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毕业,逃离大厂,3万人商量去干体力活
1
1
Albert开通视频号啦
点击下方视频,关注视频号
【Albert英语小课堂】
👇👇👇
1
Albert开通视频号啦
点击下方视频,关注视频号
【Albert英语小课堂】
👇👇👇
Over the past year, young people across China have been opting out of the white-collar rat race in search of blue-collar roles as baristas and cashiers.
A common refrain among them is how much happier they are ditching their "Kong Yiji long gowns" for "no-brainer" unskilled labor.
From a story written by Lu Xun, Kong Yiji is a failed intellectual who refuses to take off his long gown because it's a status symbol.
Over the past year, young people across China have been opting out of the white-collar rat race in search of blue-collar roles as baristas and cashiers.
A common refrain among them is how much happier they are ditching their "Kong Yiji long gowns" for "no-brainer" unskilled labor.
From a story written by Lu Xun, Kong Yiji is a failed intellectual who refuses to take off his long gown because it's a status symbol.
📝重点词汇与表达
opt out[ˈɑːpt aʊt]
选择退出,放弃
white-collar [ˌwaɪtˈkɑːlə(r)]
白领的,职员的
rat race [ræt reɪs]
激烈的竞争,苦闷的工作
blue-collar [ˌbluː ˈkɑːlə(r)]
蓝领的,体力劳动者的
baristas [bəˈrɪstəz]
咖啡师,咖啡店员工
common refrain [ˈkɑːmən riˈfreɪn]
常见的说法,反复出现的话语
ditch [dɪtʃ]
放弃,抛弃
Kong Yiji [kɒŋ ji'dʒi]
孔乙己,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long gown [lɔːŋ ɡaʊn]
长袍,长袍装束
status symbol [ˈsteɪtəs ˈsɪmbəl]
地位象征,身份标志
intellectual [ˌɪntəˈlektʃuəl]
知识分子,智力的
Albert老师连续3晚直播
带你构建英语思维
轻松突破口语屏障
👇👇👇
2
2
补充阅读
前段时间,“孔乙己”梗突然爆火,成为现象级的社会热点。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了面子,即便穷酸潦倒也不去干体力活的读书人。
百年后的今天,大学毕业却遭遇求职困境的一大批年轻人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
以前流行一句话:“等你上大学就好了。”似乎拿到了高等学历,进入写字楼做白领,未来就会万里无云。但这句话如今早已失效。
在网上很多吐槽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帖子下面,经常会有人嘲笑年轻人“眼高手低”,本质上还是放不下身段。
然后就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大胆脱下“长衫”,逃离写字楼,离开社会认知层面里光鲜体面的行业,转战餐厅、超市、理发店、路边摊等地,拥抱体力劳动。
之前有一个热门话题是:你愿意降低一半的薪资,去做一份快乐的轻体力活吗?
然后下面有挺多人分享自己正在实践这件事,他们毕业于985、211高校,在大厂里拿着上万的薪资,辞职后在gap year期间,走上了轻体力工作的岗位。
尤其是在豆瓣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小组悄悄诞生,一群厌倦了所谓白领生活,想靠着轻体力活过上开心生活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畅想逃离格子间惨白灯光,靠双手生活。
组长是一个98年的毕业生。毕业后签约了一份稳定的国企工作。明明已经得到了普世意义中体面的工作,但并不开心。于是创建了一个小组。
小组简介是这样写的:
最开始,她甚至以为这个小组不会被豆瓣官方通过。没想到小组火得很快,短短两个月,小组成员就达到了两万多人。
有尚未签约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在写字楼里苦熬十年的中年人。
一篇“大厂设计师辞职去给宠物洗澡”的帖子被竞相转发,“深圳大厂95后女生裸辞卖盒饭”、“中传硕士去火锅店做保洁”等新闻也被热议。
在他们分享的帖子里,放下高学历选择做体力活,最辛苦的不是生理层面的疲劳,而是如何去克服社会包容性障碍,以及大众观念中的刻板印象。
“假设我去做一份体力工作,我是不是会让爸爸妈妈丢脸?他们出去跟人社交,提起孩子现在在外面做什么工作,他们会不会感觉上不了台面?”观念的转变,才是整个过程中最消耗人的问题。
选择弯下腰的人,大抵出于两种原因。
要么是受够了工作的虚无消耗,要么是真的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毕竟许多写字楼里的工作,性价比远不如体力活。
一个尚未被足够重视的变化是,如今许多脑力劳动,正因社会分工的极度细化,已经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了,而是蜕变成费脑子的机械劳动。
就像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则大厂段子:如果你是一名精通八大菜系的厨师学校毕业生,去大厂,相当于进入“厨师事业群”——“中餐中台”——“鲁菜部”——“九转大肠组”,具体工作都不是做大肠,而是洗大肠。
但对于那些辞职去做体力活的年轻人,一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是:这样的选择能走多远?
不少人一边晒出自己的轻体力活体验,一边也表示这件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只要是体力活,都难逃“累”和“苦”。
真累真苦,伤害身体,吃青春饭,上升路径不透明,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去做重复劳动、不太用动脑子的工作,背后到底有多少缺点,其实年轻人心里也有数。
但以上这些缺点,所谓的“白领”工作,又何尝躲得开?
与其说大家是真的把轻体力活想象成“理想职业”,不如说这是一种“体面工作的谎言”被戳破之后,报复性的醒悟吧。
毕竟在孔乙己文学的评论区,不少没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就因为其他人的冷嘲热讽而感到难过:
只能说如果社会观念转变,我们的就业环境是不是会好很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