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玩手机”,你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今天闺蜜跟我哭笑不得地讲述这两天的遭遇。
在家人接二连三地二阳之后,她儿子也不幸中招。
特别是前两天,动不动就飙到39度,整个人烧得有点萎靡不振,吃完退烧药也没见什么好转。
就在这时候,孩子哀求她给玩会儿手机。
她心一软就给了,没想到儿子烧居然神奇地退了,开始精神抖擞得刷起了手机,还时不时哈哈大笑...简直没把奥密克戎放在眼里。
手机对孩子来说,比黄桃罐头和退烧药更有用。
后面更是演变到孩子吃饭眼睛也死盯着屏幕,没吃几口就放下筷子玩手机去了。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句话:
这个时代对家长最大的挑战是:孩子快乐很容易,上瘾更容易。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现在我们很容易就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快乐”。
你只要抱着手机一天,就能知道最新的段子,爆炸性的明星绯闻,很多天南海北的事。
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信息,挑动我们最亢奋的神经。
如果放下手机,半个小时就会觉得有点空虚,1个小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超过4个小时可能觉得被整个世界被抛弃了。
如果你有上面的这种感受,恭喜你,你可能对垃圾快乐上瘾了。
成人都难以抵挡,更何况自控力更差的孩子。
在新华社最新关于未成年上网的报告中,除了高达94.9%的上网率外,还有这个数据,看得人触目惊心。
在2020年的最新数据里,除了听音乐外,有62.5%的孩子用网络来玩游戏,49.3%的孩子用网络来看短视频。
为什么短视频、玩游戏会成为现在孩子上网的主流呢?
这涉及到一个冷门的心理学知识:嗑瓜子效应。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一嗑瓜子就停不下来呢?
因为嗑瓜子属于机械化的,不用思考,但又容易使我们获得即时反馈的(吃到瓜子肉)。
咔嚓一下,就能吃到瓜子肉,而且不用动脑子不耽误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
从本质上看,嗑瓜子和打游戏、刷短视频一样,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
刷短视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只要机械地用手指头滑一滑,做个任务,就能获取一条新的短视频内容或者上分升级,轻而易举地获得“快乐”。
让无节制的感官刺激淹没自己,就离废掉不远了。
知乎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其中有个高票回答是这么说的——
是能获得短期快乐的软件。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深以为然。
硅谷有家名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创始人就是一名神经生物学博士,他说过:“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
这个博士做的正是把神经学理论应用在代码中,根据大数据算法,尽可能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设计的视频娱乐产品里面去。
讽刺的是,这些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却往往高度自律,绝不让自己上瘾。
例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贝克汉姆夫妇都曾公开说过,绝不让自己的孩子过早使用电子产品。
人所拥有三种重要的资源——注意力、时间和金钱。
从某种层面上看,注意力比时间更宝贵。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信息分散、裹挟,注意力就注定会被瓜分得所剩无几,甚至现在已经有很多孩子丧失了阅读长文的能力、听一节45分钟的网课的注意力。
前两年,关于一则天才陨落的事迹让人唏嘘不已:
以湖北省理科第一名考上北大的常书杰,却因为打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大三终于被北大劝退。
垃圾快乐成瘾,不仅会消磨斗志透支未来,更可怕的是,一旦一个人沉溺于感官刺激,迷失在廉价的快乐里,哪怕你是个绝世的天才,上进心也无法鞭笞你。
作为父母,别让自己的一时放纵,让孩子滑入“垃圾快乐”的陷阱。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放不下手机的孩子,只能放下人生。”
这句话,值得所有父母警惕。
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既能避免孩子和社会脱节,又能帮助孩子把注意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是这个时代的父母面临的挑战。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制定规则。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会自律的,需要父母逼一把。
例如给孩子手机IPAD上的app限定时长,每天玩到点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但如果爸爸在一边打游戏,妈妈在一边追剧,怎么让孩子乖乖学习呢?
所以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还有,更重要的是用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替代掉低质量的垃圾快乐时间。
陪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户外运动,用实实在在的知识和陪伴填满孩子的时间,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
“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
愿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