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赞同都去读研究生
那天在直播间里,有观众问到我为什么不支持读研究生,于是我就展开讲了一下。但因为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没有预先的草稿,当然也没做记录。不过今天发现还是有细心的同学做了整理。趁着部分记忆还在,顺便扩展一下昨天说的内容,也是留作一份参考。
首先强调一下,我随口说的所谓不赞同读研究生,具体指的是:现阶段,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研究生。注意是现阶段,不是说几年前,要不你几年前读了,然后觉得受伤害了,找我理论,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必须要明确地提出上下文,否则就会有人来留言抬杠。而为了避免抬杠,就会使得行文变得特别啰嗦,还请见谅。
先说一下哪些人应该去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比如说:那些想走学术研究路线有学术潜力的学生,那些家有财力不用为赚钱发愁可以支持他们继续留在象牙塔里的,人家愿意读就读,文学啊哲学啊艺术啊,这些完全不用旁人来给任何建议或是参考。
我的讨论是面向对于那些想读研究生,又很犹豫的学生而言。为什么犹豫,有一些客观因素在困扰着他们。
一、教育是一种奢侈品
如果有人不赞同这句话,那允许我再修正一下:高等教育是一种奢侈品。
本科教育或许只是一般的奢侈品,研究生和博士生是更高等级的奢侈品。作为对比,义务教育是必需品。
奢侈品,意味着需要家庭进行更高的溢价投入。读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支出,对很多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家人的财力供养着一个不事生产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有一点像过去朝代里的那些僧侣。
一个普通本科一年的学费,加上住宿其以及其他费用,学术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一年算下来,可能得 2 万块起步,四年粗略算下来,接近 10 万。入门款之后是进阶款的读研。
我们得问一下,有多少家庭能轻松支付 10 万出来?
如果不能理解教育的奢侈品属性,你可以把读高中看做手里拎着一个帆布袋,读到大学,手里拿着一个一般的名牌包,读研究生,读博士生,则相当于去买顶级的包。认为身上有这个包,工作就好找了。
从装东西的功用上看,只要是个包,都能装。但这个包,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了身份差异。
二、读研只适合少数人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普及性的。但是接下来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也不讲究所谓的公平。或许局部有公平性可言,但全局范围内,没有公平,更不应该公平,也做不到。
我想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读研只适合少部分的人。现在的问题是,国内读研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到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导师来带研究生,于是赶鸭子上架,一大堆不入流的院校里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都开门营业,这能研究出来个什么?
三、读研不会让工作更好找
这是观众最喜欢抬杠的点。有人喜欢现身说法,说你看我自己读完了研就找到了好工作。你说这怎么反驳?其实不用反驳。个例总是有,我们看统计数据就是了。
那些试图想通过读研延缓就业压力打算晚几年再找工作的人,读完研出来,会发现一样找不到工作。因为现在读研的门槛太低,最后就业市场的竞争难度并没有降低。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要考虑到,读研期间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这其中,时间成本又是最昂贵的。
从招聘方的角度看,他们会考虑候选人的性价比。并不会因为一个求职者多了一张文凭就多开工资。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不读研,去考编的时候资格都不够,比如人家写着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考虑。问题是,你拿着研究生学历去,你也一样没资格。招聘方设置了各种门槛,就是为了把太多的人筛掉。门槛高说明什么?说明竞争激烈。你有多大的优势能在这种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呢?对大多数人而言,我认为可能性很低。
四、教育是一种刺激消费的手段
不可否认,教育依然是现阶段能让一个家庭乖乖把钱拿出来的产业之一。曾经有效的其他几个手段,比如买房、买车、医疗……
读研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拿自己钱补贴社会的方式。实在是过于慷慨,产出的价值不能说没有,但并不是很高。或者说,读研期间不会产生有效的社会价值,除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
最后,家庭条件不好或是一般的孩子,能读完本科,其实就非常非常不错了。本科生,已经是这个社会的幸运儿了。不应该再矫情无病呻吟了,这么说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事实如此。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如果对这句话不理解,你想一下,中考分流,起码一半的人就上不了高中了。如果早几十年,有多少人有上大学的机会?
早点出来挣钱,补贴家用,而不是想着读个研究生一切就好了,不挣钱还要拿钱去补贴社会。指望着拿到个文凭一切就好了,是一种买彩票的心态。
我们的人生是由具体的工作和生活过程组成的。
延伸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