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一年高考时
在中国,高考被誉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它塑造了数百万青少年的命运,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道路和职业选择。而如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考试,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2020》是五个不同国家的导演(竹内亮、米切尔·法卡斯、罗飞、潘西西、康成业)联手打造的一部作品。导演们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其不同的思考方式,不仅有助于吸引很广泛的受众,还有助于打开国际视野。这部作品通过多角度的呈现,展现出高考考生和家庭面对疫情的勇气和韧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于高考的高度重视和有序组织。整个故事充满了情感温度,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向大家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
《高考2020》聚焦五位普通的主人公,以他们各自特殊的方式参与高考为故事主线。赵南茵因疫情影响无法进行集体训练,而她的父亲成了她唯一的训练伙伴;徐云驰本是学霸,但在考前突发高烧,使得全家倍感担忧;王科俊则在武汉封城后艰难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苏燕则在牧区长大,热爱马头琴,致力于让蒙古族音乐登上世界舞台;李宜则成为一名爱心送考司机,随着他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他对女儿的教育也变得更加用心。五位主人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对于高考的重视,也展现出了中国在流行病时期如何有序组织千万人的考试。这种平民化视角易使观众产生亲近感,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故事与国家故事的共振,充满了情感温度。
纪录片《高考》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高考群像。影片中作者虽然从未正面回答“高考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导演史岩的话似乎就是个答案:“高考制度的发展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问题的变化和对教育理解的多元化。”
在中国,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但是,“好的教育”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同的定义。高考的改革在适应时代变革的同时,也要应对不同地区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差异。中国有超过六万所初中和高中,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教育领导者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理念和模式,好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包容性、个性化的。一味对高考和重点大学的热衷有时会导致负面影响。学校应该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满足和归属。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关注成绩和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有为的青年,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历经高考,许多人会发现,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更多的是一个开始。不论是否考上理想的大学,不论聚焦于什么领域,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
高考不是我们的全部,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旅程。让我们一起拥抱未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吧!
观看地址: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