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如何评价 2023 年高考作文题?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一篇与「高考作文」相关的问答冲到知乎热榜第一位。
你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难吗?我们寻找了一些各领域的专业答主,他们从「考题解读、心理学现象、作文撰写」等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藏在作文背后的心理学
知乎心理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草芽君CY ,解读了高考作文里蕴含的心理学知识点:
在心理学生眼里,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有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点。让我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自己关注的研究领域来聊聊吧~
01 全国甲卷: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FOMO)
考题阐述: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创造了很多节省时间的机会(比如用 ChatGPT 来写高考作文),可同时技术也使我们进入了一个「随时在线(always-online)」的时代:
下班后也随时可以被老板找到,没有办法实现与工作真正的心理脱离(detachment)、社交媒体能够使我们随时关注到社交圈里的人过得如何、每天都有不断更新的新闻热搜、刷短视频总能刷到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关心这些信息,但有时候也会感受到自己的时间像是被这些内容所绑架。
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是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FOMO),即担心错过社交、工作、娱乐、信息或其他有价值的体验或活动,并因此感到焦虑和不安,不断尝试获取更多的信息。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恐惧之间存在正相关,而错失恐惧则与焦虑、压力和不满等负面情绪相关。
越是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社交媒体,以确保自己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反而越会削弱我们的自主性和对时间的掌控力,使我们成为「时间的仆人」。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并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02 新课标 Ⅰ 卷:叙事(narrative)
考题阐述: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关于「故事的力量」,我想到了一个很喜欢的 2021 年发表在顶刊 PNAS 上的研究。这项研究关注的群体是重症监护室的儿童,探讨听人讲故事是否能够给这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积极影响。
结果发现,给这些重症孩子讲 30 分钟故事(相比于控制组陪孩子玩解谜游戏)能够使他们唾液中的催产素明显增加、皮质醇减少,体验到更低的疼痛感,并且能用更积极的语言描述他们在医院的体验。
这些生理和心理指标表明,哪怕是对正在经历这很大身心痛苦的儿童,讲故事这样一件简单的活动,便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境遇。
当然,故事的力量远远不仅限于此。我们每个人都会讲的故事,是自己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即叙事(narrative)。叙事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讲述。
当我们在回忆过去、向别人做自我介绍、和朋友聊自己的经历时,我们都是在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既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叙事能够体现我们对于自我、世界的理解,使我们的生命获得统一感和意义感。
祝我们所有人在生命终结之前,能讲一个关于自己的好故事呀~
03 新课标 Ⅱ 卷:独处(solitude)与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 II 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时刻,也就是独处(solitude)的需求。
积极独处,或者说是自愿的建设性独处(constructed solitude)是一种我们能够主动选择的、具有高自主性的独处状态,能够给人带来内省、思考和修复精力的宝贵机会,不仅不会感到孤独,反而能够感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那么,如何才能积极独处,获得高质量的独处时间呢?
人格心理学家布赖恩·利特尔在《突破天性》中提到,我们可以尝试去寻找并为自己创造一个「专属自己的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
生境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的是生物栖息的场所,而「小生境」意味着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比如,周末安排一段时间在自己喜欢的房间独处、看一本书或者出门到大自然露营。
每个人的「小生境」都不同,但在那里我们能够使自身的特质与环境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从令我们消耗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恢复到最自然、放松而真实的状态,在给自己「充电后」重新成为一个元气满满的人。
04 上海卷: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考题阐述: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好奇心的确能够给我们探索世界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动机。
好奇心能够激活我们大脑中的记忆与奖励系统,让我们对那些好奇的问题的更难忘,同时也会动用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去刨根问底,即便没有任何外部奖励(比如金钱、他人的表扬)也无所谓,因为能够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有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更加好奇,也更愿意去探索新事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即相信人的能力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成长,这是一种相信成长和改变的心智模式。
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心理学家德韦克说,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是记住这个词:Not Yet。当下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失败,而只是「not yet(尚未成功)」。
相信成长的力量,我们会更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也更能实现自身的潜力。
05 北京卷:坚毅(grit)
考题阐述:「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与高「续航」能力相关的心理特质是坚毅(grit),即拥有实现长期目标的激情(passion)和毅力(perseverance)。高坚毅水平的人倾向于付出认真的努力来完成目标,用「马拉松」的方式来不断接近成功。
坚毅不仅能带来成功,也能带来幸福。坚毅不仅被大量的研究证实能够预测成就,一项 2022 年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坚毅也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包括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更低水平的消极情绪、抑郁等。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如果你有一个想要实现的长期目标,请相信时间的力量。
拒绝套路作文
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硕博的知乎答主 @陈白丁 ,认为出题人更注重作文的思辨深度:
和我去年分析的一样,出题人接下来几年要做的都是:降审题难度,重思辨深度,剪除套路作文对考生的长期桎梏。
去年高考作文题出来之后我就说:
这四道题目本质上都既有哲学思辨色彩(辩证与选择),又蕴含着时代精神的映照(继往开来,传承与创新)。
最可喜的是,审题难度降低,不管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不管是红楼梦还是下棋,「材料」都只是烟雾弹,命题人已经把这些关键词在题干中充分提示出来,尽最大可能帮助大家减少在审题关跑题的可能性。
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减少考试中一念之差便「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但出题人也没有那么好心,因为几道题目的思辨色彩增强,对于立意、表达、思想性的要求都进一步提高,如果平时写作中习惯套用素材、热衷于万金油写法,可能就会大受挫败。
一年过去,我们来看今年的四张全国卷的材料:
2023 ·全国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2023 ·全国乙卷: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2023 ·新课标 I 卷: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2023 ·新课标 II 卷: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 II 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是不是还是和去年呈现的特征如出一辙?
四道题目的审题难度都非常有限,整体上不再出现玄之又玄的怪诞素材或者莫名其妙的漫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中等宽容程度的哲理或社会思辨话题。
尤其是全国甲卷所讨论的「技术、时间与人的主体性」,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全国卷立意最深刻,境界最高远,但同时又没有与考生生活过度脱节的题目,应该给出题人一个大写的好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题目,可以猜测应该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顶层设计上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时点大概就是 2021 至 2022 年之间,所以题目整体风格这两年出现了「转向」;
另外就是我们之前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大概便是社科专业的大学教授参与题目命制的话语权有所增加云云,由此题目风格自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今年题目中全国甲卷、新课标 II 卷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对于「技术」话题的社会回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部分对应的正是一个交叉学科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专业领域,似乎也可以侧面验证上述说法。
再者,既然考题的难度和深度变化现在不体现在审题上,那体现到哪里去了呢?
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思维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近两三年出现的从二元结构到三元双层结构的题目变化,这个对于不经常接触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人而言,是非常难察觉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年新课标 I 卷的题目就是典型的二元结构,讨论两个对象之间发生的互动或者影响关系:
但全国甲卷很明显不是这样一个结构,而是更为复杂的三元双层结构,讨论的对象有三个,结构上有两个层次:
很显然,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不是本题关注的根本对象,人与技术、人与时间这两组关系也不是。
本题呈现出一种更具结构化的复杂连结方式,即:技术是否使得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控制,或者技术是否使得人在时间面前丧失了主体性,或者人如何通过技术取得对于时间的主体性。
在上面这个问题中,技术和时间只存在表面的关系,它们所处的一层都是客体层面或者说表象的一层,而出题人所希望你看到的「大气层」即:「人和人的主体性」。
这里的「主体性」即指人作为目的本身,能动地运用自己能力的根本性地位,用通俗但不准确地语言解释就是,人不能沦为技术和时间的奴隶。
这种思维难度显然比传统的二元单层制命题要高出一些,而且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线性思维的局限,写作上需要始终兼顾这个结构,否则就可能偏题,这也算是出题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小心思了。
相较而言,去年的「本手妙手俗手」、「移用化用独创」亦隐隐有此意,后续老师们在教学、同学们在备考中对此都不可不察。
有些人认为今年的题目仍然可以套作,我感觉其实是比较难的,除非你是冲着 45 分这个二类中的分数目标去的,那套作还有机会,但往上冲刺的话,套作在思辨类题目面前真的毫无招架之力。
所以,如果要我给后续备考的同学一点建议的话,那我还是建议大家踏踏实实多读书,多读课外书,多读一些社科类读物,以后会越来越有用处的。
10 分钟写完全国卷一
身为中科院生物学博士的知乎答主 @李雷 ,用 10 分钟写了一版全国卷一的小作文,他认为我们更应该成为生命的主人:
全国卷一,10 分钟大概写了一个。
时间的仆人?当然不是,而是努力成为生命的主人。
技术发展,看起来似乎让我们变成了时间的仆人。
比如我们的祖先从非洲走出的时候,那真是惬意啊,不需要劳作,只需要采集狩猎就可以了,饿了打个猎物,采集点野果,渴了找点纯天然的水,剩下的时间就自由了。
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全球几乎统一进入了农耕文明,我们在求生上的时间就多了,需要春耕秋收,要生活做饭,还要织布做衣,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用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不过,好歹还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碰上下雨下雪还可以在家闲着。
到后来进入了工业时代,人类就更繁忙了,以至于一周不停上班,风雨无阻,所以很多人不停地在抱怨工作辛苦。
这一切,都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变成了时间的仆人。
可是,背后真的如此吗?我们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本质上,我们只是让自己更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原始社会是很轻松,可是你看到的是超高的死亡率,那些纯天然的水看起来清澈见底,里面的微生物却一直在引发着人们的感染,以至于到了 20 世纪,腹泻引发的死亡依然是主要死亡因素之一。
茹毛饮血变成熟食,需要烹饪、炊具乃至厨房的出现,但是有了这些设备,我们饮食健康得到了改善,君不见,哪怕是在今天号称严格杀菌处理,喜食生鱼片的日本在感染上依然居高不下。
在 1840 年以前,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一直长期在 40 岁以下,而如今,许多国家都已经冲到 75 甚至 80 岁以上,这背后,都是技术在发展,而这些技术需要我们用金钱才能换取。
所以,我们变成了所谓「时间的仆人」,其实是因为我们需要用时间来换取金钱再进一步换取这些技术资源,时间最多只是一个表象罢了。
更别提现在「朝游北海暮苍梧」、「千里江陵一日还」都不再是梦想,那些曾经的八百里加急在今天都是弹指一挥,而曾经的闭塞如今已经可以做到真正的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了。
其实我们并没有变成时间的仆人,我们也并没有完全被时间奴役,我们只是需要通过这些劳作来换取我们所要的资源。
可以说,我们目前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远超过了过去,时间只是获得这些优势的代价。
而且,我相信,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取代劳动力,我们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辛苦去用工作来换取这些资源。
题图来源:央视新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