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取法乎上”历史2022-07-07 07:07 上篇:战争的三条线1、情报线之前推过一篇名为《战争的偶然性》的文章,当中提到的“偶然性因素”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战争决策者容易受到信息误导。拿俄乌战争作为案例来分析一下:目前舆论普遍认为俄罗斯战前情报存在失误,所谓“事先收买了乌军将领”“乌克兰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等画面并没有出现,以至于3月份普大帝震怒之余清理了大批情报部门人员。时间倒退回去看,如果普京掌握的情报准确,俄罗斯可能还是会打,但大概率不会采用2月24日那种打法。或许把目标值调低一些,将作战方案制定得更加合理一些,从而避免战争初期不必要的伤亡与损耗。回顾历史,主战派/主和派为了己方利益选择性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普京既不是第一个被误导的决策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写道:“一个总统能得到的情报的种类和质量可能成为他在发挥世界领导人的作用方面是成还是败的决定因素,如无有效的情报工作,我们就会像被蒙住眼睛进入竞赛场。”访华飞机上的尼克松,桌上摆放着包含中国地图的信息简报2、军事线人非圣贤,英明的君主与平庸的君主一样,都会犯错。不过前者之所以被称之为明君,主要在于迅速纠错的能力。军事史上,当一个承平日久的国家首次实操大规模战事时,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演习怎么说都是演习,永远代替不了实战。“首战即终战”是一种期许与目标,但真实的情况往往需要在实战中学习总结,一点点吸取经验,一步步完善好指挥体系与战术战法。比如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到八十年代两山轮战,前期暴露出的问题被一一解决,解放军越打越强。再比如当下的俄乌战争,简单做下梳理不难发现,俄罗斯方面的“第一阶段作战”和“第二阶段作战”相当于打了两场完全不同的仗:一场是进攻乌克兰全境的大纵深闪击战,另一场是作战区域毗邻俄乌边境的顿巴斯还击战。前者基本失利,后者目前来看效果尚可——中间有一个明显的策略转变过程。3、政治线如果说情报线主要是起辅助的作用,那么对于决策者来说,一场战争大方面其实只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战争主线,另一条是政治主线。俄罗斯第一阶段特别军事行动失利后,普京含蓄地敲打了绍伊古,让后者神隐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剧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故事非常类似。剧中康熙第一次决策攻台时在索额图等人的误导下失利,已知自己错判形势的情况下,康熙表现得十分耐人寻味。他不痛不痒的摘了索额图几个花翎、名义上给降了级,用姚启圣的话叫做挠痒痒。索额图早年间一直兼任兵部尚书,即大清的国防部长,康熙的绍伊古。而遭遇大战失利,康熙对待索相的态度与普京对绍伊古的态度非常类似:软处理。毕竟开战决策是普京/康熙亲自拍板做出的,只要局面还八斤八两,就可以用“不胜不败”“第一阶段转第二阶段”等方式下台阶。既不需要承认失败,更不会主动去处理主战派——仗还得继续打下去,处理掉主战派岂不是彰告失败、自毁长城?兵者,国之大事;这里的“大事”既指军事,又指政治。战争一旦打响,决策者需要拿下的就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还有内部那些质疑他的人心。因此,当“取法乎上”遇到障碍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转而为中”——由高目标调整为中目标或低目标。目标可以调整,但胜利必须要达成。下篇:台湾的“取法乎上”与“转而为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