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悬疑+命运书写"是国产剧爆款秘诀?他说…
► 文 观察者网 童黎丨编辑 冯雪
90年代初的内蒙小城,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少年晓雷就这样在天真与世故之间、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旁观着大人世界的生活变化……
2016年,内蒙古80后导演张大磊凭借编剧、执导的处女作影片《八月》,一举拿下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以黑马之姿闯进了国产电影行业。
今年6月,张大磊作为短片单元评委,第一次正式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
在采访间里,他围绕“长短视频之争”、“好的短片不是短视频化”、以《漫长的季节》为代表的“东北+悬疑+命运书写”模式频出爆款等话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有意思的是,鸭舌帽、银手镯、自己印的“LOSER”黑T恤……这样一身装扮的张大磊,沉默又张扬地宣告着摇滚人在国产影视产业的又一次胜利,一如《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的长发和金链子。
张大磊
辛爽
“所谓的‘悬疑+东北+铁西三剑客’模式,打破了所谓的模式”
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多场论坛、金爵奖入选片剧组见面会等活动的电影文化主题酒店周边总是车水马龙。
张大磊一行也堵在了路上,工作人员借着这个空档,再三嘱咐记者们抓紧时间提问,这场群访来了十多家媒体。
匆匆赶来的导演迅速入座,观察者网赶忙切入正题,提出了现场的第一个问题。
张大磊,1982年出生于呼和浩特,成长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父亲是一名电影剪辑师,母亲是教师。17岁那年,他和朋友组建了名为“虫卵”的乐队,本来还想去俄罗斯学音乐,但最终进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影视大学导演系。
“摇滚乐为我带来的一种态度,并不是反叛,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他这样介绍自己的摇滚背景。
毕业以后,张大磊在别人的剧组当过副导演,也干过婚庆。电影《八月》中的小男孩,是张大磊初中同学同事的孩子,母亲的饰演者是他曾经的客人。
整个故事设置在1994年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但没有冲突或者批判,剧情专注于呈现父与子、家庭生活本来的模样。他说他想拍一部“简单的片子”,致敬父辈,回望童年。
今年初,张大磊执导的悬疑剧《平原上的摩西》在爱奇艺“迷雾剧场”上线,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个年代。
“东北悬疑剧”何以频出佳作?
《黑龙江日报》以此为主题刊文分析说,从2022年8月上映的《胆小鬼》到2023年1月上映的《平原上的摩西》再到《漫长的季节》,“东北+悬疑+命运书写”的模式愈加成熟。某种程度上三部剧有着同质性和互文性,三者均出自“铁西三剑客”——郑执、双雪涛、班宇之手,有着强大的文本支持。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采访间里,张大磊却不太同意把它当作一种“模式”来讨论。
“它最好不要成为模式,而是打开了一些新局面。所谓的悬疑,所谓的东北,所谓的像班宇、郑执、雪涛这样的青年作者,他们的出现给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反而打破了所谓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
于张大磊个人而言,因为比较喜欢90年代的质感和美学,所以集中创作了多部表现90年代的作品。
“80年代、90年代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容器,即便影片的内容是当下的,但我更愿意把当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装到90年代的那个容器里去表达,因为它好看。”
“3个多小时的电影,肯定有它长的道理”
在这场电影节活动中,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意外成为采访焦点之一。
事实上,《平原上的摩西》总共6集,在各种报道、宣传中被称作“迷你剧”,但也被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一部长达6小时的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谢飞评价,在这部同名小说改编的六集网剧中,导演在运用视听手段再现时代、生活场景上具有执着的努力与才华,宛似在屏幕上画了一幅六个小时的八九十年代“下岗潮”席卷下的东北城镇的“清明上河图”。
张大磊坦言,这部剧确实是当成电影来创作的,在大银幕上看的感受真的不一样,能更好地呈现创作中的细节,而且未来应该也有大银幕的放映计划。
尽管大部分影片时长仍旧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但近年来院线已经不乏3个小时的国产作品。
对观众来说,这到底是一种观影负担,还是更极致的娱乐享受?
张大磊向观察者网表示,“我觉得电影该多长就多长,3个多小时的电影肯定有它长的道理。如果真要讲究性价比,讲究效率,那其实看电视剧更好。电影需要时间来铺开故事线,不用那么急于去把事情讲清楚,要从容一些。不过,电视和电影的艺术性不讨论孰高孰低,是两个门类。”
除了时长,“文艺片”也常常被视为一种观影门槛。
“门槛肯定有,因为它不是观众惯常看到的影视作品的样子。但是文艺片也是正常的电影,不说神话吧,我们也没必要把它过于地归成某一类。我觉得,看得多了就不觉得有门槛了,还是需要有更多机会去看,去接触。”他回答说。
“短视频影响人的认知,一部好的短片首先不是短视频化”
《八月》的故事没有就此结束。
2021年,张大磊执导,《八月》原班人马主演,李雪健特别出演的短片《下午过去了一半》,成功拿下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评审团奖银熊奖。
《下午过去了一半》中的一个镜头
这次担任上影节的短片单元评委,张大磊不可避免地被问到评选标准。
他首先认可“短视频对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长视频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影响人的认知。此外,短视频平台在于输出,功能性更强一些,和短片完全是两码事。
“一部好的短片,首先不是短视频化,不用因为短就急于把故事说清楚,急于去输出,它要有电影该有的内容和节奏。关键是,在形式、技术等各种表象之下,作者是不是很坚定地表达某个主题。”
张大磊现场分享经验说,相较于长片,短片成本相对低,受到的限制少一些,在审查上的空间也更多一些,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年轻导演可以先在短片里尝试想法,实现自己对美学的追求,然后进行调整,最终在长片里成熟运用。
“所以短片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很重要。大量地拍,别考虑太多。”
6年前,在先行亮相各大国际影展后,《八月》在全国公映。细雨绵绵的一天,全国各地跑宣传的张大磊曾在上海接受观察者网专访,同样是摇滚人的打扮。
2017年3月,张大磊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采访结束时,他用一句话评价了印象中的90年代。
“9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它是简单的,是充满热情的,很浪漫。”
“我那时候还是孩子,12岁,我到现在也没有说站在成人的眼光再去考虑那个年代,我更愿意让它就停留在12岁的记忆力里头,很美好。”
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