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字化转型,至少先避开这6个坑吧
观点 / 秦朔 主笔 / 尤安 责编 / 李桑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11篇原创文章
关于数字化,这些年我们写了很多,你可能也看了很多。
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太多名词,太多理论。
为什么要了解这么多?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效率。
太多企业想要通过数字化,重新激活自己的销售、生产和管理,更准确、精益、敏捷地响应市场需求。
但是,出去参访时会发现,很多企业在真正做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遭受很多挫折。
到底,怎么才能做好数字化呢?
行胜于言,答案都藏在行动里。
前段时间,我们的直播间请到了秦朔老师。听他分享他主编的新书《从连接到激活:数字化与中国产业新循环》时,我非常有感触。
这本腾讯官方授权的书,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而是秦朔老师带着作者团队,真正去到各个企业实地采访后,写出来的一本案例实录。
一本读完,就好像一口气参访了几十家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是做实体经济的,乍一进行数字化转型,踩了很多坑,非常不容易。
数字化转型的坑到底在哪?又有哪些成功避坑的经验可以参考?
今天,就把秦朔老师的思考挑出来一些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启发。
(以下第一人称,为秦朔老师)
领导人自己不下场
搞数字化转型,容易吗?
听过很多搞了很久没起色的企业说:“不搞数字化是等死,搞数字化是找死。”
为什么?举个例子吧。今天你的业务部门经过调研,发现一个市场需求,于是找技术部门提需求,说能不能帮我开发个这个功能?
技术部门答应吗?答应。该开发开发,开发完审核,一切都按流程来。
但是,开发时间多长?中间审核多复杂?那就不一定了。
对于技术部门来说,上线后出问题,是要担责的。
对于业务部门呢?眼看着市场机会已经错过了,功能还没上线。
对于公司呢?人力也花了,各部门也配合了,但就是没结果。甚至很多开发,从第一天起就知道最后上不了线。
怎么办?谁的责任?企业领导人,第一个要负责任。
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公司一起协作,一起转变。这就意味着,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自己也下场,也转变。
喊转型时,自己也要参与。有需求时,出面协调推进。出问题时,大家一起担责。
听起来,好像也不难?但有多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黄就黄在这一步。
很多企业的领导人,觉得数字化转型,无非就是开发个APP,或者买个技术咨询服务。交给下面的部门负责人就好。
至于他们自己,是不下场、不学习的。
你可能想象不到,但我见过有些已经很著名的企业家,到现在都不用微信,甚至不用智能手机,还拿着当年的诺基亚。
用坏了怎么办?一次性买了几十个放在那。
从一把手开始,就拒绝转变,拒绝拥抱新技术。
这样的心态,怎么才能搞数字化转型呢?
而这种心态下的领导者,为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坑还不止一个。
比如,如果你问他:“数字化,是什么?”
他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忍不住,为他动辄上百万的数字化转型预算捏把汗。
以为数字化就是上网
他可能回答你:“数字化,不就是上网吗?”
把我的营销报表搬上网,把我的运营服务搬上网,把我的生产数据搬上网。
至于,为什么要搬上网?没想过。
没想过的后果就是,预算也花下去了,各部门也忙了一圈,终于上线了一个软件系统,但真到了用的时候,发现都是委屈。
技术人员很委屈,该有的功能都开发了,但却被业务人员各种投诉。
业务人员也很委屈,原本很熟悉的报表,现在非要在系统里东翻西找,原本很简单的流程,现在到系统里还要多跑几个步骤。
一个走形式的数字化转型,不但不解决问题,还增加了问题。预算结结实实地花进去,效率却根本没提升。
怎么办?还是要回归本质。
什么是数字化的本质?连接。用技术更高效地连接用户与生产。
步步高,就曾在自己的卖场数字化中,感受到过连接的力量。
库存怎么样?销量怎么样?以前想了解,都得靠人定期盘点、更新报表,再拿着报表奔走汇报。
现在,当数字化转型完成,系统上线,只需要带一部手机,走到货架前扫个码,就可以对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这样的“实时”和“一目了然”,还可以拓展到很多维度,比如用工、订货、折价、报损……数字化后,都能做到实时反馈,甚至智能推荐。
仅仅2020年上半年,“动态用工”这一个小功能,就帮助步步高超市的试点门店,更灵活地在门店客流的波峰波谷时调整用工安排,降低了30%的人力成本。
和你的生意保持实时在线的连接,就可以基于实时的数据去归因、预测、甚至做到自动决策。
这,就是连接的力量。
这,更是效率。
偏偏,关于效率的遗憾,还不止会发生在认知层面。
只想靠外包商搞定
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时,心中的预期是四个字:“点石成金”。
找到一个顾问或咨询公司,把数字化转型外包给他们,然后坐等技术引进,转型完成,奇迹发生。
奇迹会发生吗?我只能说,我看到了大量的失败。
不从自己的业务环节出发,不基于实际情况一点点改进,而是寄希望于找好一个外包商就搞定数字化转型,大概率会失败。
那怎么才有可能成功?不妨看看奈雪的茶。
2020年夏天之前,奈雪的茶的管理,就主要依赖于第三方系统提供商提供的各种模块。结果不出意料,很头疼。
比如,发促销券的模块,和订单系统的模块,就分别是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结果哪怕想做个最基础的分析,看看发完促销券后的订单变化,都很难。
怎么办?奈雪的茶痛定思痛,一口气从互联网大厂招了近200人,在CTO的带领下,打通了自己业务的几乎所有流程。
以前,换菜单得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地改?现在,多平台打通,数据上云端,菜单可以一键更新。
以前,采购多少靠经验?现在,根据过往销售数据,可以建模自动测算各门店的人力物力需求,倒推采购和配送。
以前,爆品设计靠运气?现在,根据多平台消费者的实时反馈,今天上市,3-7天内就迭代。
每个环节,都以自己业务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数字化转型精益求精。
要成功做到这些,技术不是壁垒,心态和行动才是。
首先,心态。喊完数字化转型,你的心态是期待外包商“点石成金”,还是准备好“反复磨炼”?
然后,行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千差万别。有的需要精准预测,调配库存;有的需要加强自动化,降低服务成本;还有的重在提升销售转化…
而最了解自己的业务和需求的,永远是你自己。所以做数字化转型,从一开始就要做好
“亲自下场,反复磨练”的准备。
你有没有做好全身心趴到你的业务里的准备?有没有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去发现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解决问题?
一定要把心态放踏实,把行动做扎实。
但是,只以自己的业务为中心去思考和行动,还不够。
不站在用户立场思考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跟我分享过两件事情,很有意思。
第一件事:“经常跟用户在一起”。
“在一起”到什么程度?
在蔚来的APP上,李斌每天都在上面保持活跃,有时候发东西,有时候跟大家互动,甚至发个红包。甚至,有用户的妈妈要过生日,想请李斌跟他发个祝贺,他看到了也会发,而且是发视频。
为什么?李斌和我说:“就因为我觉得,一个企业领导人时间分配的地方,决定了企业的性质。”
蔚来的性质,就是以“用户”为主导。作为一个“车”企,却更关注“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考虑什么,都以人的体验、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所以,李斌的选择是,把时间分配给用户,经常跟用户在一起。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做法,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截止2020年底,不到10万车主的蔚来,APP上就已经拥有了100多万的注册用户。
蔚来,由此起步。
第二件事:“做'累赘'的事”。
开能源车,充电是刚需。但这个刚需,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满足。
首先,充电桩还没像加油站那么普及、好找。
其次,不同的充电桩,标准并不是完全统一的。
然而,就算用户找到了自己品牌的充电桩,也可能会碰上死桩、充不了。
怎么办?答案无非是:多装,统一标准,确保质量。非常显然,也非常难。怎么办?
蔚来选择死磕。自己开发了一个叫“加电”的APP,帮用户定位出全国充电桩的位置、展示用户点评。
这还不够,蔚来还做了另一件辛苦的事:一家一家谈。为蔚来的用户打穿各家公司、各种型号的充电桩的使用壁垒。
截止2021年3月,这个APP已经接入了近40万根桩,让用户只需一个账号,就能使用不同公司的各种桩。
这,就是站在用户立场来思考问题。
真的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真的花时间和力气去行动,才能真的给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大的胜算。
好,到这一步,数字化转型,大方向怎么做,心里都有数了。
但还有很多失败的种子,是埋在细节里的。
一定要有APP
比如一些传统企业搞数字化,领导人经常会有一个命令:开发一个自己的APP。
APP,是企业数字化的标配吗?
我们去到优衣库和喜茶时,发现他们最看重的数字化营销指标,不是APP。
在他们办公室醒目位置上贴着的,是微信小程序的数据变化图。
我们去到逸仙电商时,发现完美日记,作为一个以线上起家的品牌,甚至干脆连APP都没开发。
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难,你自己就能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消费者,今天你要买一双运动鞋,你更可能在你手机上打开品牌官方APP,还是打开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APP?
优衣库和喜茶理解的数字内容,有小程序、订阅号、视频号、朋友圈……
完美日记的4800多万用户,在小程序上,在社群里,在直播中…
在中国,比起大多数时候开发成本高、维护周期长、获客难度大、客户留存低、销售转化难的单一品牌APP,拥有主要流量的平台APP,无疑有更大的优势。
换句话说,在中国做数字化转型,并不一定要非要搞一个独立APP。
渗入平台生态,也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用户在那里。
那员工呢?
只照搬内容
数字化,除了有业务侧,还有管理侧。
怎么通过数字化管理好员工?很多传统企业的做法,就是“搬”。
把原来的纸质培训教程,搬到网上,搬到小程序中,搬到APP里。
但是,这样真的能搬到员工心里吗?
没那么简单。
拜访三一重工时,我就对他们的管理侧数字化印象深刻:
管理侧的数字化,早不是这么简单了。
最开始的动作都类似:搬。收集大量资料,搬到网上。
然后:考。学完,是要考的。
并且,不但是基层考,高层也要考。
哪怕年纪已经超过60,哪怕职级已经做到总裁。都得考。
考,也不是随便考。考完还要:评。
考得好,可能加薪,加奖金,考得倒数,可能降薪、扣奖金。
“搬”,只是第一步。“数字化”,只是手段。
真的把培训做到位,把管理做出效果,才是目的。
最后的话
数字化转型,不容易。
但还是有无数企业,为了效率,在通往成功数字化转型的路上咬牙前行。
在这条路上,意识、组织、技术…每个方面都充满了挑战,每前进一步都可能掉到坑里。
比如在实际的企业采访中,总结出的这6个坑:
一,领导人自己不下场
二,不从业务出发
三,不站在用户立场思考
四,以为数字化就是上网
五,一定要有APP
六,只照搬内容
不知道看完这6个坑的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的感觉是,太难了。有多少企业一开始觉得数字化转型很简单,“就是上个网的事儿”,就有多少企业最后跌在坑里,感叹出那句“不搞数字化是等死,搞数字化是找死。”
但是,有些路,就算全是坑,也值得走,也必须走。
一个又一个的坑边,还有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在咬牙前行。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实体经济。
中国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之本。而在踩坑中不断前行,用数字化产业互联网武装起来的中国实体经济,更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祝福。
点击下方图片,加入刘润老师唯一付费问答圈子
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