于这个业务的 Leader 来说,稳固性才更强。举个例子是球赛下面都有板凳球员,场上哪个球员状态不好,随时板凳球员就可以替补上位。所以你想赛场下坐着替补,那场上踢球的正式队员不得卖力地踢,因为不想被换下来。这就说明当人才储备量够的时候,对于整个团队生产力是有推动作用的。极客公园:刚刚咱们提到的「内卷」环境,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这里。Smilla:但从个体角度来说,很多优秀员工被招进来是会感受到落差的。越优秀的人才,越急于进入到游戏规则中去展示自己,所以他的等待期不会很长,他不愿意一直坐冷板凳。所以对组织来说,真正的人才垄断是不可能的,人才总会去自己寻找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平台。极客公园:所以在你看来组织人才的「大进大出」不是一件好事儿。Smilla:我对「大进大出」这个逻辑本身是有疑虑的。「大进」或许能够被理解,但是「大出」对于组织的生命力、士气、信心都是非常大的打击。像刚刚把组织比喻成人一样,我们每天都需要规律的睡眠和作息,最好不要通宵后再连睡几天。包括暴饮暴食、暴干的状态都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极客公园:即便不会立刻感受到付出的代价,但代价一定会来,即便有滞后。Smilla:对,特别是到中年的时候,人体机能承受不了太多次的「大进大出」。如果一个组织希望长期健康地发展,最好还是要有规划、有节制。但我也发现在今天的敏捷时代,员工对组织的调整接受度要比过去高很多。特别是像字节这样的公司,大家对于组织的拆分合并、轮岗变化都习以为常了,所以字节在组织变革上的阻力其实非常少。但我依然要强调,对于成长型的少年企业,组织还是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规划,有节奏地发展业务;相反对于老年型企业来说,我会建议把对组织的执念放宽一些,多增加几次组织的调整。极客公园:在我们俩都在字节的那个时候,正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字节正在思考着如何扩张,还没有心思顾及到对员工的人本关怀。但现在我们看到大厂都在降本增效,放慢扩张脚步,更关注务实和可持续发展。Smilla:是的,如果希望打造一个百年老店,组织是需要进化的。就跟人一样,我们无法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当一个组织进入到稳定状态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构建一个雇主和雇员之间新型的生产关系,比如平权的合伙制的关系,当然在这一点上字节是有一定探索的。此外进化的组织也应该正视员工的多元诉求,比如按照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进行倒推,先要实现安全和保障,然后是薪酬和福利的回报,再往后是职业发展、成就感和尊重。所以对字节这种少年型企业来讲,在身体状态很好的情况下,你不会想养老、保障的问题。但随着组织的增长和进化,它的员工也会进入到壮年期、老年期,他们对于安全、秩序感的诉求也是在上升的。Smilla:是的,至少随着组织的进化和成长,组织调性和口味应该更多元一些。比如过去字节是非常追求理性和效率的,认为去掉情感和感谢是最高的境界。但世界上其实有很多感性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恰好来自于灵感和灵光一闪的感性。所以我觉得在组织中要正视理性和感性同时带来的优势,容纳不同的人群,这才是一个成熟组织应该保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