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神人...财经2022-07-10 13:07 图:_heyokay_分享一个神人吧。他今年90多岁了,仍然在世。这几年没有太多声息,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我估计了下,他身家保守应该在数十亿级别了。前段时间,香港四大才倪匡去世时,激起了许多人怀念;我突然想着,不如趁周末闲着,写一写在世的这个人。这人叫张宗宪,我之前稍微提过。他出生于民国时期,赶上了香港,台湾,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那几代人,流行靠炒房致富。但他对此并不擅长 ,搞出了不少亏损:他曾在香港买了写字楼,压了好久也没涨;但他一脱手,香港楼价就飞涨起来;后来在加拿大买的房子,被套牢不止,还跌了两成。汗。看来,他没有炒房致富的命。但他的主业很突出。张宗宪这人呢,靠投资各种古董艺术品赚钱,属于收藏投资大家。他的财富,主要就是靠收藏升值。收藏算一种投资,但不适合一般人参与。因为它属于非标品。二扯远了。张宗宪二十年代末,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商家庭。年轻时是纨绔子弟。背着书包不上学堂,而是喜欢去舞厅跳舞。父亲骂他:“你将来不是做讨饭的瘪三,就是要做土匪。”我拍了一张书上的照片,大概是拍摄于1954年,也确实比较清爽帅气的人。到了四十年代末期,张宗宪为了逃避战火,就到了香港。刚到香港,他一贫如洗。不懂英语也不懂粤语,流落在街头,一度熬不下去了,想逃回大陆。这时他父亲托人捎来一张纸条:“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开始做些小生意谋生。因为家庭环境,他从小对古董字画耳闻目染。就开始跑腿,帮人买卖古董字画。一开始赚的钱很少。每次就一点点微薄的跑腿费。100块钱的买卖,他从中收个5块钱的佣金。一来二去,他攒了1000港元。也不是大钱。这时他了解到一些信息,当时大陆的文物商店,会出口一些晚清的文物商品。当时国家缺资金,这是一种赚外汇的方式。二十多岁的张宗宪,对古董已经有点内行。他想着拿钱盘下大量的货品。但他还缺点本钱。于是他就找一位叫“梁三爷”借钱。但梁三爷只借金条。因为五十年代的香港很不稳定,港元汇率很不稳定;梁三爷愿意借给他金条,已经是很大的情分了。但要求是,收回时也必须是一根金条。张宗宪决定赌一把。他借到金条后,快速换成2700港元,再向内地公家的文物商店打款,等对方把货寄来。从这一单里,张宗宪赚了上万块。最后重新买了金条还给梁三爷,还剩些本金做下一单。就这样一步步,他身家越攒越厚。到了1960年代末期——香港出现了一次重大骚乱,张宗宪开始前往英国,在国际市场参与拍卖。到了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造就了大量日本有钱人,他开始协助嘉士得等国际拍卖行进入亚洲,主做日本和香港客户;到了90年代——内地艺术品市场兴起,他又成为内地很多拍卖的常客。...一步一步,把家业做得越来越大。值到今天,他的“资产”已经非常惊人,光齐白石的画作,就有100多幅了。三讲真。我阅读张宗宪故事时,隐隐约约看出了一些类似于“巴菲特”的影子:1)活得久2)终身只做一件专业的事。年纪越大,越加炉火纯青。如果一个人活得久,又遇到了一个可以终身发展,终身积累投资的职业。那真的很幸福。时间沉淀下来的知识,还有财富会很惊人。像张宗宪,从事收藏投资70多年。中间一度炒房,反亏了不少钱。好在专注干他自己的本行,又赶上了香港,日本,台湾,到大陆的经济腾飞的好时候。他买入的一些藏品,不断爆发升值。他早年用数万价格买入,囤着的不少藏品——如今价值可用千万,用亿计了。当然。这里头,也有通胀的助力;我测算了下他五十年代时,找梁三爷借的那一根金条,到现在是快40万港元了。70年过去,涨了140倍的样子。通胀也是很吓人。一方面是基于沉淀下来的认知,专业的投资;一方面是通胀。两个因素,把人的身家一步步推上一个台阶。估计,如果穿越数十年时光,我们这代人现在持有的一些资产——到八九十岁的时候,市值也是不匪了。我有时捋一捋我五六年前配置的股票时,也会有一种错愕的感觉:咦,我当时初次买入的价格,还真挺便宜。ps.话说——我有好几位认识的朋友,收集各种中古商品,二手奢侈包。行情价好的时候,出掉其中一部分;囤着自己看好的一部分;反复操作,让总盘子越来越值钱。我读者里头,也有靠囤茅台出售茅台,反复微操,一年赚到大几十万的。我听人讲——囤茅台,最好是一箱完整的囤。这样品相保存更完好,相比于同样数量的散装单瓶来说更保值。涉及到的细节还挺多。嗯,不是我专业所在,我还是囤收息股,基金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