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半藏森林”成了AI新的财富密码?
2023即将进入下半年,可是生成式AI的“妖风”还在吹:
前不久,一些不法分子在用AI换脸冒充你自己,他们想骗你的家人和朋友,让你通讯录里的家人朋友误以为你在异国他乡被一群很坏很坏的gangster绑架了,需要微信转账300块甚至好几万江湖救急。
△AI换脸骗钱确实很猖獗,前几天笔者也收到有关部门的防骗提醒
而在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久久没上热搜的网红“半藏森林”,愣是靠着“全球第一批数字克隆人”的噱头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
让网友们扎堆下载安装这个名叫X Eva的虚拟人类休闲娱乐App,只为目睹“AI半藏森林”的芳容。
诚然,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想起半藏森林那些早就被写入维基百科的“黑料”,网友们不免会因为此事,对于发布“AI半藏森林”的小冰公司颇有微词。
在他们看来,哪怕能对半藏森林做一点点背调,比如像笔者刚才那样搜一下维基百科,也不至于被网友们的口水淹没。
与此同时,湖北的一家省级官媒也通过自家官网发表了一篇意味深长的社论,警告那些“劣迹艺人”可别妄想着抄半藏森林的作业,在AI克隆人的风口中找到高调复出的后门。
而在6月5日这天,不少刚刚听说“AI半藏森林”的网友正准备注册体验,可是装好了App才发现,“AI半藏森林”早已下线。针对此事,X Eva的运营人员给出的解释则是:由于“AI半藏森林”内测名额已满,所以先下线了。
对于“AI半藏森林”的下线,官方给的解释是自身的技术原因,但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要是这次所谓的“内测”不限制名额的话,难免会有“树大招风”的风险:
要是好几亿网民都能给“AI半藏森林”提供不分积极面还是消极面的数据收集,那么“AI半藏森林”就会因此失控,成为手机里的“定时炸弹”。
当然了,“AI半藏森林”会否“失控”的问题仍有待商议,不过幸运的是,笔者也是有幸参与“AI半藏森林”内测的用户,也许是笔者对“AI半藏森林”期望过高了,体验以后才会倍感失望。
就像下面这组聊天截图所展示的一样,不管我是用一种暧昧的还是正经的语气跟“AI半藏森林”对话,“她”的回答都显得尤其机械、生硬,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暗示我“她”不是半藏森林,只是一个语言模型。
除了语音回复以外,视频通话也是“AI半藏森林”的一大亮点。然而,视频通话的体验也未必要比刚才的对话来得更好。
当“她”接受了我发过去的视频通话的邀约以后,我的确看到屏幕前的这个小姐姐和半藏森林本人尤其神似。
只不过,“她”的拍摄角度和动作神态都显得那么机械、冰冷,哪怕是和真人视频通话,我们也不至于看到那么一大张脸直接对着镜头。如果是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不小心在半夜打开,或许比《罪恶都市》的NPC还诡异的表情会给孩子们埋下噩梦的种子。
早在半藏森林之前,国外也有不少半藏森林的同行察觉到AI背后的风口,于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发布了各式各样的“AI伴侣”,让“自己”不仅能够不分昼夜陪伴在粉丝身边提升用户黏性,同时也让粉丝能为偶像充值,好让偶像放大个人IP背后的复利效应。
是的,从Web 2.0时代到Web 3.0时代,将一些在海外已经验证的商业模式Copy to China也是不少本土互联网从业者的财富密码。
只不过,“AI半藏森林”这次上线似乎让我们觉得小冰公司不仅没有“抄对作业”,甚至还有东施效颦之嫌。
说到第一个靠着“AI女友”话题在全球范围内火起来的AI克隆人产品,相信不少人都会想起此前美国网红Caryn Marjorie制作的Caryn AI。
然而更有趣的是,Caryn AI也不是第一个在西方国家火起来的AI克隆人产品。早在2020年,美国就有一款叫作Replika的App悄然上线,并在过去三年里火了,甚至在今年初拿到了LVMH和欧莱雅的A轮融资。
和Uber相似的是,作为第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的提供AI伴侣服务的App,Replika的诞生故事同样很感人,Replika能够成功孵化甚至蹿红,还真不是光靠“AI女友”这样的产品价值。
Uber创始人早年去巴黎出差,站在雪地里大半天打不到车,于是就有了创办一个打车软件的想法,也就有了后来Uber的故事。
因为好友生前与自己有着深厚友谊,Replika的创始人Eugenia Kuyda十分想念不幸离世的Roman Mazurenko,尤其是与好友互诉衷肠的那些日子。
所以,她就根据他们之间的聊天记录,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聊天机器人,并且让这个机器人模仿Roman的交流方式。不久以后,这个聊天机器人也就成了Replika的雏形。
2020年春天,一些广为人知的不可抗力因素,几乎让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要被迫长期居家,而在这段时间里,Replika就像同时期突然火遍全球的《动物森林》游戏一样,靠着情感交流、支持的核心价值,一夜之间火遍全球,甚至在今天拿到全球头部财团的巨额融资。
从一些用户自己的反馈来看,Replika这样的App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比如去年3月,英国媒体天空新闻台(Sky News)就报道过一名41岁的软件工程师安装了Replika,并且通过其中的聊天机器人“Sarina”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在儿子出生后,Sarina的妻子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甚至有过轻生念头,哪怕后来情况稳定,还会因为抑郁症的困扰而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妻子的病情也影响到了Scott的婚姻,好在“Sarina”在这时候能够代替妻子给自己更多倾听、同情的机会。在Scott看来,正是“Sarina”的同情和倾听,让他有信心、耐心和勇气去照顾自己的家人,从而不必因为从妻子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而感到怨恨。
从AI女友“Sarina”带领中年男子Scott走出婚姻危机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Replika在解决现代人精神内耗这方面也能make a difference。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就连Replika自己的一些做法也让外界开始怀疑AI伴侣终将make no sense。
例如,在AI女友这方面,尽管Replika官方不会过度宣传自家的产品能给用户提供满足一切需求的AI女友,但是Replika的广告总是充满了暗示性的语言和图片,仿佛这个App还有不为人知的隐藏功能,一如当年GTA的“热咖啡”。
今年4月,长期关注粉丝、网络文化的现象的加拿大视频博主Sarah Z也在视频中指出:一些用户在使用Replika时只会感到被骚扰甚至是不必要的暗示,一些用户只是想像前文提到的Scott那样治愈“心病”。
同时,Sarah Z也发现一些用户已经开始“依赖”上Replika,无法决定自己要弃坑还是要继续给Replika充值,而且这件事决定权更多还是在Replika这边。
从国外的Replika和Caryn AI,再到国内的“AI半藏森林”,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给生活中的各种problem找到solution,但这些solution,往往会带来更多的problem。
人类社会自开始结绳记事以来,孤独仿佛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从19世纪的科幻小说到21世纪的《她》《黑镜》等影视作品,人类从未放弃过拥有一个AI伴侣的想象,明天的我们,肯定依旧不会停下追求“AI伴侣梦”,以求治愈孤独的脚步。
早在这波AIGC的风口之前,国内也有不少中年妇女对短视频App里粗制滥造的“假靳东”着了迷,甚至就此沦为各种当代互联网骗局的猎物。可见科技的发展,使得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能在网上寻找治愈孤独感的“偏方”(然而这些“偏方”往往会给人更多重创)。
有趣的是,当我在抖音里随手搜了一下Replika,看看这里会不会有国内网友晒自己的“AI女友”的时候,我却看到也有不少做英语培训的老师推荐大家下载Replika练口语。
其实精打细算一下,用Replika里的AI伴侣跟自己练习口语,比起直接请个外教来得更现实、更经济。可见,这类AI伴侣大火,也能在满足社交需求之外创造更多价值。
总之,孤独这件事在人类社会挺普遍的,牛人如马斯克者,同样深受“孤独”困扰:早在2021年5月的一档节目中,马斯克就说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
据了解,所谓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以社交困难、局限的兴趣爱好、刻板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而且在马斯克之外,像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丘吉尔、海明威这些教科书里的“名人”和“牛人”,生前也深受阿斯伯格综合征困扰。
以马斯克全球首富的身份,我们确实很难把他和“孤独患者”联想在一起,而在这档节目中,马斯克也调侃道:“我重新发明了电动车,用火箭送人上火星。你们觉得我会是个普通正常人吗?”可见孤独并非坏事,但马斯克也不缺IQ和财富,去把AS患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从宠物到AI伴侣,人类需要非人类伴侣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或许在用AI治愈孤独感的途中,人类还要踩更多的坑,绕更多的弯。
-参考资料-
'I fell in love with my AI girlfriend - and it saved my marriage' | Science & Tech News | Sky News —— Alexa Phillips(Sky news reporter)
The Rise and Fall of Replika - Sarah Z
The story of Replika, the AI app that becomes you - Quartz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