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芳香事 此盒最销魂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这销魂的宋词里悠扬出几分伤情,古代文人无论开心还是伤感,总有一段袅袅青烟相伴解语排忧。
西汉 错金博山炉
河北博物馆藏
中国香文化肇始于远古,秦汉时期香文化发展成型,汉唐之际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百货川流中,南方与海外的各种香料传入中原,大大丰富了已经流行于贵族之间的熏香风尚。宋元时期熏香文化达到鼎盛,熏香从最初的药用、宴用、祭祀等基本用途演化为以香养德,以香怡性,以香论道的香道文化。当无所不能的香进入了无事不风雅宋朝的文化圈,香文化就香飘千年起来。
南宋后渚港沉船出水香料
宋代的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的儒士大臣们,便生活在沉香的贸易消费、养生疗疾和文化传播之间,推动着熏香从权贵步入民间,一时间衣食住行、词歌赋、文人交游、起居坐卧间无处不是香氛缭绕。
融入了熏香的宋词,香而不艳,氤氲悠扬,排忧解语,并被后人解读为风雅。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中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文化人如何度过孤独寂寞的风雅一天。“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焚香,要有酒,要躺着。这样那些无人可诉的忧愁,借助金兽香炉中的几缕袅袅瑞脑香便得倾诉与排解。古人这种富有人文气息的品香、咏香,无不描绘着古人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也逐渐形成了香以养德,香以养性的中国香文化。
李清照词中的“瑞脑”是自秦汉时期是流行于达官显贵熏香圈的名香。其他名品还如沉香、鸡舌香、龙涎香、苏合香等亦为今人熟悉。名贵的香料必须要有高档的盒子来盛放这份尊贵与风雅。
唐代 越窑弦纹环形香盒
观复博物馆藏
那会的香多为香丸、香饼或香粉,盛放于材质各异的香盒之中。香盒又称香合、香筥、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大小不等,材质多样,常见陶瓷、雕漆、竹木、金银、玉质等。
清康熙 青花矾红描金落花流水纹香盒
观复博物馆藏
香盒,古籍通常写作“香合”,自用香文化开始,各种盛放香饼香丸的香合绵延至今。晚唐以后,香合不再局限于盛放香料的实际用途,而是作为贺礼逐渐形成风气。《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吴越钱俶进贺纳后的贺礼中就有“金香狮子一座并红牙床,金香合,金香毬共五百两。”正史中多有记载,宋代皇帝的生日被称作“圣节”。这天除去种种繁琐和热闹,诸王、百官、内职要向皇帝拜寿,进贺银香合几乎已成了惯例。
北宋 镂空莲池交颈鸳鸯纹带链金香囊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各类盒具繁杂,印盒、香盒、粉盒等因形制雷同很容易引起混淆。在分类上古人通常把小于常见印泥盒大小的盒子归为香盒,另外香盒的内里厚度一般没有印泥盒高厚,因为印泥盒装印泥要常翻成球形,需要相对更高的空间。
清中期 铜胎画珐琅花蝶纹梅花形香盒
观复博物馆藏
香盒作为一件小巧的专用容器,它没有香料、香炉那般常见于辞赋颂传里,只默默守护着香的内涵,涵容一份芬芳。这如同一部优秀电影的背景音乐,从不喧宾夺主却让感触每位有缘人心底的隐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