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贵族学校男生偷拍女生换衣服,警方却表示,没拍到不算...
单一性别教育主要在初高中阶段最为盛行。具体到英国:英格兰是单一性别学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在苏格兰,混合性别学校更为普遍;在威尔士,采用的多为同一个屋檐下,男女生分开授课的“并行”授课方式。
German school girls,1888,作者 Emanuel Spitzer
历史差不多粗略介绍过了,说说咱们现处的社会。
Question One: 单一性别学校能杜绝“早恋”吗?
(镜像问题:混合性别学校会不会助长“早恋”?)
我们就从家长可能最关心的问题说起。
一提到校园生活,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早恋”:在学校里不学习谈恋爱,那还得了!现在孩子到了英国这么远的地方,家长们难免会更加担心。那么,是不是送到单一性别学校(以下简称单校)就比混合性别学校(以下简称混校)“安全”了?
首先,单校学生并非活在性别“真空”里。除了异性教职工和其他同学的家人之外,单校和混校之间都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之间的社交活动,在校方成熟的监管和引导体系下,去鼓励、协助孩子们学会健康,有益的社交。孩子们会共同完成学术项目,或进行一些社团活动,还会参加学校间组织的主题舞会。想要把孩子锁在异性世界之外并不现实,也非英国私校文化所提倡。
著名女校Downe House和著名男校哈罗公学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舞会上跳舞。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笔者在英国多年耳濡目染的感触是:英国教育业者对在校期间谈恋爱这件事的反应更淡定,态度理性且客观。姑且不提“早恋”这个词的合理性,人类这一物种在青春期产生心理萌动其实再正常不过。孩子会产生心动的感觉吗?也许。这事儿会不会给他/她的人生上一课?大概吧。那……学习成绩会不会直线下降?不太可能。
这一自信并非毫无依据。英国传统寄宿学校成熟、科学的管理方式中重要一环,就是对青少年生理成长快速期的心理辅导和成长关怀。无论性别类型,英国私校中都设有心理健康关怀服务(Pastoral Care),老师会密切关注孩子各阶段状态,并给予支持和帮助。最近身体是否不适?心情是否舒畅?压力是否过大?和周围的同学相处如何?……
有专业团队的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得以安心学业,并尽可能顺畅、积极地处理各年龄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毕竟,英国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学霸,而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如果非要问单校能否杜绝“早恋”,或是混校是不是助长“早恋”,答案都不是绝对的。但是,“英国某著名私校学生因'早恋'而辍学”这样的狗血新闻我们却很少听到。
可见,只要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优秀,有着成熟的团队时刻关怀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在这一点其实无需投放太多精力和焦虑情绪。
著名男校Abington School的心理关怀老师正在与学生畅聊。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Question Two: 单一性别学校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吗?
在英国有一种理论是:单一性别环境下的学生状态更稳定,学习更专注。汤布里奇公学(Tombridge School) 的校长就曾称“在同性身边,男孩和女孩们会少一些自卑感,多一些放松和舒适感。” 无疑,单校学习环境中确实少了来自异性同龄人有意无意带来的“比较”压力或“指手画脚”。
著名男校Tonbridge School秀丽的校园风景
单校的优势也在于孩子们会摆脱性别偏见对于学业本身的“干涉”,更容易找到最擅长的科目,发挥个人最大的优势。比如,总有人认为女孩大多数擅长文科,男孩则擅长理科。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解放偏见”的利好环境下,女校里更多姑娘在科学科目上大放异彩,而男校中更多小伙子选择在戏剧、艺术领域中长期发展(而非浅尝辄止)并最终成就斐然。
还有一说,也是笔者在访校时尤其感同身受的,就是单校的学生(尤其是女校里)看起来尤其自信和放松。即便所学科目和混校里差不多,但单校为了最大化发挥性别本身的潜能,在授课方式、课业规划等各方面都更加精准、高效,更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节奏,这或许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
顶级女校Wycombe Abbey的学生拿到GCSE考试成绩的一瞬。
然而一件事总有两面性,所谓优势也可能成为被诟病的对象。比如,混校支持者始终认为,男女搭配共同作业才是真实世界啊,就算单校定期有组织的“和异性互动”,但是这种安排并不自然,反而很僵硬,片面。在学生时期分隔两性,只会让孩子更晚的适应社会;再比如,单校看似解放了孩子的性别潜能,实则无法摆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严格规训(制服,课程设计,礼仪等)……
毕竟,单校最令现代社会质疑之处,就是其学校模式与“男女平等”这一理念的冲突。转型为混校似乎才是合乎全球政治正确的决定。
Question Three: 为什么有些单校仅仅在高中招收混合性别学生?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其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九大公学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学,该校从十二年级起就张开双臂欢迎优秀的女生加入。就在今年,正式从男校转型为全混校的另一所九大公学之一查特豪斯公学,在1971年至2020年间也同样选择在高中阶段招收混合性别的学生。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长期精英盘踞的顶级私校,选择在特定阶段“突然变节”其实不无好处。首先,这些学校初升高考试选拔标准本来就极高,招收其他性别并不会降低生源质量,反而吸引到更多优秀学生;第二,这种操作无疑会带来多样性,能为校园、教学增加活力,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理念进步,进一步优化学校口碑,改变舆论对古老的单一性别公学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和学生之间是一场“双赢”。
此外,高中阶段的改革就现在来看更像是试水,是传统单校转型的过渡手段。不管怎么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几乎100%的学生都就读于单校,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降至10%以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大量学校转为混校,并没有权威数据能够证明混校在学术实力上一定胜过单校。
这份来自疫情前的A-level考试榜单显示,占据TOP20的学校中,混校(或在高中阶段为混校)占了9个,而单校则占了11个,几乎是平分秋色。
而家长们普遍担心的各类校内问题(如霸凌,暴力,性骚扰等)是否发生,也同样不由学校性别类型决定——和“早恋”一样,靠的是学校出色的教学管理能力。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如何看待单校、混校有了更立体、丰富的评估角度。其实,择校的时候不妨试试跳出“学校性别类型”这个框框。作为一个两岁丫头的母亲,我也时常想象自己的女儿将来会在何种学校就读的情景。是校风优雅,规则精致的女校,还是各放异彩,层次丰富的混校?很快我就放弃了这种自我折磨。毕竟,我还完全不知道她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我也相信,不是学校性别类型,而是孩子本身那些最核心的个人素质决定她/他成长的走向。先观察孩子的性格,学习模式,个人能力如何,再结合不同的学校理念,治学方式和长期表现,这样的定位更精准实际,眼界也更广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