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速览|光的中庭:泊心域社区邻里中心 /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
“社区的公共生活,不仅在于满足活动的多元丰富,还包括精神重塑的目标。在扁平快、去中心化的时代趋势下,我希望借“光”为媒介,以一种‘日常的中心性’重新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孟凡浩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南朝·吴均《山中杂诗》
泊心域是坐落于武汉城区以北的文旅度假社区,以旷野、湖泊为原生自然的社区环境。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受邀操⼑位于整个社区的第一个公共建筑—泊心域社区邻里中⼼。
不同于传统的社区中心,line+提出更符合当下年轻生活方式的社群综合体概念,以多元复合的空间功能和场景,创造精神依托、社群联结的栖息地。建筑设计以“内向与外向”的辩证关系为思考起点,向内求索精神共振,向外捕捉自然风景,创造内空间与外环境的耦合共生—它既是内向的,收拢自然光线、群体活动、个体精神的容器;也是外向的,以亲切活力的生活风景融入“武汉最美落日”的自然风景中。
内聚与外延
大坡屋顶的建筑意象首先源于对荆楚文化的回溯。设计从黄鹤楼和当地传统建筑的檐口形式、色彩色调等关键要素进行类型提炼和抽象演化,生成以飘檐与观景挑台相嵌的屋面形式,暗含磅礴深远的在地建筑文化。巨构屋面不仅在形式上构成了社区坐标的中心意义,对内部空间而言,屋顶和天光还具备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媒介的可塑性。
场地选址直面蜿蜒灵动的湖岸线,树林环绕,东、南两侧通向社区,北侧前场水岸宽阔,西侧与集散广场接壤,拥有观赏落日的完美视野。场地的自然属性首先决定了建筑布局的朝向——直面西北,向自然过渡延展;背靠东南,为社区提供方向指引。设计将阅读、交流、展示、剧场等功能模块进行组织,并覆盖连续的大坡屋顶,向内集聚,向外延伸。
屋面以下,出檐深远、交叠错合的屋面创造了丰富的檐下灰空间和室内活动空间,以此强调“同一屋檐”下的身体存在感。
屋面以上,通过隆起和延伸产生缓坡和活动界面,并置入采光天窗、湖景视窗等小尺度体量,将自然光线、湖泊风景向内收拢。
屋顶西面缓坡与二层户外平台衔接作屋顶剧场,构成内外互通、开放多元的活动场所。湖光山色、黄昏日落为舞台布景,纷繁有趣的生活场景如戏上演,漫步其间,感受自然与日常的戏剧性碰撞。
墙身分析图
中心²
建筑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座+局部钢结构屋面的结构形式。三个耸起的屋顶中心,需要有强有力的结构构件支撑和统领屋面,同时它们也在矩形平面上分别占据着三种不同动势动线的中心。因此,设计构想了“书塔”和“光庭”的概念,将尺寸较大的构件整合其中,在此基础上搭建屋面的弧形框架梁,而竖向挑空的中庭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将产生独特内向的场所氛围,以此寻求结构与建筑的中心性耦合。
北侧书塔强调“内”,在螺旋向上的路径中,只通过天窗与外部对话,将视线与身体知觉更向内聚焦。
书塔的二、三层分别与两个玻璃盒子相连,虽然开阔通透,但依然隐秘,提供了整个建筑的观景焦点。玻璃盒子选用中高反隐框玻璃,极窄框收边,在建筑立面上表现纯粹,漂浮镶嵌于金属屋面。
西侧光庭强调“外”,支撑结构为底部创造了充分的流动空间,无遮挡的天光倾泻而下,通透而舒展。
东侧光庭隐匿于树林和社区中,通过遮挡部分环境、设置单向的观景视线,与变化的天光形成交织,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
屋面的限定
内部主要的空间取消了明确的墙体界限,而是由缓坡屋面直接产生限定,创造了空间流动统一、场景自由切换的前提,并随之产生强烈的场所感。通过控制建筑材质和光线变化,设定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具体关系,以此促成多义的空间氛围。
一层北面开设大面玻璃窗,刻意的留白在内外之间制造冲突,旷野既是凝视的对象,也是生活的背景。一二层通过大阶梯贯连,也可作为室内剧场使用,缓坡屋面朝西侧张开,形成视线引导,暗示湖泊的方向,并在剖面上与屋面剧场形成某种互文关系。
室内采用模块化一体设计,台阶剧场同时整合了书柜展示、楼梯扶手和咖啡吧模块,保证内部空间高度整合、简洁纯粹。
屋面采用阶梯板金属屋面系统,立边线条明显,在阳光下显现温润的光泽质感。屋顶剧场铺设竹木地板和绿植,与金属屋面柔和衔接。屋面檐口的收边处理延用同种金属屋面板,使屋面和吊顶连续完整,轻盈纤细的檐口与大面积的隐框超白玻璃幕墙共同产生深邃的无边界感,消融于旷野山林中。
金属屋面板构造
结语
泊心域社区中心以湖泊山林为生活背景,以连绵的三个大屋顶彰显建筑力量,包裹着沐浴着天光柔和温暖的空间内核,构筑起一道与自然风景交织互动的人文景观。
光线在精致纯净的空间和多元活力的场景中游移,随时间发生曼妙的氛围变化,重获诗意的生活。我们期望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社群生活为媒介,创造社区中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和精神富足,与光影同呼吸,与湖泊落日共舞。
-
技术图纸
二层平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