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乘势跃升,或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并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空间布局由沿海开放的黄金海岸一条边、江海联动的T字形布局,逐步向多极支撑、中部崛起、陆海统筹的格局演进。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依托南向、西向、东向立体开放通道的独特优势,未来将成为支撑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性枢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应“一带一路”的陆海联动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对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价值。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内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
成渝将成中国“第四增长极”
以城市群的视角来审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渝地区确实是紧随其后的“实力担当”。成渝地区如果能与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近年来,成渝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呈现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两地正在努力加快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不断打造内陆开放战略新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到重庆考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座谈会在重庆市璧山区召开,会上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共同提及中国“第四极”,这是此说法在民间话语场、理论界之外,川渝两省市最高领导首次“官方盖章认证”。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9%,较上年全年回升0.9个百分点。截至5月底,248个重大项目已开工230个、完成投资8417.7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44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42.6%。
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建设正酣
任何经济带的构建都是需要榜样的,企业家越集中,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也越大。
根据《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显示,成都成为2022年前20名城市中唯一上榜人数增长的城市。成都有20位企业家上榜,占总人数的1.5%;财富总和超4,400亿元,占总财富的2%。居住在成都的前三名企业家是通威的刘汉元、管亚梅夫妇(1,250亿元)、新希望的刘永好家族(950亿元)和郎酒的汪俊林(615亿元)。榜单显示,成都的工业产品、医疗健康和房地产行业并列第一,各自均有3位上榜。
重庆有10位企业家上榜,财富总和近2,000亿元,占总财富近1%。居住在重庆的前三名企业家是智飞生物的蒋仁生家族(820亿元)、中昂的易如波(205亿元)和同样来自智飞生物的吴冠江、刘铁鹰夫妇(195亿元)。榜单显示,重庆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上榜企业家最多,有4人;医疗健康和房地产各有2人上榜。
图片来源:《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
要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营商环境,离不开成都市、重庆主城区两极的带动作用。根据《2022胡润中国500强》显示,川渝地区共有11家企业进入500强,从城市来看,成都以5家企业排名第18位。
图片来源:《2022胡润中国500强》
《2022胡润中国500强》上榜的11家成渝企业中,以主做硅材料的通威股份排名最为靠前,从事白酒类行业的企业较多,占到三家,分别是郎酒、剑南春与舍得酒业。
图片来源:《2022胡润中国500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持续提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新兴消费増势良好。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2%;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与全国持平。
此外,两地整合优势产业,立足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9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水平10.3个百分点。
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年多以来,“规划图”逐步变为“实景图”,两地频繁互动,双方全方位协同之路不断走深走实。其中,深化合作唱好成渝“双城记”,产业发展是重要内容。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川渝两地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渗透范围最广、经济增长贡献最多的支柱产业之一,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基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在此大环境下,成渝两地制造业产业提速换挡升级,特别是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升级和“赛道”切换,带来了智能制造需求增加,一批新能源企业迎来了发展机会。
根据《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成都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位列第8。
图片来源:《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
重庆排名第13位,上升了11位。在动力电池领域接连获得投资。去年至今,吉利科技百亿级动力电池项目、赣锋锂业百亿级动力电池项目、瑞浦兰钧百亿级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大唐新能源的光伏项目等均落地重庆。一些优质企业也在过去一年在重庆设立子公司,比如科达制造在重庆新设立了重庆科达新能源公司,藏格矿业在重庆新设立了重庆骏力新能源科技公司。
此外,两地正加快搭建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推动成立双城经济圈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教联盟;协同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两地还联合发布数字赋能先进制造城市机会清单,设立成渝数字经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图片来源:新浪图片
目前来看,成渝地区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再共同谋划、联手建设一批叫得响、有辨识度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比如重庆正在发展空天信息产业,而四川在航空航天方面优势突出,两地可以在卫星产业领域深耕挖掘,培育出新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同时划分产业分工,重庆可重点布局高端模拟集成电路与功率半导体,高性能模拟电路、通信导航射频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等,成为模拟芯片技术策源地;成都则重点发展CPU芯片技术与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做大做强,成为CPU封测技术策源地。
以大带小,推动协同发展
不过,与沿海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当前的短板和不足仍十分突出。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这其中,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是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存在的一大短板。在成渝地区,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城市的城区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人,处于超大城市行列。十年来,周边地区人口加快向这两个超大城市集聚。比如十年来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这一增量在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位居第三。
但同期,四川有13个地市州人口出现减少。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成都、重庆等地,四川的资阳、自贡、南充、德阳、内江、眉山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人口流动的背后在于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在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龙头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梯度分布格局。但在成渝地区,产业链分工协同不高,无论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有限,城乡差距很大。
另一大短板在于,与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的产业层次差距还很大,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对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仍有待加强。两大中心城市虽然规模大,但大而不强,与北上广深相比,无论是工资水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还有不少差距。
根据《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在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是是广州,其次是苏州、成都和武汉。
图片来源:《2023全球独角兽榜》
因此,未来成都、重庆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成渝地区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川渝携手并进,共同抓好组织保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抓实项目落地,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更好带动合作整体推进。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成都发布、城乡纪事、四川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 END ❖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中国的上海,世界的长三角城市群——环沪经济全面进入3.0时代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中国的上海,世界的长三角城市群——环沪经济全面进入3.0时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