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公务员、教师是这样写今年高考作文的,一起来看!|聚焦2023高考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备受社会关注,2023年高考作文题已经新鲜出炉。
今天,我们邀请在校大学生、公务员、教师等奋斗在各个领域的时代见证者,与1291万名考生同写高考作文。
一起来看——
予世界以包容 得天下之大同
张东晓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清静、墨家的非攻,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基因,也为我们的民族塑造了宽厚包容不卑不亢的灵魂。沿着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顺流而下,我们见证了汉唐的繁花似锦,也历经了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再到新时代感受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君子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和求同存异的处世态度。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个自然人个体,尊重与包容是永恒的时代强音,唯有百花齐放、携手并进,才能迎来梦想中的大同世界。
思想的融汇培育出最富饶的土壤。中华文明为何可以绵延五千年,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硕果仅存?因为我们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并学习外来思想,让中华大地成为思想融合的沃土。不必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不必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只看一部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广泛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后,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光彩,助力中华民族以崛起之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包容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必然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们吟诵唐诗宋词,在太白的酒入豪肠、东坡的竹鞋芒杖、稼轩的一轮明月、易安的满地黄花中流连忘返;我们也会讴歌世界经典,在歌德的少年烦恼、托尔斯泰的战争叙事、尼采的超人哲学中肆意徜徉。这些文化不仅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正是有了不同文化的滋养,才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巨匠,构建出琳琅满目的世界文化长廊。
零和的思维只会缔结出苦涩的果实。试看今日之全球,单边主义抬头,地区冲突不断,零和博弈的思维甚嚣尘上。而放眼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告诉我们,这样的思维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甚至把世界卷入战争的泥淖。只有放下傲慢与偏见,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权利,拿出合作共赢的态度,才能在这个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中掌握主动,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觅得生机。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论何时何地,吹灭一盏灯,只会让世界损失一片光明,阻挡别人的路,只会让道路更加拥挤不堪。世界的主旋律永远是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交流与互促也是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人人都怀有包容之心,那么换来的,必将是和谐共生,天下大同。
(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法官助理;文章主题来自全国乙卷)
万端激流 一芯烛火
曾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如今,技术的洪流裹挟着千姿百态的世界,轰然向我们袭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把控工作生活,利用时间,但或许也让我们在某一个停顿间有些不知所措。
处于这样的世界中,我们难免不受到影响。我们的时间似乎被精细刻画好了。外卖员或许是一个典型代表。我们无法否认技术的发展在对时间的管控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越来越清晰的导航、择优的路径、精准到分秒的预计送达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但同时,不断压缩的下一单的限定时间、超时的惩罚,也给外卖员带来巨大压力。
2018年秋天,五十多岁的王计兵开始送外卖,由此看见了人间形形色色的奔波者,他写下《赶时间的人》这首诗:“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些赶时间的人里,不仅有外卖员,还有要刷脸打卡的上班者,快迟到的学生⋯⋯有你我他。近来很流行一个词叫“松弛感”,其背后大概也包含着我们对被时间刻度框住、紧箍的无奈和不适感。
我们的闲暇时间也因技术而改变。移动互联网已成潮流的当下,信息传递无比迅捷。与此同时,碎片化信息戳中我们娱乐的即时满足需求,逐渐降低了我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我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模糊起来,我们放松方式的整体性被弱化。有的人用碎片的网络信息麻痹了疲劳,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娱乐,但忽一回首惊起,却发现时间的沙尽数覆落,才浏览过的东西已印象寥寥。不小心沉迷过头,又对着深深的夜色产生几分懊悔。
在技术发展的万端激流中,我们似乎有些分不清自己是更能掌控时间,还是反被时间所“奴役”。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把人的灵魂比喻成“一叶小舟”,而此舟行至何处、行到多远,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认识与选择。我们在谈自己是掌控时间还是被时间掌控这个问题时,其实根本上是在谈我们与自己的相处,与这个变迁万千的世界的相处。尽管被技术发展所冲击,但我们切实的感情、热爱、关怀以及探索的欲望就好比一盏烛火,坚守着我们的根基,在万端激流中仍长明不灭。那样我们方能安放自身,和技术发展和谐相处,甚至享受、利用它。
正如王计兵在忙碌里仍坚持读书创作,化时间的仓促紧迫为创作灵感;也如有的人选择性地观看短视频,将其作为有用信息的来源,快捷地获取想要的知识。当我们怀揣一颗坚实的心,脚踩在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的时候,时间也就变得清晰绵长,我们也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时间,把握到了时间,与自己、与世界友好相处。
那时,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在瞬息之间看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夏威夷海滩,也可以在琐碎繁忙中慢慢爬上几米高台感受阳光照耀在手中的温度。
(作者系四川省开江中学教师;文章主题来自全国甲卷)
少年当立凌云志
黎芷筠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交肝胆人、读无字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因。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周恩来写此联不过是为铺垫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豪言,随着百年前的风,吹进了如今少年人的心中。
少年当立凌云志,少年为何?李大钊曾言:“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为王、为春、为华者,身心必不能困于方寸之间,而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沉心积累,机遇一到才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少年当立凌云志,为何而立?为国、为民、亦为己。立大志,可使人不困于低谷、不至于困顿。人生如逆旅,心之所向之处,阻碍太多,而只有志向足够高远才不会困于一时的得失,才有足够的钝感力去接受失败,进而从失败处站起。胸无大志者,将目光放于前方百十里处,将一时得失视作人生全部,容易陷入极端情绪,更不利于后期发展。
成大事者,无不有高远之志向,而这些志向也成了他们的力量源泉。往前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无先进装备、优质食宿,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时,都震惊于毛泽东住狭小的窑洞、周恩来睡粗糙的土炕、林伯渠用“断腿”的眼镜。然而,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对当时的苦难不屑一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外制裁、国内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困境,全国人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靠着中华崛起的信念、省吃俭用地“供”出了最早的“两弹一星”⋯⋯
没有志向,何来成就?女高校长张桂梅,在立下让山里的女孩都读上书的志向后,日夜操劳,用自己的双手将20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2021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2022年冬奥会中国奖牌数量达15枚,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显著⋯⋯正是一代代国人在各自岗位上不畏苦难、艰苦奋斗,才成就了如今的中国。
少年当立凌云志,立大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千千万万个梦想的汇聚、千千万万次奋斗的汇集。在追梦路上,青年永远是最活跃的先锋队、最勇敢的冲锋者,我们相信,时代成就青年,青年也就铸就时代。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文章主题来自天津卷)
时间给你的一封信
毕然
“时间是谁?时间长什么样?时间为什么不理我们?”时间听到人们的种种猜测和疑问,他利用高科技技术,发来了一封信:无论你是谁。你,不是时间的仆人。
人类的科学家、学者对于时间有很多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可言;时间表达的是物体的生灭排列;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传递⋯⋯关于自我——时间的概念,人类给出了复杂又晦涩的定义,但我却认为时间本身并不复杂,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的确,我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无论是国王、总统、科学家、教授,还是医生、教师、学生、农民等等,我都是公平对待,不会因身份职位而区别对待。即使某些古代皇帝,如热衷于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为了长久拥有权力,四处寻找永生药而殚精竭虑,但最终都是白费力气。
然而,那些与时间同行,并时刻争分夺秒的人,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了改变人类并造福人类的事。
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中认为: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上。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不放一张椅子,就是担心有人坐下不走,会耽误研究进度,浪费时间。而在大文豪鲁迅的眼中,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无论你是谁。你,不是时间的仆人。聪明的人类发明了种种高科技手段用来节约时间,利用时间,通过高科技手段,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然而,仍有部分人类,在享受人类智慧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因为不擅长管理时间,最终被时间牵着鼻子走。事事无成,步步不争,在不该躺平的时间选择了虚度光阴,在应该奋斗进取的时候选择浪掷时光,最终追悔莫及,沦为时间的仆人。赫胥黎曾经道出了真谛: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如能有效驾驭、合理管理时间,那么世界也会为你让道。记住我的话:你,不是时间的仆人。请将我的这封信,用各种方式转发传播给广大青少年,他们需要尽早知晓我的真心话:做时间的管理者,不是时间的仆人!
(作者系重庆移通学院教授;文章主题来自全国甲卷)
笑对喧嚣 我心安静
张迪
“安静!安静!大家安静一下!”教室里,老师在扯着嗓子高喊;“安静!安静!能不能别打扰我!”宿舍中,同学在捂着脑袋大叫;“安静!安静!这是公共场所,不是你家!”列车上,乘客在瞪着眼睛怒吼⋯⋯
生活在充满噪音和干扰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疲惫。尤其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来保持注意力和专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可是,有时候似乎全天下都在和我们作对,到处都充斥着装修声、车马声、叫卖声,想要拥有一个安静的空间,来让自己放松、沉淀和成长,何其难哉!这简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喧嚣是外在的,只有守住内心,才能守住内心的安静。回望历史,兵戈四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何等的喧嚣,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身处这样的乱世之中,却能独守安静,创立儒家学说,为我们留下一部光照千古的《论语》。在2万多字的篇幅里,《论语》从未提到“苦”字,反而经常提到“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见,一个人处于困苦中,依然可以拥有乐观的心境;一个人处于喧嚣中,也完全可以拥有安静的心态。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当我们的心态安静下来后,我们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然拥有了一个安静的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孔子离我们太远了些,那就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88年前吧。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的青年大学生们悲愤地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身处灾难深重的中国,这些青年学子抛头颅、洒热血,终于为我们换来了壮丽的山河和美好的生活。
他们当年所为之奋斗的那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已化身为千百亿,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每所学校、每个家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幸福成长。要知道,青年先烈们所对抗的喧嚣,是外族的欺凌和腐朽政府的黑暗。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装修声、车马声、叫卖声等,在他们看来,恰恰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乐享太平的表征,是他们当年所竭力追求的愿景!反观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这一切呢?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亲爱的朋友们,面对人如潮歌如海的新时代,就让我们微笑着面对喧嚣,去炼就一颗安静的中国心吧!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教师;文章主题来自新课标Ⅱ卷)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王佳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