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为什么应该去新机构?
2004年,中国中组部、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发起,北京市科委主持,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王晓东、邓兴旺担任第一任期的联合主任,我曾经给他们做过一段时间的学术副所长,第二任之后都是王晓东担任所长,邵峰任学术副所长。这是在全部已有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之外成立的全新体制的研究所。
在我和施一公回国之后,北大、清华两个生命科学学院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同时在国家支持下,通过教育部的改革计划,在科技部、财政部直接支持和参与下,成立了两校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以新的体制和资源来支持两校的生命科学的改革。这个改革进行之后,在两校对其机制的核心进行了全校的推广。有些学校现在在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学习两校的这些改革,其中核心的是教师和教学的改革。
北京市在前几年又设立了几个新型研发机构,包括北京脑科学中心,也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和量子院等。而施一公老师七年前在浙江杭州发起成立西湖高等研究院,其后成立西湖大学,到今年为止西湖大学已经5年了。西湖大学是全面的,在理工、生物医学都有新型的机构成立。
过去二十年伴随着这些新兴机构的成立,我们国家在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方面波澜壮阔,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了发展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跟医学当然是有关系,这关系与生命科学更近。最近颜宁老师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其中涵盖了北京大学曾经大量参与的深圳湾实验室,也是从生命科学与一些接壤开始。
最新的机构就是我们请梅林老师全面回国主持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它秉承着二十多年来生命科学这些机构改革的核心特点,也就是要有新机制、新资源、新的精神面貌来组织科学研究。
它是医学科学,它是与首都医科大学密切合作,与临床医学(通过首医的附属医院和北京的医院)密切合作。它不仅有自由探索的研究,也有以医学问题为目标的研究、还有为了医学及其相关产业的有组织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63年,曾经有一段时间主要是教学为主,但后来研究上去了。首都医科大学有二十多所临床医院,其中有六七所医院是全国单科前第一二名或者前三名,包括神经外科内科的天坛医院、宣武医院,是全国遥遥领先的两个医院;心血管前三的安贞医院;儿科全国领先的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和五官科的同仁医院,消化科的友谊医院,呼吸科的朝阳医院等多所在全国领先的医院,这些临床学科非常强的医院也已经开展了很好的研究。最近,骨科和烧伤很强的积水潭医院也加入首医。
首都医学科学中心建立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组织与医学院校、医院密切合作,努力改善北京、改善我国的医疗质量,为北京、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一章。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同学可能会问:
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为什么不去老的机构而去新的机构呢?
大家可能注意到,过去在生命科学相关的这二十多年来,我本人参与过其中相当一部分新机构的建立。我当初也担心新机构很难追上老机构。事实不是这样的。在中国的改革浪潮中,各行各业包括在科学上,新机构的成立常常能够很快超过老机构,而且特别是新机构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会更高,这是为什么?
我观察到两点,一点是因为新机构的老师生怕自己做不好,学生不来,所以在新机构成立的前面5年,甚至10年,很多老师真正如履薄冰,生怕做不好,所以老师和行政人员都会扑上去,把很多事情做好。另外到新机构的学生得到了如鱼得水般的环境,可以经常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建议,很容易得到机构的反馈。在一个老机构里面,常常学生一进来以后就得不到回应了。因为原机构已经成立了很多年,不太对新来的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会反应很快——不是没有反应,而是反应一般偏慢。而一个新机构本身没有多少人,它特别担心批评,所以它对学生的反应、对新的老师的反应都会比较快。所以看过去,是新机构里面提意见的人更多,但并不是问题更大,而是他能够得到反应,能够得到采纳。而在老机构里面大家很快就不提意见了,你反正提了意见白提了。
第二点选择加入新机构的学生也有特点:敢于冒险,自己特别努力,而且担心新机构不行,处处会比在老机构更多努力。
所以有这两点,第一,新机构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对工作更认真,需要证明他们和新机构是值得继续支持的;第二,选择新机构的学生自身有更加努力的特点,这两点使得新机构常常培养的学生比老机构会更好。
在过去二十多年,我见证了事实。
包括二十多年前,1999年,我和梅老师、鲁白老师参与的神经所。当时神经所招生不如旁边的上海生化研究所。上海生化研究所对一般人来说有更悠久和著名的历史,而神经所是很新的,所以南方的学生一般报考生化所的比报考神经所的人要多。但是事实上,99年到04年、05年那一批神经所的研究生做的比其他研究所都要好,这批学生有相当一些在美国都成为了faculty,包括任教斯坦福大学的陈晓科,他是神经所的博士。在那时这是闻所未闻的一个事情。除了他个人努力,外在原因就是神经所在成立的初期,具有我刚刚说的两个特征,所里的老师和行政人员都如履薄冰,拼命工作,生怕做不好,所以给学生的教育是相当好的。学生也特别有主动积极性,他才会去这种新的所。
这样的规律不仅在神经所,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北京脑科学中心,我相信是一代一代的,一次一次的反复,原因不仅因为机构本身,而是因为机构的特征会导致这样的差别。
首都医学科学中心会重新经历这个过程,我相信我们新来的学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照顾,会有更好的前途。
欢迎大家热烈报考首都医学科学中心的研究生。
如果大家去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也一样有道理。
2023年5月11日上午9:30-9:50在线招生介绍
18日按照录音整理的文字稍有修改和补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