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 17 年,由于工作原因需要为团队选择当时 App 的新 Logo。合作方提供了几个版本的方案,但我们都不是很满意。当被领导问及原因时,除了感觉不太符合气质外,我就说不出其他缘由了。毕竟我一直从事的是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对品牌层面了解比较少,因此很难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反馈。 为了在之后的方案讨论会上能够说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我抽出了一些本职工作之余的时间去学习与品牌相关的内容。包括看书,以及学习如何从一个品牌设计师的角度去看待一个 logo。我找了一些市面上的视频来学习这类设计师是如何设计 logo 的,知道其中有一个门类叫做字体设计,我开始跟着这些设计师去试着设计一个字体 logo,就像 UI 画图标一样。于是,每天下班后我会读两个小时相关的书,然后跟着这类视频画图。就这样学了一个半月左右,我对于一个 logo 的视觉创意与整体平衡性的认知已经完全不同了。除了在视觉层面,我认识到一个 logo 的形象除了本身传递的信息之外,还要能够承载一个企业的品牌调性。 在第二次方案讨论会上,我总算能说出之前无法表达的东西,并提出了之前根本看不到的问题。同时,我也称赞了对方的专业性,Logo 本身非常好看,有质感,但很难与产品想要传达的信息联系起来。我提到了许多与产品业务相关的信息,以及 Logo 想要体现的价值。通过这一轮沟通,对方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来改版。 本来到这里为止,我可以放下练习画图这件事,毕竟我画图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观察一个 logo 的生成过程。这个目的达到后,只要再沿着品牌设计的门类去读其他相关书籍就行。巧合的是一家寿司店老板需要给门店弄个 logo,于是我主动提出给对方设计。这件事老读者多少有些了解,当时还做了解读放在公众号,因此还结识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品牌设计师,其中有一些朋友找到我,有偿让我设计 logo,合作的也非常愉快。 但毕竟主业是产品设计,过足瘾之后就再没拿起过了。倒是当时的这件事,包括发的几篇文章还给许多做相关工作的朋友带来不少收获,这是我没想到的。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在学习了三个月不到的 logo 设计后,竟然开始写像「如何设计一个字体 logo」这样的文章,并且还去解读一些品牌案例,让别人学习。现在想起来,多少有些狂妄了。 为什么会提起这件陈年旧事呢?主要是想聊聊目标感。 起初,我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 Logo 设计师,或者去做品牌设计。只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了相应的问题,我需要尽可能与合作方讨论出合适的方案,所以我需要尽快了解这个领域的内容。如果我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成为一名品牌设计师,那么我一定不会相信自己能在一两个月的学习中就能够产出一个合适的 logo。 比如,我可能会先去了解什么是品牌设计师,这类设计师里的大佬一般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度过一天的,再看看他们在各类平台上的作品。之后,我会去了解这些人是用什么工具做方案的,我会先花大量时间在找工具教程上。然后,我每天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要学习多久的工具,一个月之后能够熟练使用 A 工具。但是我发现另一个大佬用的是 B 工具,于是我又要学习 B 工具,这样两个月时间就过去了。过程中,我可能会看到一些设计师会建立一个素材库,每天还会花不少时间去看好看的作品,整理并收藏。于是我也去弄这样的东西,美其名曰「素材管理」,这似乎也是一个门类,所以可能又要花费一两周时间去建立这个库。 结果两个多月时间过去,还没开始真正学习如何设计一个 logo,只是跟着视频去学工具,跟着他们的步骤设计一个指定的图形,没有自己的理解,无法自己去设计一个形象,把大多数时间浪费在形式上,这就是问题所在。而因为我的目标是了解品牌知识,并能够多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看 logo 案例解析,尝试着自己去画。我并不在乎使用何种工具,也不在乎做什么素材管理,更不关心所谓的行业大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的。因此,这条路线阴差阳错地让我学到了如何设计一个 logo。由于我不怕试错成本,理论和实践的同步也迅速地让我成长起来。 就像一名大学生或者一位 UI 设计师,把目标定为成为一名交互设计或者是一名产品设计师,于是他们做的工作可能就是了解产品设计师要做什么事。比如要画原型图,就要花不少时间了解该用什么工具画原型,如果每个人说的不一样,他们还会把每个都了解一遍,然后选个最好的,深入去学习。开始研究工具的优劣。之后又了解到一些设计师要学习插画,于是自己又开始研究插画和 3D 建模。没过多久又发现高级产品设计师,还要做用户研究与数据分析,于是又开始去学习用户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很难,最后又不了了之。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或许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设计师,他们只是想要设计一个功能,解决用户和企业的问题,于是他们把更多精力用于对业务的了解和方案的可行性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所谓的用户研究如此简单,根本不需要像网上说的那样,各种复杂流程;数据分析在具体的问题里也变得极为简单,用不着学会计算,只要能看懂结果就行;而原型不过是对业务思考的产物,工具什么的,一点都不重要了。最后他们发现这个岗位可以叫产品、交互,于是成为了一名设计师。 如果目标设置得过高,就会走很多弯路。很多人误以为有目标就行,朝着目标执行就好了。但是,如果目标不正确,过程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即便面对相同的目标,实现的手段也是有差异的,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和素养不同。对阅历丰富的人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难,而对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说,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执行起来犹如登天。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呢?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信息差异。所以我总是告诉各位要多输入,广泛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这些储备,就分析不了问题。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密室里完成任务,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物品,阅历丰富的人知道如何使用更合适的工具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相反,那些经验较少的人则可能对任务本身的理解都存在问题,更不用说使用何种工具来完成任务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知名的且有学术成就的大师,无论是作家、设计师、演员等等,一开始并不会把目标设定为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所以一些人会建议说,去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远大,当你不了解它时,做喜欢的事,最后反而更能接近你心里的那个「目标」。就像,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除了专业本身,如果你不喜欢文学、哲学等,可能最终也不会有多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