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调研显示: 四成以上的研究生想吐槽自己的导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在积累到足够多的知识和技能之前,博士生和博士后都是在导师的管理下工作的。但是根据机构和具体导师的不同,貌似差不多的读博或者博士后经历,最终收获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导师的指导质量。这种源自于中世纪的类学徒制教学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种培养高级人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很难对导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衡量。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多达四成以上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觉得导师的指导有问题,如沟通不畅、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咨询不够,甚至于压根没有指导。
图源:pixabay.com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生物学家 Sarvenaz Sarabipour 认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针对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实验室、大学院系中所接受的指导质量依然是相当模糊的,而这种模糊不利于对现行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因此她认为需要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高质量指导评价标准,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对模糊和不确定的地方加以关注和研究,从而确定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究竟是什么。
为此她和团队成员发起了一项研究,向全球数千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发出了匿名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在导师管理下的学习经历,以及对导师的指导质量如何评价,结果最近发表在预印本上。其中的很多数据有点令人吃惊,比如尽管70%的博士生和博士后都觉得他们的导师很不错,但是有超过40%的学生反馈,他们的导师有一些地方令他们不太满意,甚至是相当不满意。
他们总共收到了来自66个国家的2114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回复,大多数回复来自美国(48%),其次是英国(7%)、德国(4%)、西班牙(4%)。加拿大(4%)、法国(3%)、澳大利亚(3%)、阿根廷(3%)、印度(2%)、瑞士(2%)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大多数(94%)受访者在学术机构进行研究,,超过一半(52%)的受访者从事生命和生物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17%从事物理和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或工程,11%从事社会和行为科学及人文学科,剩余的10%则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
图源:biorxiv 2023,
https://doi.org/10.1101/2023.05.05.539640
Sarvenaz Sarabipour发现,在大多数反馈问卷中,博士生和博士后对导师的正面评价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许多德高望重的导师对他们学生的成功和健康成长表现出真正的关心,当他们就专业和非专业问题寻求帮助或建议时,他们的导师能够很快的予以反馈,同时,他们也更欣赏那些在讨论会上全神贯注的导师, 耐心而又精准的指导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同时,他们最欣赏那些创造积极、有益工作环境的导师,这让他们有归属感,对科学工作也更热情。
但是整个画面并非一直如此和谐,超过四成的受访者提出了他们对导师的不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报考某个导师之前对他本人的了解很少,通常来自于咨询其他老师或者同事,但是在实际接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他确实不太喜欢自己的导师,尤其是在同其他小组的比较和观察中,这种轻微上当的感觉会变得更强。 很多博士后认为他们的首席研究员(PI)应该是他们的主要导师,但是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们被视为员工而非学生,PI更多的把他们当作劳动力和实验助手,而不是有目标和抱负的博士后。很多PI更关心论文和申请项目,对他们的发展不太上心。 最普遍的抱怨之一源于“云导师”:理论上他们都有人负责,但是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导师,而即使导师出现在了讨论会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有部分原因是实验室的规模太大,PI根本管不过来,虽然对于很多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博士后来说,独立的工作状态也不错,能让自己自由的发挥,但是他们觉得在培训期间获得更全面的指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与上一种情况相反,另一些受访者觉得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独立和信任。很多导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具体而微,除了主要的科研方向,他们无法开展任何其他的研究,除了一些文件工作和外联事务,他们都被锁定在预定的实验计划中。即使自己提出了新的想法,也没有机会去验证,更不用说是独立申请自己的资助,开展独立的学术工作。 一些受访者指出,由于学术指导关系中存在很大的地位不平等,虽然他们希望与导师建立专业的指导关系。然而一些导师的行为往好了说叫不专业,往坏了说就是公然辱骂。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忍受导师的傲慢行为,因为他们需要导师批准资助申请、论文和推荐信等关系到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事项。甚至有些导师会介入他们的个人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感。更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导师希望学员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员都会持续处于紧张和高压之下,从而在实验室中营造出一种糟糕的氛围。尽管他们实际上在大多数周末都在加班工作,但他们却会因为周末请假而受到惩罚。 受访者希望导师能给他们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指导方针,特别是对他们的日常目标和总体进展有一个合理预期,而不是在临近毕业时直接给出一个最后期限,由此出发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时间表。同时也希望导师能够理解他们的合理关切,提供一些学术界以外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毕竟真正的教职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大部分博士最终都会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但是60%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表示他们的导师从未与他们讨论过这类问题。 许多受访者特别指出了他们实验室中的疑似的学术不端行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目睹了许多数据操纵、篡改和图像PS。一些人指出,这是由于他们导师的功利心,专注于资助课题的进度,而不是科学研究的稳健性和可重复性。受访者指出,导师会推动学员完成不可完成的项目,实在不行就“将数据与模型相匹配”,而不是接受客观实验的结论。虽然很多此类行为并非他们内心所愿,但是有时候不得不服从安排,并一直担心可能会在自己的职业记录中留下污点。
so what?
图源:pixabay.com
Sarvenaz Sarabipour 认为,学术界需要开始规范关于什么是导师、对导师指导的合理期望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导师和学员的关系。目前的学界很明显以科学家的学术成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将他们学术生涯中培养出的新秀视为副产品。但优秀的导师对后辈俊才给予的高质量指导同样应该被视为是对科学工作的有益贡献,在这方面企业界就做的很好,资深专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被视为对企业的重要贡献,因为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和后劲,而学术界在一点上非常落后。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