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圈爆大雷!几万块智能自行车因公司倒闭成废铁
作者:Alex
智次方・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
物联网公司/项目关闭,几万块买的设备秒变砖头!
最近,物联网专业网站STACEY ON IOT就谈到了这一问题。
对话信息源于近期发生在物联网领域的两件事——
其一,是一家荷兰知名电助力自行车(E-bike)公司VanMoof,在近期被阿姆斯特丹法院正式宣布了破产;
其二,是全球厨房设备制造商Middleby在完成对KAMADO JOE收购18个月后,悄无声息地关闭了iKamand app;
以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软件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智能设备也直接变成了“砖头”。
对于那些在VanMoof自行车上花费5000美元(约合35989元人民币),以及在烧烤连接控制器上花费225美元(约合1620元人民币)的消费者来说,无疑费用都“打了水漂”。
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一个一个讲。
可惜的VanMoof,可怜的消费者
这里先介绍VanMoof。
相信对于熟悉VanMoof的朋友来说,它的倒闭还是比较令人可惜的。
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E-bike明星企业,曾经号称电动两轮车界的“特斯拉”。
在产品层面,VanMoof主要是在电助力自行车的基础上,研发智能化、一体化的高集成度产品。
何为智能化一体化?
比如,他们率先将电池隐藏在车身框架中,让人第一眼看不出这是一辆电动自行车。除此外,他们的自行车还配备了液压制动器、集成了灯光设备。
更亮眼的在于车辆内置了智能化服务,比如利用GPS芯片、移动数据连接的防盗功能。VanMoof的自行车具备Kick Lock系统,允许骑行者固定后轮,并通过轻敲脚趾激活车载警报系统。
这相当于直接给车辆上锁,骑行者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智能位置跟踪警报,并将通过GPS定位车辆位置。
VanMoof还自研了防盗智能自行车模块,其车架内置一个几乎不可见的隐形车锁,只需要拉出来就可以使用。
该锁与所有者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相关联,也可以通过手机给车辆上锁。
凭借2348-3498欧元不等的(约18750-27935元人民币)高昂售价、以及智能化的功能,VanMoof此前备受外界和资方看好。
可惜的是,在市场下行的当下,以及重投入的商业模式下,VanMoof最终还是倒下了。而VanMoof倒下后的影响也还在持续。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还不清楚VanMoof何时关闭其服务器,但一旦关闭,对于VanMoof车主来说,没有应用程序和来自服务器的安全密钥,他们很可能连自己的自行车都无法打开。也就是说,用户几万块买的智能奢侈品,一夜变成了“废铁”。
而对车主来说,这2万多的自行车,这辈子算是要告别了。
目前有反转的是,VanMoof的竞争对手COWBOY已经“出手援救”,他们在Apple app store上架了一款名为“Bikey”的app,可为VanMoof车主生成唯一数字钥匙,让他们继续骑行。该app还计划支持安卓手机。
不管COWBOY的举动是否是一场公关行动,但至少到起到了维护VanMoof车主权利的作用。另外,还有开发者做了一个名为Moofer app的第三方应用,希望能消除VanMoof车主再次被其他第三方应用抛弃的担忧。
这并不是个例,还有影响更深的
智能设备固然好用,但其背后公司一旦出现变动,带来的麻烦往往超出消费者预料。
最近,iKamand app的突然关停,也再次印证类似VanMoof事件造成的麻烦,并非个案个例。
iKamand烧烤控制器是一个连接在Kamado Joe厨具产品上的智能设备,可以助使用者精准控制烧烤温度,更好更智能的烹饪食品。
然而,在 Kamado Joe被Middleby公司收购18个月后,该公司在没有通知用户的情况下突然关闭该服务。这导致很多不明所以的用户在准备烹饪时,才发现自己花了高昂价格买的设备变成了“砖头”。
不少网友在社交新闻论坛Reddit上进行吐槽,表达自己的不满。
稍理性用户表示,已向厂家发送邮件,因为自己的设备到手还不到一年,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可惜的是,有其他网友贴出联系到厂商后得到的回复,大意是——
该产品不达公司预期,因此不得不完全停止支持,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以上案例仅发生在消费领域,如果是发生在其他领域,影响可能更甚。比如医疗设备。
去年,知名科学杂志《Nature》就刊登过一篇文章:Abandoned-The human cost of neurotechnology failure。(那些在神经技术实验失败后的“被遗弃者”们)。
其中详细介绍一些饱受疾病困扰的人们,通过新技术手段缓解病痛折磨的案例,但不幸的是,这些人都遇上了技术服务提供商倒闭后,无法支持继续治疗的问题。
比如饱受丛集性头痛折磨的57岁大叔,Möllmann-Bohle。在他22岁时第一次经历这一病痛折磨后,几十年来,他都只能用止痛药和偏头痛药物来治疗。
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Möllmann-Bohle通过手术安装了一种电子植入物,可以通过刺激减轻头痛发作时的痛苦,并且很少有副作用。
然而就当Möllmann-Bohle以为自己获得“重生”时,2019年底,研发该设备的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初创公司Autonomic Technologies突然倒闭了。
该公司关闭了包括Möllmann-Bohle在内700多人的服务,这导致,使用该设备的人和医生,无法再访问重新校准设备并保持其有效性所需的专业软件。而Möllmann-Bohle和的病友们则面临着手持遥控器电池损坏的风险。
除了上述公司之外,文章同时还提到了位于得克萨斯州普莱诺的一家公司Nuvectra,研发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新型脊髓刺激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尔玛的Second Sight,研发视网膜植入物,位于佛罗里达州庞帕诺海滩的Stimwave……多家医疗设备创业企业。
而这些设备制造商无一例外都在商业路上惨遭“滑铁卢”,这让很多病人成为“受害者”。他们除了要重新面对病痛折磨外,还不得不面临移除手术,或寻求其他技术支持的困境。
国内也有发生,如何解题是关键
在国内同样有类似的案例,不少创业明星在初期雄心勃勃,此后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保证运营的正常进行——
于是,号称智能的硬件设备变成了板砖,号称无所不能的服务变成了一纸空谈,最后被行业的巨浪吞噬,成为行业路上的“孤冢”。
最典型的莫过于名噪一时的共享单车。今年2月,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有网友发现,ofo小黄车客户端已经无法接收到短信验证码,用户也无法登录。使用ofo小程序,则提示网络异常。
当然,小黄车更为知名的问题是押金不退,消费者明明花了钱付了费购买的出行服务,却因为运营商的倒闭而无法享受。而ofo客户端停止运营后,也意味着,想退押金是彻底没戏了。
除共享单车外,去年阿里智能云物联网平台关停也一度引来外界关注。
与平台配套的用户APP“阿里智能APP”同时下架,这是一款类似于“米家”的软件,可以连接用户的各类智能设备,并通过手机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且进行部分自动化的设置。后续该服务将仅针对存量用户提供服务。
尽管后来又有阿里内部人士补充说明,阿里智能APP服务已逐步由阿里云与天猫精灵的IoT新平台承接。但能看出,在软硬一体的物联网产品体系下, 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
倘若一家公司/一个项目关闭后,如何善后?
在一些案例中,可以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比如依靠同行“伸手救援”,除了前文提及的COWBOY“救助”VanMoof车主的例子外,Nuvectra倒闭时,使用该公司设备的用户也能够转向可以提供类似设备的更成熟的公司,继续进行慢性疼痛治疗。
当然,更换植入身体中的设备,需要再次对病人进行手术,并且需要数周的恢复时间。手术和更换设备的费用大概需要4万美元,如果保险公司可以承担最好,如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新的支出。
这是有公司愿意出手或有现成可替代产品时的情况,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如此理想——
比如前文同时提到治疗丛集性头痛的设备,事实上除了Autonomic Technologies之外,市场上并没有其他方案可替代。
另外不少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有网友提到:公司倒闭或放弃一个项目时,应该将其开源或解放专利。
当然,该思路在现实中也有被践行过。Beep Networks的CEO Daniel Conrad曾经在关闭其“Berg Little Printer”项目时,就将其开源给了社区,直到今天,这个项目在Github的支持下还在运行。
并且在当时项目寻求收购期间,该CEO还专门留下一名人员专门负责维护,为用户提供了缓冲期。
此外,在Conrad随后的“Beep Dial”项目关闭时,他又采用了项目托管的方式,通过将项目托管在合作伙伴Pandora和Spotify的平台上,也保证了依然为其3000名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但值得说明的是,托管方对其服务代码的修改,可能也会影响产品功能。而且,并非任何时候开源都能解决问题,毕竟合作伙伴不是在时刻准备着接受项目,同样对于大多数缺乏技术的人来说,门槛过高的开源代码启示也很难起到帮助作用。
在开头提及的播客中,主持人也提出了另一个方法:
建议企业做好提前应对——让每个设备制造商在构建其智能连接设备时就做好“死亡计划书”,虽然听起来很糟糕,但深入讨论这样一个最坏打算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比如设置安全更新的最后期限,建立托管基金等。
这些方案起码可以保障自己的服务到期或关闭后,用户不会措手不及。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的:“任何公司在设计互联设备时都要考虑失败”。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去年谷歌云宣布关闭IoT Core物联网核心服务时,提供给用户1年的时间进行缓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客户自己的设备进行数据迁移肯定没问题,但谷歌自己的设备可能就要另说了。
另外,亚马逊早在今年4月,也宣布将从今年7月31日起停止对其Halo品牌健康手环的支持,而他们的做法是支持过去12个月内下单的所有客户申请退款,这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减少用户损失的方法。
当然,这些仅是目前一些解决问题方法的探讨,实际中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某些创业企业在做智能硬件的时候,如果它对核心数据极其敏感,那自然也会进一步造成壁垒。
但无论怎样,不能让更多的人因为物联网创新公司和项目的失败而被牺牲,善后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难道不是吗?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2-03810-5/index.html
2.https://staceyoniot.com/podcast-how-to-make-iot-more-consumer-friendly/
3.https://libattery.ofweek.com/2023-07/ART-36008-8460-30603967.html
4.https://techcrunch.com/2023/07/13/cowboy-rides-to-the-rescue-of-vanmoof-owners-with-app-to-unlock-threatened-bikes/#
5.https://medium.com/@gigastacey/memo-to-nest-how-3-connected-hardware-companies-killed-their-devices-7f2368a5710b
6.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company-news/amazon-halo-discontinued
精选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