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点评2023高考作文,还和AI 同题写作…...看完陷入了深思
看点 昨日,全国迎来高考。1291万考生走进考场,比去年增加了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作文重头戏”,再度成为焦点。外滩君选取了几套高考作文题,邀请名师进行点评,并给出写作建议。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不难,较为平实,但是要求考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有深度思考,思辨性要求也更高。文末,我们还请AI和名师进行同题写作,启发我们思考何为"好作文”。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整理丨外滩君 编丨Jennifer
上海卷
语文特级教师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对今年的作文题,有几点想法:
1.题目有了变化
提倡思辨性,是自2009年作文题谈“郑板桥书法”以来一个传统,要求考生在两个概念中进行比较分析。已经延续了十多年。
今年的考题有了变化,要求直接对某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带有哲学的思考,有这个变化是好事。我一直呼吁作文题必须不断地变化才有生命力,哪怕是小小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克服押题套题的弊病,更有利于语文教学。
2.考生要多方面审题
这道题目的核心话题是“探索陌生世界”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
还有几个关键词也要注意:“一个人”,关注的是个体层面;“乐意”是指在动机和态度上是积极主动的;“陌生世界”对“一个人”来说是他的知识经验尚未到达的领域。
所以,在审题时,要读出材料表述背后的语气与态度:“仅仅是因为”带有明显的引导与启发意味,即指向“不仅仅是如此”,同时又肯定了“好奇心”确实是一个动机或条件。考生需要做的,就是要肯定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是因为“好奇心”驱使,然后很快进入对其他原因的探讨和阐述。
好奇心,是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除了好奇心之外,还有什么?这是审题的关键。
我以为,至少还要求知欲、有责任感、同情心,恐惧感,抗挫力,安全感,乃至利益驱动……(比如,神农尝百草,是为解除病人的痛苦;诸葛亮发明木马,是为战争;苏东坡制作东坡肉,是为了美食;袁隆平研究水稻,为中国人不挨饿;马云搞出支付宝,为了利润;马斯克发射火箭是为人类未来找栖息地;……)
在阐述好奇心是必要条件的基础上,阐述其他条件中的一两个、或三个,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分析。
3.建议立意方向
首先要界定“陌生世界”的内涵(至少作者心里要有数):
突破自己生活圈子(经验)、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偏见)、跳出自我中心(破我执、“智障”)、认知所不及的领域,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精神层面;可以在时间上指向现在或未来。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现实社会的;可以仅仅只对个人而言是“陌生”,对他人却未必。
因此,除了好奇心外,责任心,同情心,利益驱动,恐惧心等等,都可以是“乐意”“探索”的原因之一。对人们苦难的同情,对现实需要的满足,对“陌生”的不安,以及由此产生的希望恢复内心秩序之平衡的内在需求,或催生的对未知领域的征服渴望,或对出人意料的回报的心理等,都会使个人“乐意”探索。
还需考虑外界因素这个维度。“陌生世界”还有可能并非是主体自己首先、自觉发现的,是他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资本力量等因素推动、建构的结果。
人类发展史上,“未来学”的产生是一种标志,它力求通过优势话语来“塑造”“定义”“陌生世界”,从而“驱使”“鼓励”人们去紧跟所谓时代潮流,以免被淘汰的命运。这样,“乐意”的背后就具有外力和利益显然的干预,从而使这种“乐意”的纯粹性受到质疑。
总之,这个题目比较平实,或者说比较大众化。不难,很少会有人不理解,写不出,不需要奇思妙想,不需要挖空心思谈二者之间的关系,靠的是知识面的宽度,思想的深度,靠的是表达的清楚明白,有说服力,有文采。
如果有同学对哲学感兴趣,有哲理的思考,我想一定会得到阅卷官的青睐。
资深教育研究者
南明教育创始人
我喜欢上海卷,现代、开放、富有意义。虽然对很多考生来讲,难度显然是很大的,因为这个题目要求不仅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还要对生命意义有一定的思考。
显然,在今天这个倡导科技创新的时代,这个导向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当然,副作用是区分度可能不够好。
在理解这个话题时,需要拥有一定的概念或能力背景,例如:
1.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探索陌生世界,就是一种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实现生命意义,是一种深层动机。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常有几个维度: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某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实现中国梦、促进人类福祉等;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经历或内在完善,例如自我实现、体验世界、自我成长等。
2.思辨能力;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个问题的回应,至少有三种方向。
第一种方向,回答是肯定的。这就需要清晰地解释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人类对于未知、新奇、或不确定的事物的兴趣与渴望,促使我们去寻求新的经验和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好奇心是前提性的,而探索世界带来的用途,则是第二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好奇心更为本质,是乐意探索世界的深层动机。
第二种方向,回答是否定的。人是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探索世界的,所以人类的兴趣或者说好奇心有一个前提,就是有待探索的世界与我的关系。因此,探索世界总是基于某种目的,而不仅仅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的伴随物,而不是根本动机。
第三种方向,是强调探索世界需要好奇心,但不仅仅是好奇心,还基于人的内在需要。比如求知、自我完善等。重要的不是观点或立场,而是思辨的深度和形式自觉。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意味着,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的人文主题,重视思辨训练,重视学科与学生生命的贯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上海卷的句式特征比较鲜明,是一道难度不高的开放性论述题。用一个疑问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陌生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深入分析一个人探索陌生世界的心理和动机,它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因为还有很多其他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诸如求知欲和探索欲,探求真理的志趣等等,但是考生可以讲主要是由于好奇心,再适当补充论述其他角度即可。
这里可以深入辨析的是,对标好奇心的心理动机属于比较感性的范畴,它往往是一时兴起,无法持久,如同过江之鲫的普通游客,而对标探索欲的心理动机属于比较理性的范畴,它往往可以持续深入地激发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如同徐霞客这样的探险家。司马迁青年时期也曾经壮游天下,激发他的主要动机就是实地考察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为将来撰写《太史公书》做准备。
切·格拉瓦的大学毕业旅行,就是骑着摩托车周游拉丁美洲,他起初或许只是出于对拉丁美洲的好奇心,但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他深入了解到了拉丁美洲不同地域的民生疾苦,从而激发了他投身革命的志向。这种深层生成的心理动机就远远超越了求知之心。
而像海子、高更、梵高、兰波这种喜欢到远方去追逐梦想的人,其深层的心理动机并不是好奇之心,而是对艺术人生的探索与追求,或许他们追求的结果除了陌生的远方之外一无所有,只是令人绝望的戈壁、岛屿、麦田和别处的风景而已,但是他们总能将之转化为诗情画意的灵感之源,转化为一首首生活在别处的诗歌和一幅幅壮丽的风景画作。
不可否认的是,求知欲也好,探索欲也罢,这些深层动机的萌生,都离不开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求知探索的深层动机的根源。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家的那些奇思妙想,就没有探险者的跋山涉水,就没有文学艺术家们的经典作品。关于这方面的正面事例很多,考生适当加以例证即可。
天津卷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周恩来因曾就读南开中学而成为天津的名片。此次命题避开了世人熟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取了周恩来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也算是一种新意。审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有肝胆”和“无字句”。
“有肝胆”,可以指讲正气,讲义气,所谓“侠肝义胆”;也可以指有信用,有诚意,所谓“披肝沥胆”“肝胆相照”。前者有侠意,后者有仁意;但合起来都指向人的品性和格局。
“无字句”,当然是相对于书本而言的,意指与“理论”相对的“实践”: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体验。好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不做“书呆子”,不当“孔乙己”。
对联讲究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关又相互独立,因此,考生可以谈及全部,亦可择其一处。论交友处事的原则也可,谈读书求知的方法也行;综其两面,互相联系,就人生的内外之事来个打包议论,还可以让文章显出恢弘之局。
想必考生们平时都写过类似主题的习作,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易于提笔,坏在难出窠臼。
资深教育研究者
南明教育创始人
天津卷难度适中,更强调价值取向,强调家国情怀,区分度比较好。相对容易把握,材料又涉及到历史、文化和人生哲学多个方面,方便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深厚积淀的学生也容易脱颖而出。
材料中讲得很明白,要从“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两个方面来“警勉自己”,而这两个方向,又必须被统整到同一个价值观背景下,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写作的思路,相对比较清晰。例如:
议——对这副对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阐释,说明个人的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要有价值取向和实践取向,重视解决现实问题,与家国有深度关联,同时也可以将这一见识归在更漫长的知识分子传统中;
联——重点阐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以及在这一使命的召唤下,应该如何处事和求知;
结——照应与展望,强调历史传承。
显然,这道题目要尽量避免求新求异,而宜求稳求厚,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尽可能保持思考深度和思路清晰度。
要求中有一条特别有意思,就是“文体特征明显”。显然,这是对学校作文训练中美文传统的拨乱反正。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天津卷的立意颇为高远。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社会担当的人,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也。无字句处,指的是社会这本大书。
这里要注意把两点结合起来写,不能只论述其中一面。因为有担当的人,肯定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当然是那些读懂了社会这本大书的人。
沈从文先生自述平生的成长经历之时,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自己阅读“社会”这边大书的青年经历,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成为他生花妙笔的源头活水,撰写出诸如《边城》《长河》《湘行散记》这些不朽之作。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以周恩来总理的这副对联为抓手,从“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警勉自己。
就交友处事而言,当代青年当然应该结交那些有社会担当的人,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负的人。像左拉、萨特、加缪、阿隆这样的法国知识分子,就是颇具社会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总能在弱者需要帮助时发出正义的呐喊,成为当时社会上驱散黑暗与愚昧的启明星。
而就读书求知而言,我们既要深入阅读“有字之书”,不断格物致知,才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自身的修养。
正所谓“凡有所学,皆有性格”,“学不可以已”是也。我们也要学会阅读“无字之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
而相对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更为难读。读懂“有字之书”,但须精进学养;而要读懂“无字之书”,却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北京卷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向来比较欣赏北京卷将作文分为“一小一大”的做法,而且,无论大小作文,还都为考生提供了“择题”的自由,这可以更全面和更客观地帮助学生呈现其写作水平。
这种命题思路和风格,值得推广;因为毕竟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情感、表达习惯等等都是有差异的。充分地关注到这种差异,才能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充分地表现自己。
班级要不要开微信公众号,文学社要开一个读书专栏,这都是孩子们理应熟悉的校园生活;“心跳得那么快”,哈哈,更是青少年都有过的切身体验:可以是紧张,也可以是惊喜,还可以是情窦初开。
北京卷还延续了一贯的大胆风格,微写作中允许(其实就是鼓励)写一首小诗,这让诗歌这个在试卷中一直很尴尬的文体,慢慢地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这对于不少“诗意的考生”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
“续航”,作为偏正短语本义是在中途没有能源补给的前提下汽车、飞机等持续航行(的能力或限度),北京卷将“续航”用在“为……续航”中,视作动宾短语理解为“加注能量”“增加动力”(这也不同于奶茶店所谓的“续杯”),是否妥当,值得商榷;也许是我孤陋了,我还没有看到现实的语言运用中有过类似的比较合理的用法。当然,既然题目给定了这个“新解”,考生由此(相当于“助力”“赋能”)生发,也并不困难。
“亮相”,从题解上来看就显得比较稳妥。这是一个动宾短语,考生可以着重于“亮”,也可以着力于“相”。从题材内容上看,可以是大国外交,也可以是自身经验。
北京卷作文命题的时代感一直都比较强,这是个优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点评作文(1)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却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在诸多含义的赋予中,就彰显出了考生的立意高下来。
若以“为青春续航”为题,实则将议题划定在了人生观范畴,立意是很容易拔高的,毕竟青春有限,而人生漫长,青春正须不断续航,而何以为青春续航,就成了议题的关键。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问道,格物致知,正是青春续航的最佳方式。
倘若以“为科技发展续航”为题,实则将议题划定在了时事政治范畴,方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方兴未艾,chatgpt大行其道,考生对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自是不会陌生,而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何以才能为科技发展续航呢?说来也不难,就是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以上两例中不难看出,破解这道题目的关键不仅仅是选择为什么续航,关键是怎么续航。考生要能准确地解析出续航的动力所在,才能写出比较有深度和层次感的作文。
点评作文(2)
“亮相”这篇作文要求写成记叙文,台上亮相十分钟,台下尚须十年功。亮相其实很容易,背后的艰辛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写好这篇议论文的关键不在于亮相的那十分钟,而在于给那十分钟的亮相制造障碍,写出那亮相背后的十年功。
全国甲卷
资深教育研究者
南明教育创始人
全国甲卷的题目,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出现突破性进展的今天,非常有具有现实意义。这要求考生,平时要关注时事,了解科技的进展以及相关评论,理解技术进步带来的意义与挑战。同时,也要有相当强的思辨能力。
材料提出的核心意思是:技术发展让人类得以更好地规划和掌控时间,但是带来的危险则是人的异化。人本来应该是时间的主人,现在却变得了时间的奴隶/仆人。思辨的方向,是效率取向的现代社会是如何异化人的,人类又应该如何避免异化。
文体不限。意味着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记叙文可以描述人被时间或效率异化的处境,可以写成科幻作品。当然,也可以写这种处境中某个个体的觉醒与突围。
议论文,可以直接从“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一现状开始写,分析人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化的,以及如何避免异化。
这一思辨,与哲学思考高相关。因为异化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异化往往与人的工具化有关,当生命丧失了目的,丧失了意义,成为欲望、社会期待等的工具时,人就成了时间的仆人。
所以解决之道,是不断地追问生命意义,将技术,将效率作为达成生命意义的手段,人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成了时间的主人。
新课标II卷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在全国卷的4个作文题中,我独钟于此题:“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正如我此刻敲打键盘,在纷扰的工作、生活的鸡毛般的琐事中,寻求“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得静”的需求,年轻人更有年轻人的“求静”的理由;中学生也不例外,十七八岁的孩子们似乎更为深切,才会有火遍网络的句子“我想静静了”,很像是前些年的“别理我,烦着呢”。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必须触及写作群体的共同生活和集体意识。尽管每个人“想静静了”的理由并不相同,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关乎着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新资讯、高压力、多主张,等等,“象牙塔”里的中学生们也身在此中。
我想,考生面对这个话题,是有话可说的,甚至会不吐不快。特别是那些来自父母师长的关爱过度的话语和行为,“吃饱了没”“冷不冷”“作业写完了吗”“今天的考试怎么样”“你在看什么书呀”“有没有不会的题”“跟你聊天的那个男生是你班的吗”“你准备报考哪个大学”……
自我独立意识正在蓬勃萌发的青春,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藩篱,应该会在作文答卷中表现出少年生命的自然张力。我们有理由期待读到考生的佳作。
AI考生 & 一线名师
全国甲卷同题写作
最后,分享三篇针对全国甲卷的同题作文,有两篇出自AI(ChatGPT和商汤日日新),一篇是一线名师魏智渊的“信手之作”。
猜猜看,哪两篇是AI作文,哪一篇是老师所写?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以及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作文A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