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乎喷子骗子全都闭嘴
作者:寇大庸 编辑:宝珠 视觉:邦尼 来源:盐财经(ID: nfc-yancaijing)
全文2541字,预计阅读需5分钟。
“谢邀,匿了”,这句经典的知乎体,已经成为历史。
从7月14日开始,知乎正式下线匿名功能,用户不再能够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而此前的匿名回答,可由用户自主决定是否显示。
知乎匿名下线公告/图源:知乎
匿名功能下线的消息一经传出,在知乎用户间引发了强烈震荡。
知乎上一则“匿名功能还剩两天,你还有什么想说的秘密?”帖子,引来了3400多条跟帖,用户们除了在底下诉说心事之外,还发表对匿名功能的看法。
支持者认为,匿名发言使知乎变得浑浊不堪,下线之后知乎的社区氛围将有所改善。反对者则感叹匿名功能是知乎区别于其他内容社区的重要特色,取消之后,知乎将不再有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无论如何,这是知乎自创办以来最大的一次内容生产机制的革新,必将对知乎的内容生态乃至企业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1
匿名,走进历史
知乎取消匿名功能的导火索,源于6月20日,亿欧网联合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对知乎匿名功能提出的质疑。
黄渊普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被匿名用户诽谤花钱买奖、卷钱跑路,而知乎没有提供反证规则。他把情况反映给知乎创始人周源,但没得到后者的回应。于是他愤怒地删掉了周源的微信,并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实名举报“周源恶意挑拨员工群体与企业群体对立、严重破坏国内营商环境”。
黄渊普对知乎匿名功能提出质疑/图源:微博@黄渊普
压力之下,周源回应表示:“匿名功能是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维护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匿名功能需要建立在友善互助的使用者基础之上,而在今天复杂的沟通环境下,这个机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扰。知乎会做出改变。”
7月7日,知乎宣布,“已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了匿名功能下线的开发”,这个自知乎诞生起便存在的功能,正式走进历史。
无独有偶,就在知乎宣布匿名功能下线的同一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当中规定“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知乎此举,恰好顺应了监管层的要求。
事实上,知乎的匿名功能的争议由来已久,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一件,当属“江西1888万彩礼事件”。
2022年10月16日,知乎上的一位匿名用户发帖,称自己是一位上海富二代,在与一名江西萍乡的女生谈婚论嫁时,被索要1888万的彩礼。
这个帖子引来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网友们围绕着彩礼、地域、风俗等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连萍乡市民政局也介入了调查。
江西1888万彩礼冲上微博热搜/图源:微博
结果,在网友们唇枪舌战了三个月之后,这位匿名用户发帖致歉,承认这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尽管知乎封禁了该用户的账号,但“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的印象,却愈发得深入人心。
有网友认为,知乎取消匿名功能是为了防范敏感内容,规避平台风险。但事实上,知乎的匿名并不是真匿名,而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对一些敏感信息和违规用户,知乎仍能在后台调取其真实的身份信息。
也有网友认为,真想要实现“匿名”状态,有非常多的方法。在豆瓣、小红书等没有匿名功能的社交平台,用户自发统一把账号昵称和头像统一改成“momo”,制造伪匿名的效果。
小红书momo用户“大军”/图源:小红书
因此,有知乎用户提议,用诸如“匿名用尸”“匿名甩户”等统一名称。甚至有用户预测,知乎将会重现web1.0时代公共账号遍地的盛况。
此番知乎取消匿名功能,虽有政策及纠纷的因素影响,但本质上,仍是为了对平台生态进行调整。
在知乎的设想里,匿名功能是为了让用户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分享一些实名下不方便分享的内容。然而,正如周源所说,这对用户及社区氛围的要求很高,一旦失控,匿名将成为虚假信息、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的温床。
这正是知乎如今面临的危险所在。
2
“泯然众人矣”
围绕着匿名功能引发的争议,其实指向的是知乎社区一直没能解决的弊病:社区“水化”的问题。
2011年知乎刚上线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精英社区,因为采取邀请注册制,所以用户们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涵盖了天文、物理、社科、艺术等各个领域,当中不乏李开复、马化腾、徐小平等商界大佬。日后成为一个梗的“人均985”,确实是当时知乎的用户画像。
这些早期用户,高度认同知乎专业、开放、包容的理念,以极大的热情分享各自领域的知识、经验,为知乎贡献了大量干货满满的问答,当中不乏上万字的长文。
2011年知乎专业人士受邀回复问题/图源:知乎
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生产,令知乎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内容平台。不过,这样小而精的社区样态,属于“赚吆喝不赚钱”。
要赚钱,知乎就不得不扩大用户基数。所以在2013年,知乎正式开放注册,随之迎来了用户数量的井喷。2017年,知乎的注册用户总数便已超过1亿人。
然而,知乎也立刻遭遇了与豆瓣这类“小而精”社区一样的问题:精英与普通人的需求难以调和。
作为开放式社区,用户的所作所为,是社区样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知乎社区的精英浓度被迅速稀释,普通人并不关心黑洞、量子力学,也搞不懂尼采和康德的深奥哲学,而对明星八卦、情感故事更感兴趣。
“胳膊拧不过大腿”,在数量庞大的普通用户面前,庸常化、浅薄化已经是知乎社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逐渐从一个专业、深刻的问答平台,变成了故事会一般的灌水论坛。
不少网友惋惜匿名功能的原因在于,匿名功能就像“树洞”一样,可以让自己无拘无束地诉说自己的情感和心事。
网友惋惜“树洞”被取消了/图源:微博
但是,在一些老用户看来,知乎应该是一个理性、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讨论的是具有公共性的知识与经验,自我袒露、诉说心事本就不是知乎该承担的功能。
在2012年入驻知乎的老用户夏秋看来,她心目中充满专业精神与理想主义气质的知乎,在这些年已“慢慢死去”。一方面,在知乎上越来越难看到充满干货和智慧的分析思考,取而代之的是真假难辨的八卦爆料、情感鸡汤乃至广告宣传。
另一方面,早些年吸引她的那些老用户已渐渐“退乎”,随着这些坚守知乎价值观的用户离去,知乎专业、开放、包容的知识分享氛围已经消失,基于观点分歧的对骂和攻讦大行其道。
此时,匿名功能已不再是周源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为保护答主、开放讨论提供便利,反而沦为了编造信息、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的庇护所。
被滥用的匿名功能,逐渐成为了反噬知乎内容生态的“病毒”。
3
“下沉”的知乎
随着知乎内容生产的去精英化,知乎的文化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
要知道,长文字的问答,是知乎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但从表现来看,知乎似乎已经放弃了对信息质量、交流氛围的维护。原因无它,如今知乎的收入大头是付费会员,知乎购买了大量网络小说,这些内容顺应人性,吸引流量,能够赚钱。
问题是,知乎内容生产的“下沉”,并没有换来在商业上的“上浮”。
2020-2022年,知乎的营收分别为13.52亿元、29.59亿元、36.05亿元,尽管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知乎并未赚钱。这三年知乎的净亏损分别为5.18亿元、12.99亿元以及15.78亿元。
更让人焦虑的是,知乎的用户体量已逐渐摸到天花板。2023年第一季度,知乎的月活用户为1.02亿,看起来体量不小,但同比增长仅为0.78%。
知乎2023第一季度财报/图源:富途
知乎正处于迷失之中。迷失的表现之一,是对热门商业概念的盲目追逐和模仿。
2018年,知乎在首页上线了短视频版块,无论在界面、内容上与抖音、快手几乎没有差别。
作为一个以文字和知识为主要卖点的内容平台,短视频的媒介形式与知乎气质十分不符。
据报道,知乎高层要求2021年底知乎短视频的每日播放量要达到9000多万,但在当年年初,这一数据仅为2000多万,许多员工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
没过多久,便传出了短视频部门裁员的新闻。
这只是知乎追赶潮流的一个例子,这些年,知乎尝试过知识付费、直播、短视频、电商等诸多业务,几乎是时下互联网流行什么,知乎就做什么,但是这些项目要么不温不火,要么中道崩殂。
如今的知乎APP,更像是一个小红书、知乎和微博的缝合怪,难以见到自己的特色。
知乎首页(左)与微博首页(右)对比/图源:知乎、微博
去年是知乎的多事之秋,不仅在上市一年后股价便跌去了90%,同时还被美国纳入临时退市清单。或许是意识到了知乎的危机,周源最终得出了聚焦“社区生态”的法门。
此番取消匿名功能,可以视作知乎的一次自我修正,但内容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一经形成,便是一种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在取消匿名之余,知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盐财经,南风窗旗下唯一财经号
关注它,看新鲜热辣的财经讯息
推荐关注:
多面视角看AI,探索人工智能的十万个可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