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日子太苦,佛祖能救吗?

日子太苦,佛祖能救吗?

文化


“佛系”作为一个关键词开始流行起来,其实和作为宗教形态的“佛教”也说不上有太多直接的关系。这个从日韩流行文化中回流的词汇被如此高频度的使用,虽然不无戏谑的成分,却也让“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年轻群体中间无意间流行起来,成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与观念。


《请回答1988


“佛系”作为一种弱化的宗教词汇,开始进入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


可是,为什么“佛系”难以带来真正的宁静?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佛学研究者成庆就从佛学思想的本源出发,来探讨这个现象。


 
来源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讲述 | 成庆

01.

苦与乐的浮世绘


前段时间,四位年轻人在张家界集体投崖自杀的新闻让很多人感到很错愕,也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中被忽视的一些群体的真实状态。三位年轻人跳下悬崖,而另外一位年轻女性虽被阻拦,但却因为提早服用巨量毒药而未能幸免。


随着媒体更多的细节报道公布,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的是,这几位年轻人都是早早离开家乡,在外务工赚钱,可是原生家庭都不富裕,打工生活也过很艰难,加上家庭不断发生变故,或许是因为这些,导致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摧毁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


多年前,还有类似的一则新闻:一位在广东打工的湖南年轻人,突然留下了一张纸条就不知所终,纸条上写着:“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这句话的主要内容分别出自《庄子》的〈齐物论〉与〈秋水篇〉,也夹杂了这位年轻人自己的感叹:“无以树业,无以养亲”,这无疑道出了这个时代多少人的苦与辛酸!


但令人惋惜的是,他虽然读出了庄子的犀利锐思,而没有感受到庄子洞若观火背后的逍遥与自由。


在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仍然有很多社会的角落,充斥着不为人所知的“贫乏之苦”。或许他们能够保证基本的温饱,但是整个社会所展现出来的财富图景,对于他们而言,则是不可企及的梦。


单纯的“活着”或许不难,但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力,可是他们所承受的“肉体之苦”,也无法换来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比如网上年轻人流行的彼此调侃,说实在不行就“进厂打螺丝”,也就是做流水线上的工人。


但是流水线高度重复的工作对于身心的消耗是可想而知的,甚至青春消耗之后的前途,也多数是灰暗渺茫的。理想的人生模板就在身边,在手机的短视频里,似乎看上去都触手可及,但这反而让人生显得益发的苦涩。


那么都市白领和城市新中产呢?就以个人观察为例,我在读研究生之前,曾经在一家位于浦东的金融报社过财经编辑。那个时候的上海,浦东开发刚刚起步十余年,我所接触的白领群体,不仅收入相对丰厚,而且当时的房价对于他们而言,也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似乎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


但时隔20年,我们却听到的是对“996”的抱怨,对被互联网大厂辞退的担忧,以及对无法按时偿还房贷的焦虑。


《顽主》


中年人呢?随便浏览一下微博和小红书,就可以读到中年人对于失业的恐惧,对于身体衰老变化的担忧,以及在心理上对于家庭责任的不可承受之重。现在流行的关键词——“中年危机”,其实就描绘的是在这个人生阶段所涌现出来的倦怠与无奈感。


作为大学老师,这么多年来,我接触过不少的年轻大学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看似青春活力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难以与人讲说的苦楚。比如原生家庭的贫穷、暴力,或是因为性格问题而带来的人际交流的障碍等问题,无法找到精神的出路。


更多的学生则主要担心学业和就业问题,对即将走入社会充满迷茫,甚至恐慌。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并没有人引导他们去思考。


虽然危机并非是一天所导致的,但是这十余年来社会的快速变化,价值观的高度单一化,使得这些年轻人并不只是承受读书就业的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某种对于“存在”的焦虑感,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


至于更年少的孩子们,他们则在应试选拔的战车上被紧紧地捆绑,难以喘息。从学前孩童到初、高中的学生,海量的作业,永不停歇的补习,让很多孩子都患上了“厌学症”,甚至引发了很多的人间悲剧。


最近北京一家医院发生了火灾,我们才了解到,这家医院的许多病人其实都是长期住院的失能老人。就算是身体健康,也同样会面对各种老年危机,比如这几年在老年群体中迅速弥漫的“手机上瘾”问题,许多老年人因为缺乏正常社交和娱乐活动,转而投入到各种购物网站和短视频APP,成为各种伪劣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内部问题。其实,这都只不过是老人群体众多“人生之苦”的少数表现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马上切换一下时空,在商场、餐馆、迪士尼游乐园或者酒吧,我们却看到的是另外一幅尽情享乐的画面,人们的消费热情高涨,四处游玩,满脸兴奋,似乎看不到任何的苦涩,到处都是抑制不住的欢愉。


这人世间的“苦”与“乐”,到底哪个画面是真实的?似乎它们就像这个世界的平行时空一样,同时存在,互不干扰。可是仔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活在某个“苦”与“乐”的切片里,今天欢乐,明日痛苦,不过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何曾见过永远快乐,永远处在“嗨点”的人呢?只不过当我们放大观看的焦距时,就会看到有人“乐”,有人“苦”,甚至会觉得人生充满着不公平。


如果先把“老病死苦”放在一边,今天的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可谓是享受到过去几代人难以企及的资源。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体系的发达,都可以让我们很轻松地满足口腹之欲。


可是如果当我们去问:今天的人幸福吗?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毕竟对于“幸福”,我们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你觉得今天的人焦虑吗?我想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肯定的。


事实上,对于物质主义、感官享乐的追逐,以及对于财富的无休止的渴求,在市场化转型初期,的确迅速增加了全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是这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普遍的认知,那就是人似乎可以单纯借助感官享乐不断提升幸福感。这样的观念对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领域而言,无疑是摧毁性的,因为文化、信仰带来的幸福感被认为是一种无意义的自我安慰。


或许,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再用财富和消费当做衡量“人生幸福”的标准,因为现实已经在告诉我们,那并不能化解当代中国人的人生之苦。


02.

“佛系”与“躺平”能解决人生之苦吗?


这些年,“佛系”作为一种弱化的宗教词汇,开始进入到一般人的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准信仰”


 “佛系”之所以被视为一种“消极”却又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是和“佛教”在公众中的认知是有关联的。在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凡涉及到宗教,多数都不离“儒释道”的范围。


在“入世/出世”的观念背景下,儒家与佛教、道教分别扮演了“积极入世”与“出世隐逸”的平衡器,每当人们遇到人生挫折,总会去“佛道”文化中去寻找避风港,而“佛系”就刚好承载了这样一种解压的想象


不过,今天许多“佛系”人士的这种平衡机制表现得较为表层化,大多只是在自我解嘲与短时的舒压。比如我们今天都热衷刷的那些充满戏谑的短视频,以及脱口秀等娱乐形式近几年的迅速流行,都为人们提供了“苦中作乐”的安慰剂 。


但是人们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在今天的社会里,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对我们的观念所产生的主宰程度是何等的严重,因为今天的价值观已经变得相当单一化,似乎人生的目标只有更高的收入与更高的消费,一旦我们对此有所质疑,便会招来反驳:不赚钱怎么生活?怎么养家?怎么拥有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忘记了,这个前提并非是不言自明的。


正因为我们无法洞察消费社会和物质主义的根源,使得反抗注定是个人化与消极的。而且更矛盾的是,这种消极式的反抗与自我疗愈又重新被消费主义吸纳到市场逻辑中


《欢乐时光》


比如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我们想要回到自然,想要过上朴素的生活,而这种需求又被包装为一种商品来打包销售,要么需要付出高价才能享受这种所谓“小森林式”的生活,要么则是在短视频里看着“李子柒”们表演着我们想象中的人生,平衡着我们在红尘中的疲惫。而各种“乡村生活”的视频,最终也不过是追求流量和财富的商品而已,“佛系”的努力最终又重新被娱乐化与市场化。


而“躺平”呢?躺平。按照网络上的一般解释,那就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要做到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去反抗。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主动配合,而是对其他人的要求保持高度的疏离感,而不去迎合他人的要求。


因此,“躺平”和“佛系”一样,其实是年轻一代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但他们的方式,却是直接走向“内卷”的对面,以冷漠和不作为来对抗那种要求不断进取的生命观


从不同的社会阶层来看,不仅仅是年轻打工者,有产者同样也有“躺平”的需求,因为富裕阶层也在反思消费主义的瓶颈,想要追求所谓的“慢生活”。但年轻人与低收入阶层的“躺平”,却常常是被动、无奈的。


比如“躺”得最极端的,应该是深圳著名的“三和大神”群体,每天过着日结工资的生活,挣的钱全部花在游戏上,能过一天是一天,从来不考虑明天。厌倦社会的主流价值,但是走向其反面,也并不能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不过是让自己变得越发的“空心”和“虚无”。


这四十年来,我们从“奋斗”走向“躺平”,其实更像是一个精神周期的循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求不得苦”。拥有财富的群体,已经感受到了从财富中获得幸福的瓶颈;而后来者则感受到,假如依照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获得财富”这条人生道路其实看上去希望渺茫。


所以他们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找自己的“灭苦解忧之道”,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非此即彼”的认知逻辑,不过是在“苦”与“乐”的跷跷板上玩着重复的游戏而已


03.

如何面对“执着”?


这几年,我们似乎开始集体自发的去寻找各种不同形式的“解忧之道”,比如“禅文化”、“茶文化”的复归,宋式美学的兴起,都是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氛围下,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某种身心安抚的功能而进入到日常生活里,让我们进行生命观的调整,缓解身心的不安。


反映在具体的社会潮流方面,如都市群体开始回归乡村,追求自然的田园生活,很多人也开始学习茶道、体验禅修等等,虽然形式各种各样,但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试图回到内心与自然。


回到“自然”,其实并不是说回到山林与乡村过一种农耕文明的生活、完全反对现代都市文明,而是说,我们或许需要反思现代文明的某些底层逻辑,比如将幸福感寄托在商品消费上的心理异化。


物质欲望本没有明确的标准,它完全是因为我们要用对于物品的占有,也就是外在的标签来证明“我”的强大,但却反而加剧了“求不得苦”。那种无休止的攀比心与追逐心,就好像是一个魔咒,让我们执着其中,这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苦”的真实原因是:“爱与欲相应,心染着。”


“染着”或是说“执着”,其实就是以“自我中心”展开的欲望捕获行为,那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我想要”、“我必须要”。这一切都不过发起于面对花花世界的那一念“贪欲”,我们的感官获得了愉悦,于是开始造作,不断地想要更多,但是一旦遭遇挫折和瓶颈,便又会产生“嗔心”,抹杀追求这些目标的价值与意义,变成躺平和犬儒一族。


《野梨树》


因此, “贪”和“嗔”、“追求”与“放弃”,构成了一对对的二元范畴。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的幸福,便开始追求不舍,永不停歇,但一旦心力交瘁,失去希望,便又开始否定目标,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无”的游戏。但无论是不是打上“佛系”的标签,这些观念逻辑,其实都不是佛学意义上的“灭苦之道”。


在佛学的视野里,解决人生之苦的核心,其实在于“执着”,而“执着”本身,是要跳脱“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


比如,我想要完成一幅画作,我当然是有目标指向的,但是如果我赋予这幅作品以更多的要求,比如“我一定要画出惊世之作”,或者是“我要画出能售出高价的作品”,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去拿这个标准来反观这幅画作,但凡有一点失误和瑕疵,都会让我感觉无法实现预定的自我要求,于是烦恼升起,焦躁不安,甚至最后干脆扔下画笔,草草结束。


如果以佛学的逻辑而言,当创作这幅作品时,只需要按照创作者当下的状态和条件去努力完成,虽然努力,但却并不需要去刻意要求作品达成某个自己设想的目标,只是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认真地投入,最后这幅作品自然会完成,而它最终是否会打动人、是否会售出高价,则应该是它未来应该自然呈现出来的结果,而与我现在的设想无关。此时的“我”少了一些执着,收获的却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与快乐。


就像此刻的我一样,如果只是单纯地努力讲好这些内容,而不是时刻惦记大家会如何评价这期内容,我反而会感到放松,最终虽然可能也会有人赞扬,有人批评,但那毕竟是未来的事情,我也无法把控,并没有必要在此刻忧心忡忡,瞻前顾后。


一旦我有所执着于效果,害怕负面的反馈,那反而陷入到“自我中心”的得失权衡之中,反倒无法自如地表达了。


尾声.


因此,“内卷”潮流下的“佛系”与“躺平”,不过是消费社会逻辑的一体两面,它不过是对于“求不得苦”的镜像反抗,它并没有真正地超越“苦”,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内心的安稳。就像很多号称“躺平”的人,如果给他重新回归主流的机会,很可能又会迅速掉转身段,转身投入红尘滚滚。


真正的佛学解忧之道,则是要超越这种对立,因为它对于“苦”的诊断,是认为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二元模式的困境,而要超越它,唯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不执着”。


而“不执着”的人生状态,其实就是不为任何一种幸福的标准所固化,也不必设定某种“非它不可”的结果,我们反而在生命的每一刻,都能体会当下的无限开放和自由。而在禅师的眼里,这其实就是觉悟的生命。


《欢乐时光


当然,以上的解释仍然略显笼统,虽然有的人可能颇具“慧根”,就像六祖慧能当年听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当下就能有所心领神会,多数人可能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厘清。因为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执着”。这种“不清楚”正是佛学面对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无明”。


没关系,欢迎一起深入佛学思想的世界,我们继续探讨。


本文编辑整理自《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第6讲,有删减整理,原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由成庆主讲的佛学节目现已上线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长按上方海报识别二维码👆



音频编辑:夏夏、Roc

微信内容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封面图:《春夏秋冬又一春》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给佛祖打工:24小时值班,月薪1000多尹锡悦,连佛祖都看不下去了!给佛祖打工:24小时值班,月薪1000多,是什么人在干这种活儿?COSTCO 的购物感受预测加拿大至少再加息2次,房奴太苦纷纷改这类贷款给佛祖打工一周后,我悟了为啥佛祖都是菠萝款发型,唐僧这些做和尚的就光头,原来有讲究一日一诗:想一个人想的太苦/直到/把生死穿越 | 杨景荣:重逢【纯干货】愛中医群课堂笔记第721期 -- “白癜风真的无药可救吗? ”孩子对数字没有sense,听到“数学”二字就跑,还有救吗?曾是华人移民的“理想之城”,旧金山还有救吗?加拿大房主太苦,借钱、卖车还贷,大温这华裔被迫打2份工TA人菜瘾又大,我的性生活还有救吗?罗永浩能救京东直播吗?原来AI佛祖也会报错没有美国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欲望没技术,我的性生活还有救吗?太苦了!澳洲留学生的漫漫移民路!为了PR砸锅卖铁到塔州苦等!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各种压力...沙特减产100万桶,勉强摆平“内乱”,OPEC+这次能救油价吗?私砸承重墙整栋开裂:1.6亿的楼还有救吗?27岁,换过10个男朋友:我的“分手上瘾”有救吗?太苦!华女曾做餐馆,现靠粮食券“才有的吃”,还要担心无家可归…馋了,亲手在家里包羊肉胡萝卜馅儿饺子命太苦!布碌仑华男母亲患癌去世 自驾出去散心 却出车祸被压断腿5040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9《是你》还有救吗?纽约强奸惯犯获释后,又连续作案多起,16岁女孩在公园受害...Super《佛Love U》:佛祖马里奥一定要拜拜!“我能救你第一次,也能救你第二次!”中国不是发达国家 只是装B失败的贫困户坤,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程序员,月入2万+,90年,高178,佛山禅城逐渐变成不读书的人了,还有救吗?今日神图 | 佛祖跟着你都要受委屈......太苦了,只能信算命了乌鹅:今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大日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