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为何拒绝?这篇文章点破了
俄新社网站7月15日发表题为《马克龙阻止北约扩张》的文章,作者是彼得·阿科波夫。文章摘编如下:
“无论谁怎么说,地理情况都是板上钉钉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不是北大西洋……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可不是学校地理课的内容,而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为自己不同意在东京开设北约代表处给出的理由。他指出:“北约理应在印太地区、非洲、中东拥有安全伙伴。但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无论怎么兜圈子、绕弯子,这都属于地理问题。我们不应当助长如下感觉,即北约试图从法律上证明自身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存在是合法的……北约不应试图扩大‘斗争空间’,因为现在并不是时候。”
虽然草案中有相关内容,但在北约维尔纽斯峰会通过的最终决议中,并未提及在日本设立代表处的内容,原因是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反对。
然而,作为贵宾专程赴会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并不沮丧:北约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人人皆知,且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已宣布,围绕设立代表处一事的讨论仍将继续,北约没有比日本更亲密的伙伴了。岸田文雄跟斯托尔滕贝格签署了双边伙伴关系计划,将深化16个领域的合作,从海上安全到网络空间。
显然,莫斯科和北京视发生的一切为北约正在向东方缓步渐进扩张,不只是向整个东欧,还有东亚,欲从大西洋联盟变成全球性联盟。欧美人士对类似计划的矢口否认并不能说服任何人,因为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渐进式扩张的主要推手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已成立了澳英美联盟。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能否阻止这一进程?
不能,至多只能延缓其速度。
法国等国家的动机很好理解:北约与日本(以及韩国)过于密切的合作是对中国的公然挑衅。北约的欧洲成员国虽然近一年半以来对美依赖加剧,但仍希望避免与中国“脱钩”,遑论对抗,所以它们在与北京打交道时,首先是以欧盟成员国自居,而后才是北约的一员。北约对中国的措辞愈加强硬,维尔纽斯峰会即是鲜明体现,而欧洲人试图通过与北京的双边接触缓和调门。巴黎、柏林、罗马以及其他国家均希望说服中国人相信,它们想维持与北京的经贸合作,北京也认同多边往来有利于双边关系。但中国一直提醒欧洲人,希望他们更加独立,显然,这不单指经济方面(例如,欧洲不加入美国对华制裁施压),还包括政治、地缘和军事领域。马克龙和其他欧洲国家领导人可能曾向中国保证过,他们能将经济与地缘政治分开,甚至能够影响北约,所以他们需要发表类似马克龙这次所做的声明。
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够对北约即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战略及战术决定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情况只是因为华盛顿对北约目前谨慎扩大对日合作感到满意,并未太过坚持将这一合作通过办事处或其他形式体系化。更何况华盛顿也清楚,因乌克兰冲突而加剧的对美依赖令欧盟深感担忧,何必因为太平洋地区而对欧洲人进一步施压呢?
因此,美国人会坐等北约与日本建立更密切的联盟关系,继续要求欧洲人与东京发展双边军事往来,并提升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当然,除非法国人选择恢复真正主权、捍卫国家利益之路,否则除了跟俄“脱钩”,还会被牵着鼻子走,与中国也“脱钩”。
(更多国际新闻,参见《参考消息》数字报,点击此处可订阅或续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