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夸,也别急着骂
今天要聊一档比较特殊的综艺——
《种地吧》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在观众面前出现的方式和其他综艺都不太一样,它源于庞博在脱口秀大会里做的一个梗,当时他内涵了一档国内的田园牧歌综艺,说自己在朋友圈看到有导演在筹备一个新节目,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在荒芜的土地上用六个月的时间种出一万斤粮食。
他是以玩笑的姿态在讲这个段子,包含着一些不相信的嘲讽,这似乎注定了在一开始这档节目就是一个被嘲讽和怀疑的对象,甚至它上的第一条热搜底下的评论也都和这种质疑一脉相承,那个热搜的条目是:居然真的有种地吧少年。
于是在一片一边倒似的质疑声中,这档节目开播了,但开播后慢慢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更多的人开始夸这档节目真实、有意义、让观众看到了种地真实残酷的一面;它甚至还引发了观众间的争吵,喜欢这档节目的人开始指责之前嘲讽的人是傲慢是偏见。
从当前豆瓣8.9的评分看,很显然后者赢了,这是今年为数不多到达这个评分的国产综艺。
但微妙的是,到了节目的后期,原本一边倒的赞扬中又开始出现了一些争议的声音,很多人开始指责他们“作秀”、“利用粉丝赚钱”。
这档节目的舆论这么来来回回,好像已经变成了一次内娱的文化现象,它照出了观众的一面,照出了资方的一面,同时也照出了参与这档节目的年轻人的一面。
正文
这档节目能打到近9分,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有别于其他综艺的全新特点:纪实性。
这种纪实性体现在节目的方方面面,首先主题真的就像庞博说的那么粗暴简单:主题是务农,把十个种地小白扔到地里,让他们6个月内种出一万斤粮食。
然后节目组全程都不会进行什么干涉,十个少年需要卸下光鲜外表的负担,互相协助完成所有大事小事,怎么用冒着热天犁土,顶着冷天通渠排水,自制排水杆子,从堵住的洞里,用手掏出预计不到是什么的杂物等等,实干性非常强。
里面还包含了少年们很多意想不到的举措,比如为了更好地开展农耕,十个人都实打实地考取了专业的拖拉机证和收割机证,可以立马持证上岗的那种,从一个还需要指导的小白,成长为可以独自开拖拉机工作;
少年们也各通本领,各尽其能,完成了工程量浩大的基建,赵一博要自己进行电焊;李耕耘能搭篱笆砌花坛,打鞋柜橱柜;
为了帮流浪狗找到合适的主人,李昊还专门原创设计了一份“领养人资质测试题”,一百分制,上面的题设计得非常精心和细腻。
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他们都在做,有着打破预期的奇妙。
剪辑也是一样,为了尽量还原这种线性发展、事无巨细的质感,没怎么介入,导致时长也很吓人,一期一个小时起步,一共四十五期之多。
纪实性带来了非常亮眼的好处,最可见的就是围绕着“种地”主题本身,所能呈现的节目价值与有益性。
一个是新农人概念的体现,新农人的定义之一,是必须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主要内核是把农业和现代化赚钱方式进行结合。
节目前期就有利用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机械,比如用无人机撒种子,撒得快且均匀,只需要进行装填就能快速完成任务。
后期则有一些农人的思维拓展,比如开展农家乐,招待中结合食玩,包括烧烤、带领顾客欣赏种下的花、看羊、帮忙拍照、做大桌饭等环节,实现赢利目的,为传统农业赋能。
这样比较时新且与传统农业巧妙融合的理念体现,是当下综艺比较少见也比较可贵的。
还有一个是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在其中易于收获治愈和对人生重新的认识。
节目的整个主题和框架设计,可以说是在展现农耕文明精神的现代性归返,全程只有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从零到一的发展与收获,而不涉及到这十个人之间任何的人际争端与暗斗,只需要一定的技术,加上踏实努力就会有可见的收获。
这里面因为有外因干扰,也存在共通的消极生活哲理,比如在搭建大棚时因为挖错了洞的位置,全线要重来,陈少熙说“人生不就是白干加白干”。
而治愈的地方体现在,一切困顿都会得到解决,就像他们最终凭借建筑师傅的指点,努力完成了搭建。
前面排水挖沟渠也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李耕耘会进行引领,其余少年也自觉地各认其责,想办法找来工具、下渠、协商应付各种即时出现的问题,最后合力完成。
每个人都在实干中增进了经验,对田际劳作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也不会因为偶然出错而受到责罚。
这一点对于事态复杂,尤其人际利益关系愈发复杂的社会当下,非常契合大众的精神需求,因而解压而治愈。
更难得的一个优点,还在于它把农村中真实的耕作摆上了台面,戳破了农业和农村在当下很大程度上被美化成理想生活和桃花源一样的模型。
桃花源本质上就是把一切简单化、平面化,只保留最后的丰收与美好,但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不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被其掩盖的东西。
这档节目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农村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比如他们去农户家租借脱谷机,农户丝毫不顾忌摄影机的存在,拿出了一台早已无法使用的陈旧机器,并且以每天一百五的高价租给了他们。
还有这十个人辛苦半个多月,去抢收抢种,但百余亩地的稻子售完之后,净赚只有几万块,而这几万块就是这些地半年的所得。
农民所面临的金钱的困境被隐晦地呈现,正是在这些困境里,才有了这重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另一重真实体现在生活里。前一天还在晴空万里,当晚就下起了暴雨,众人去收拾晾晒的稻米时,闪电又把电缆劈坏了。
而暴雨导致稻田里的水增多,如果要种小麦当急的任务就是排水,但当他们通沟渠的时候又突然下起了雪,几个人只能泡在冷水里继续通渠。
通好渠后,他们所获得感受反倒不是轻松和兴奋,而是疲惫和麻木,因为累到极致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满足的,这些一地鸡毛的状态其实就是农民“看天吃饭”的真实生活,也是桃花源下现实的一面。
这就是这档真人秀“种地”的意义,不是需要教给我们什么,只是让十个种地的小白去面临各种措手不及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慌乱和劳累中,就自然地呈现出了“种地”的真实。
从这些角度去看,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场综艺去看到田园牧歌下的真实农村,因为我们当前银幕上对真正农民的呈现太少了,虽然不能指望通过这部综艺去拍出关于农民的生存和处境,但仅仅是从劳作和种植这样的角度去展现和还原就已经很好了。
有点可惜的是,大概是首次在一档综艺里做纪实性的缘故,宽松和自由度太高,很多东西都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这种纪实性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节目后期,这可能也是后面争议格外多的原因。
争端里,提到最多的事件有两件,都发生在开展了农耕之外的农活(养殖业,种花等)之后,一件是:少年们从商人徐姐那里买了羊来养,养得很瘦弱,结果最终又卖回给了徐姐。
另一件是,他们种植了一批花,最后包装后卖给的人群基本是慕名而来的粉丝。
两个维度的恶评据此产生:“后期割韭菜,本质还是作秀”、“粉丝经济而已”。
这些争端的出现并不反常,算是纪实性导致的必然结果。
因为在节目前期的农耕部分,节目组的不参与,可以展现出戳穿某种乡村乌托邦的写实性,整个过程里有着大量吃苦出力、遭遇困难然后无计可施的时刻。
比如夜晚犁田时收割机容易撞到电线杆,下过雨后也容易陷入泥坑而被迫停工,要承受计划被搁置、打乱。
到需要施肥的时候,少年们也需要一袋一袋地从货车卸下,600袋,30吨,全部靠人力完成,满身汗水和狼狈,没有外援。
但到了不再种田,需要靠别的农活来挣钱的阶段,节目组的不参与,也默认了对多种挣钱方式的允许,而大家都知道,现代化的挣钱方式是非常多的,节目播出本身所能带来的隐形收益,比如流量,人气也是存在的,因而观感上会变得非常理想化。
少年们很少再遇到具体的障碍或失败,无论做成什么样子,都会因为这种宽松而找到方法,完成任务。
这主要就体现在结果上,他们种花,花不管种得如何,都有一部分能靠直播来让粉丝买单;养了很多动物,鸡可以卖不出去,拿不到钱生活不会受任何影响;羊养瘦了,也会被原先卖给他们的徐姐回收,整个看下来,就等于不需要考虑任何容错率,也不需要准备好退路。
这与前面隐约体现农民困境的部分几乎是背向而驰的,也因此,这部综艺还是陷入了所谓国产综艺的常规套路,开始了大量的引导和煽情,比如说他们为赚钱养了几十只羊,喂好后打算卖给屠宰场,但因为羊太瘦了屠宰场不收只能再次卖回给徐姐养殖。
在卖羊的这一段落中,剪辑通过回忆和眼泪的镜头试图极力刻画他们卖掉羊群的不舍,但对真正为自己温饱和生活而养羊卖羊的农民来说,这种情绪的放大本就是多余的。
于是在这里节目又陷入了田园牧歌的氛围,这造成的后果就是再次加重了这部综艺的娱乐属性,也违背了节目在一开始就给出的两个初衷——
一是收获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一是用真实的劳作让大家明白粮食从何而来,从而明白它的来之不易。
这是节目最原始的期望,是它豆瓣开分9.0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选择去看它的理由。虽然它播到现在已经无比漫长,但还是希望它不要忘记大家为何而看,为何而走,又会为何而来。
配图/《种地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