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牛B的电影配乐,你最喜欢哪一首?
很早以前,姜文接受采访,聊起电影配乐,说了大意如下的一段话。
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大部分都不懂音乐,他是为数不多懂的一个,所以他的电影要比很多人的电影好一些。
姜文是不是中国电影人里最懂配乐的,他的电影是不是因此而比其他人的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姜文确实要比其他电影人,更重视音乐。
这里说两个例子。
当年拍完《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把样片贴上自己选好的“代音乐”拿给久石让,强调说:“我想要和这些音乐差不多意思的新作品——我的要求是,你做出来的东西,要比这个‘代音乐’好一点。”
久石让一听,姜文选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当场就坐不住了:“这可是莫扎特啊!”
莫扎特的《安魂曲》
姜文说:“对,你就比莫扎特好一点就行了。”
听完这话,久石让石化了一个月才开始下笔,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个版本,姜文都不满意,坚持用莫扎特的标准折磨久石让。
万幸结果是好的,久石让最后交出了一份让导演满意的答案,姜文甚至在采访中不无得意地说:“如果莫扎特同志活着,说不定我也可以折磨折磨他。”
久石让《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太喜欢《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以至于在《让子弹飞》开头,再次使用了那首配乐。
另一个姜文重视配乐的例子,还体现在“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里。
如果仔细看这三部电影的片尾字幕就会发现,姜文没有像其他商业电影那样,以音乐作品为单位做介绍,而是采用乐器和演奏人的关系来介绍。
《让子弹飞》片尾字幕中的“鼓女名单”
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姜文说电影得有真实感,才能让观众产生沉浸式的体验,而配乐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电影营造真实感。
配乐的真实感
POST WAVE FILM
但并不是所有导演,都像姜文这样重视配乐,比如早年的希区柯克。
1943年,希区柯克的新电影《怒海孤舟》,正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片场拍摄。
《怒海孤舟》(1944)海报
有一天,电影的作曲者得知,导演决定不在这部片子里使用任何音乐。作曲家感到很困惑,他陷入突然的不安,有些生气,想知道导演为什么会别出心裁。
有人对他说,希区柯克觉得既然整个剧情都发生在公海上的一艘救生艇里面,那音乐是从哪儿来的呢?
《怒海孤舟》剧照
作曲家叹了口气,耸耸肩,听天由命地笑着回答说:“如果希区柯克能解释清楚公海上哪里来得摄影机,那我就告诉他,公海上哪里来的音乐。”
好在,后来希区柯克改掉了这种过分仰仗布景达到视觉真实的追求,所以才有了《惊魂记》里,著名配乐家伯纳德·赫尔曼编曲的主题乐《Prelude》。
《惊魂记》主题乐《Prelude》
这首曲子用弦乐究极拉扯,提高它们鸣和速度的同时,拉低彼此的声场,间或辅以小提琴刺耳的鸣奏,迅速把人代入到瓢泼大雨的夜晚,主角趁着昏暗车灯疯狂逃命的情境里。
所以在接受采访时,希区柯克说《惊魂记》33%的惊悚效果都来自配乐,还主动提出说要给赫尔曼加钱。
《惊魂记》剧照
这就是姜文所说的配乐能帮助电影营造真实感,因为音乐所能调动的观众情绪,远比画面所能调动的情绪要强烈得多。
甚至极端来说,每一段音乐,都有各自的情绪在——同样一个画面搭配上不同的音乐,绝对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来。
比如《鬼新娘》。
它最早出现在林正英的灵幻喜剧里,所以整体曲风稍带跳脱,节奏也相对欢快轻松。
但当麦浚龙把它放在阴森恐怖的《僵尸》里做主题曲时,改编的效果就十分沉郁、哀婉,森冷中透着凄凉和怨愤。
配乐的服务性
POST WAVE FILM
2019年,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在中国内地公映。
导演见面会上,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陆庆屹(《四个春天》),对该片导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说:为什么坂本龙一为自己做的音乐那么不好听也不好懂,而为别人的电影编写的音乐却那么情感充沛旋律悠扬?
陆庆屹导演的这个问题,既真诚又尖锐。
简单举例来对比一下:《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的同名主题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末代皇帝》里的《The Last Emperor》、《Rain》,《荒野猎人》里的《The Revenant Main Theme》、《Hawk Punished》和《Carrying Glass》,单拎出来听,都能让人感受到电影的情绪和角色的状态,它们深情又迷人,听罢一次就难忘却。
可反观坂本龙一为自己打造的专辑,比如评价极高的《async》。
整张专辑14首乐曲,从头到尾听下来,几乎没有旋律,而是由踩在落叶上的脚步声、被海啸损坏的钢琴发出的声音、测量核污染仪器的哀嚎声、日本传统的三味线等等声音,奇妙地组合着。
与其说是在听音乐,不如说是在听声音。
坂本龙一后期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在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里,他可以给自己套个蓝色塑料桶,站在雨中感受雨滴敲击的声音;可以深入丛林,收集踩在枯叶上的脚步声;还可以去非洲记录原始部落的歌声,在肯尼亚的湖泊上采集大自然的声音。
《坂本龙一:终曲》剧照
他感兴趣的不再是音乐,而是整个环境里的声音。
了解到这一层,就可以尝试回答陆庆屹导演的困惑:当为别人的电影配乐时,坂本龙一的出发点是电影和导演本身,自己位居其次,这时的音乐更像一个传声筒,他需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把观众带入到导演和电影设定的情境里。
直白说:电影配乐,就是为他人服务的;但做属于自己的音乐时,就是为他自己服务的。
莫里康内
POST WAVE FILM
但坂本龙一并不是服务意识最强的作曲家。
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更胜一筹。
莫里康内
1964年,还没出名的赛尔乔·莱昂内,刚剪完新片《荒野大镖客》,但是还没有配乐。
当时他心中对标的,是要在高潮段落要用上他喜欢的《墨西哥进行曲》——那是狄奥姆金为电影《赤胆屠龙》写的配乐。
但问题是,以他当时的身份来说,他是用不起这首曲子的。
《荒野大镖客》剧照
所以他只能为自己找个便宜点的新手,来复制一首感觉贴近《墨西哥进行曲》的配乐,经人推荐就遇到了同样没名气的埃尼奥·莫里康内。
听完莱昂内这个甲方的需求,莫里康内心里很不爽,但因为要养家糊口,他就接了这单活,根据莱昂内说的“要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还要有点无赖的感觉”,谱写了电影同名主题乐《Per un pugno di dollari》。
莫里康内把口哨、排笛、鞭子、打铁的铁钻和加了弱音器的小号,一股脑地塞进这首配乐里,制造出一股粗粝、荒蛮又玩世不恭的无赖气氛,与莱昂内那让人血脉贲张的电影画面相得益彰。
这次合作,让这两位小学同学互相成就了对方。
在这之后,俩人多次合作,包括“镖客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和《美国往事》等。
《美国往事》主题乐
在莱昂内后期的电影里,莫里康内的音乐显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导演总是让事先写好配乐,然后在片场用高音喇叭放给演员听,让他们从莫里康内的音乐中找感觉。
这些电影明星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语言,无法在拍摄中用台词直接对白。
于是莫里康内的音乐成了摄影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无字台词——它催促着英雄和土匪们,披挂上场,血溅黄沙。
《美国往事》剧照
莱昂内并不是唯一一个会在片场给演员放莫里康内音乐的导演。
另一个知名导演,是昆汀·塔伦蒂诺。
说起来,昆汀跟莫里康内的恩怨就更深远了。
俩人第一次在原创配乐上合作,要算是《八恶人》。
《八恶人》海报
但在这之前,昆汀已经多次把莫里康内现成的音乐作品,放到自己电影里,而且用的比之前的电影还要恰到好处。
比如《杀死比尔1》的主题曲,出自1967年莫里康内配乐的《死神骑马来》。
此外,莫里康内为《大捕杀》(1966)、《转轮枪手》(1973)和《阿隆桑芳》(1974)中的配乐,都被收录进《无耻混蛋》的原声大碟里。
尤其是《转轮枪手》里那首《Un Amico》(朋友),被昆汀用在苏珊娜和德国恋人拔枪互射的一段时,电影情感被烘托到极致。
还有那首出现在《无耻混蛋》片头的《The Verdict [Dopo la Condanna]》(大捕杀),莫里康内听到后都很诧异:他(昆汀)是在哪翻出来的这首曲子?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在借用那么多年后,昆汀终于邀请莫里康内为《八恶人》做原创配乐。
2016年,昆汀亲自带着《八恶人》的意大利语版本飞往意大利,在录音现场听莫里康内带人为电影配乐。
当莫里康内凭借《八恶人》斩获奥斯卡时,负责颁奖的昆汀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知道莫里康内是我最爱的作曲家吧?这里说的作曲家,可不是那些低档的电影作曲家,我是指莫扎特、还有贝多芬、还有舒伯特——是这些大师们!”
莫里康内的魅力
POST WAVE FILM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1928—2020),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当代创作最丰、家喻户晓、成就斐然并享誉国际的音乐大师。
早年为录制唱片担任管弦乐手和指挥,后成为戏剧、广播、电视和电影领域的作曲家,共创作了450多首配乐作品和10多首绝对音乐作品。
在莫里康内之前,电影音乐通常被认为只是一种点缀,常常在电影中扮演次要角色。
但埃尼奥·莫里康内为音乐获得权威做出了决定性而独特的贡献,并将其转化为影像叙事元素。
这位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创作秘密呢?
后浪电影携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邀请莫里康内的挚友、意大利青年作曲家、莫里康内传记《追逐那声音》作者亚历山德罗·德罗萨Alessandro De Rosa来到中国,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分别开设一期莫里康内电影音乐大师班。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Alessandro De Rosa出生于米兰,在莫里康内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作曲,并成为他的传记作者,出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纪录片《音魂掠影》(2021),目前作为自由音乐家,为纪录片、电影和广告创作音乐,与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等机构合作,并担任 Pastelle音乐公司的A&R总监。
在这堂独家大师课上,亚历山德罗将讲述大师生活和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通过对电影剪辑、未公开的镜头以及对Fausto Beccalossi(手风琴)和Claudio Farinone(吉他)的诠释,重读莫里康内音乐生涯中的一些段落。
音乐对于电影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莫里康内的众多作品恰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莫里康内的创作方法、哲学和观点,以及如何将音乐与影像融为一体,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掌握电影音乐的艺术和技巧,使作品更加出色和难忘。
好 课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