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算法工程师冲入罗永浩直播间
大模型狂飙半年后,AI人才市场却开始面临冰与火的夹攻。互联网大厂等科技公司不惜开出最高达320万的年薪争夺高端人才,却“一将难求”;另一方面,很多算法工程师在求职时已经卷出了天际,在罗永浩的直播间里,一个AI算法科学家的岗位,就吸引来上千份简历,其中不乏清北藤校的高材生。开源技术的发展、大模型的出现,也让很多人工智能工程师走下神坛,接受“流水线工人”的命运。
(封面图为AI绘画)
作者 | 杨 洁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
人工智能科学家,也有在直播间里“卖爆”的一天。
7月14日,罗永浩在交个朋友的直播间里,上架了一项极为特殊的商品——AI算法岗位。这一职位来自于罗永浩自己的创业公司“细红线”,坐标北京。
细红线布局的是AR(增强现实)赛道,这次是它首次在公开场合,面向社会招聘算法人才。而有兴趣的网友,则可以直接在线上传简历——一边卖货,一边招聘,这在直播行业也是破天荒了。据交个朋友直播间相关负责人透露,直播后,一夜不到的功夫里,公司收到了1000多份简历,“清北复交常青藤”学历都有。
这半年来,即使是普通人,也在一轮又一轮资本和创投的热浪冲击下,对大模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名词烂熟于心。人工智能领域的“抢人”大战,也愈演愈烈。
但半年过去,AI算法人才已经“富余”到充满了直播间了吗?
事实上,一方面,大厂们开出百万年薪争夺人才,另一方面,做算法的人们,已开始为就业发愁。
AI算法岗,卷成红海
罗永浩在直播间里招聘的职位,全称为AI算法科学家,岗位职责是:挖掘AI技术在场景中的运用,给出可落地产品方案,协同其他团队,推进产品的开发和实现。岗位要求有AI软件产品经验,有完整的产品落地经历,熟悉计算机视觉等。
在直播时,主播还专门强调,该岗位还需要有较高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统筹多部门做事。最后,还加了一句“有过和科技公司一号位合作经历者优先”。
直播间里当时有网友评论,老罗“是要让程序员说脱口秀吗?”但尽管对应聘者要求颇为苛刻,但细红线也收获颇丰,拿到了上千份简历。
AIGC和大模型的火爆,让人工智能领域经历了近乎“魔幻”的半年时间。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无论互联网大厂和中小科技公司,招聘势头也一片火热。
但“大厂10万月薪抢人”的神话在业内流传时,也有“求职难”的另一种声音传出。
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李妍感觉到,2022年开始,求职就变得有些艰难起来。猎头和企业内推时的要求越来越多,以前是硕士学历,一两年经验,现在提高到了要5年经验,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有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过的经验,她最终入职了一家软件企业,担任后端开发,月薪不到3万元。
另一位从业4年的算法工程师也在去年刚经历了上一家公司的创业失败。今年上半年,他才通过内推入职了一家AI创业公司,但公司目前也已经关闭了招聘通道。
“算法岗都快饱和了。”他表示,跨专业学习算法,早已是常见现象。除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之外,学金融的、学数学的、学电子的,都在涌入这个行业。
他还发现,“连学土木的都跨考来应聘了!”
搞算法的人多,既是因为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宣传过于“热”了,也是因为算法就业在很多人心目中,比起自己原来的专业更有吸引力。
作为一所国内双非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刘明就从控制工程专业跨到了算法。“我学的控制工程本来就是交叉学科,老师在做课题的时候就引导我们加入了神经网络学科内容,所以我最后投这算法的岗位也是自然而然的。”
刘明也尝试了向大厂投送简历,结果是“一轮游”。
在高校里,大家早已在向着人工智能方向开卷。刘明说,“不只是我,我们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电气专业的学姐,课题都在做神经网络。”
大多数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具体薪资,但前述算法工程师表示,在北京,应届硕士生算法岗基本起薪在1.5万元/月左右。
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上一轮AI浪潮起步时的2017年左右,即使是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在面试AI公司基础技术岗时,也敢提出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好一点的AI算法工程师,起步50万。”
但这种红日子并没持续多久,圈子里曾经传闻,两三年前,“AI四小龙”中的一家公司算法岗招聘时,简历投放和招聘人数比例就达到了100:1。
2021-2022年,算法岗位更是卷出天际,那时中小公司岗位不足,想要进大厂算法岗,更是难上加难。宋强说,“只要和算法沾边的岗位,至少也要985研究生起”,还要有项目经验和论文优先。
但在2022年底大模型的热潮起来之后,学算法的才算看到了一线希望。
经过了几番面试,宋强终于在北京一家企业里获得实习岗。公司原本没有AI相关职位,但现在,也启动了AIGC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北京,他的这份工作日薪200元,只有大厂的一半。
最高年薪320万?
一家不愿具名的人工智能公司透露说,目前其招聘的中签率也只有不到10%。
人工智能人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招聘平台上,水涨船高甚至越来越离谱的AI专家薪酬。
今年3月和4月,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通用大模型,包括王慧文、王小川、李开复等互联网和AI领域各路“大神”回归创业;当众多企业急于下场卡位时,寻找核心人才,也就成为了它们的当务之急。2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发布了一纸“求贤”宣言,正式打响了大模型“抢人”的第一枪:他创办的公司“光年之外”,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寻求顶级人才,打造“中国版OpenAI”。
随后,在招聘平台上,一批高薪AIGC相关岗位涌现,其中不乏给出“年薪百万”条件者。其中,智能化商业设计服务平台“稿定科技”招聘AIGC方向视觉算法专家,月薪达到10万-20万元,据此计算,其最高年薪甚至达到了320万元。
目前,该岗位仍然显示在招聘平台上。
一边是企业百万年薪求人而不得,另一边是“AI算法专家”们涌入直播间。其实,大厂和创业公司们瞄准并宁愿付出高薪的,只是AI领域的高端人才。
中国大模型,是摸着OpenAI的石头过河的。据媒体报道,有猎头曾称,大厂提出的招聘需求是,就要来自OpenAI的华人,“薪资不设限”。而在此之前,大语言模型主要作为学术产品或研发工具存在。对标ChatGPT产品的研发,无疑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但这批人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人工智能行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教育和研究门槛要求较高,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存量约为94.88万人,以本科学历为主,占比为68.2%,其次为大专学历,占比为22.4%,硕士学历占比9.3%,博士研究生则最为稀缺,仅为0.1%。
根据《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 AI 2000》的数据,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研究人才数量达232人,占全球总上榜人数的11.6%,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顶级研究人才聚集地,但顶级研究人才总量依然仅为美国的1/5左右。
这类人才的薪资,自然也就极高。即使没有来自OpenAI的华人,大厂们退而求其次,在招聘平台上以年薪过百万招聘的AIGC人才中,基本都要求有5-10年的工作经验,并大多要求有项目落地经验,或者论文等要求。即使其他科技公司,只要年薪达到百万元级别,基本也都是如此。例如在稿定科技发布的AIGC视觉算法专家岗位需求中,要求应聘者为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硕士,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视觉或机器学习算法基础,熟悉各类基础生成模型和跨模态模型,并要在知名国际会议发表过论文。
这也代表,目前在大厂的大模型招聘需求中,偏向的多是经验丰富、能够立刻投入到相关项目研究的高端人才。
但在2017年之前,国内一流高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不过二三十家,而且高校通常在研究生阶段才会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相关专业,一所学校每年的此类专业毕业生中,博士也就个位数,硕士20-30人。
直到今年,第一批人工智能本科生才走上工作岗位。但人工智能领域,培养一位硕士需要7年,读完博士就将近10年,即使这样,出来的还只是“半成品”,他们需要再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才能真正“可用”。
宋强等人工智能本科生,就成为其中最焦虑的存在。宋强也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弱,但是在只有四年短短的学习时间里,“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内容”。而与此同时,像刘明这样的硕士们,也冲入了算法赛道,和他们本科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
算法工程师们,其实已经逐渐走下神坛。
2016-2017年时,在AI的上一次浪潮中,算法还是人工智能所有想象的来源——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开启了全新的互动方式,搜索引擎算法提升了用户的内容体验。但当互联网的增长红利逐渐见顶,大量的算法项目进入瓶颈期,他们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与其说是算法岗的饱和,倒不如说是开源技术的发展,让算法的门槛降低了。”一位从业者说,“我们在业务上遇到的多数算法,也已经都被框架封装起来,应用非常方便。”
很多算法工程师的焦虑感也就更重了——很多人每天的工作都是清洗数据、写脚本,对数据、参数进行一些分析和处理,以致于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调侃的称号:“调参侠”。
这让他们的处境非常尴尬。一方面,大模型的热潮让很多科技公司都想搞一搞算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另一方面,大模型让算法这门此前看起来有点魔法的行业,变得稀松平常了。
“尤其是GPT-4出来以后,算法岗对于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门槛也大幅度降低了,以后的算法岗会重复Web开发岗的情况,35岁危机也成为常态。”在知乎上,一位用户写道。
动荡和变化仍在继续
人工智能的落地商业化已经推进了很多年。ChatGPT的爆火,让不少企业意识到了一点:AI生成内容,完全可以作用在自身业务上。而为了不在技术浪潮中落伍,第一件事,还是需要寻找相关的人才,并且探讨如何将大模型和自己的主营业务所结合。
AIGC岗位需求增长正在超过AI。猎聘方面向市界提供的《AIGC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2023》显示,近一年(2022年6月-2023年5月)内,AIGC的新发职位增长较为显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66%。此外,猎聘发布的“2023届新赛道新发应届生职位同比增长”数据中,2023年AI大模型职位同比增长达到172.53%,AIGC职位则增长了19.09%。
(图源/猎聘《AIGC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2023》)
近一年(2022年6月-2023年5月)内,AIGC新发职位招聘的平均年薪为40.12万元,比同期AI职位的招聘平均年薪32.03万元,高出了8.09万元。从近一年AIGC新发职位三级热招职能分布来看,位居前三的是算法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NLP)、产品经理。
在增长的AIGC职位中,科研技术/商务服务行业居首,同比增长率为211.86%。能源/化工/环保、IT/互联网/游戏行业AIGC职位的增长率位居第二、第三,为120.99%、61.88%。
(图源/猎聘《AIGC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2023》)
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黄钊,目前在运营AI产品经理社群“AI产品经理大本营”。据他观察,“在春节前后,我就知道不少AI公司在启动AIGC/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相关项目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相关公司、甚至很多传统公司中的人,都在关注LLM/AIGC相关机会,以及思考如何跟自己现有业务结合。”
不过,随着咨询“转型AI”或“求职内推”的PM(产品经理)数量增加,黄钊也发现,相关的AI产品经理岗位,获得面试机会的比例并不算高;有PM投了二三十家企业,才获得一两个面试机会。此外,有些招聘平台上公开的岗位,在该企业的内推系统里是无法搜索到的。“这要么是企业的财务压力较重,要么就是当前其实并没有该HC(预计招聘人数)的需求。”他说。
整个AIGC产业仍然还在起步的初期,企业们也在观察和思考,最终这是不是个真实的需求。
王成在一家医药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他所在的公司现在也在进行AIGC培训。但是他目前并没有启动人员的招聘,不愿过早投入太多成本。“ChatGPT和OpenAI自己都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出来。”他说,“我很难预测,它能不能为我们带来商业化的收益。”
更主要的是,王成发现,企业的负责人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老板会问我,该如何通过大模型提升公司业务,但他自己还无法提出具体的想法。”他根据业务线同事的需求,接入了其他软件提供商开发的数字人,“如果是我们自己招人做,公司就会觉得,成本还是高了。”
在企业这种心理状态下,很多AI岗位真正的薪酬水平也或许并未有公开的那么优厚。黄钊了解到的某AI岗位,公开提出的月薪为2万-4万元,但企业真正的预算大约只有2万-3万元。“大厂的薪酬还是会比新的AI 2.0公司们高一些。职位里也是中高级职位为主,初级岗位较少。不过据我观察,跳槽到这类公司,薪酬能够和原来持平,已经是很不错了,特别是高P人才,甚至还会稍降一些。”但例外也还是有的,“出人意料,有的PM去了垂直领域头部公司做LLM落地,薪酬还涨了一些——这种公司虽然在圈外不出名,但有know-how、有用户和数据,落地机会可能更好。”
ChatGPT和大模型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并给行业内带来多大的变化,也仍然还有待观察。随着ChatGPT的访问量逐渐下降,关于大模型是否存在泡沫的疑问和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黄钊表示,据其了解,已有明星创业公司关闭了HC、开启裁员,“尽管近期还能看到它的PR宣传”。在业内,也有消息传出,有大厂已裁撤了子部门的算法团队。
“大模型有多少泡沫,还是要取决于它的落地进程。没有落地,它就是泡沫;而如果能够落地并带来持续的效应,产生价值,那就没有问题。”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说,“但我个人认为,大模型和AIGC的生态,完全不会低于移动互联网甚至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但这是个长期的赛道,需要时间去验证。”
“百模大战”持续了200多天后,大模型迎来产业拐点。大厂和科技创业公司们的竞争焦点,已经开始逐渐向着垂直大模型转移,开始重视技术在产业场景中的应用。
“到产业中去”,成为AI牌桌上的决胜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上升。猎聘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2022年机械制造行业人才紧缺指数中排名第二,硬件排名第一。这表明,这些行业也越来越需要高科技属性和互联网属性的人才来加快自己的智能化进程。
“目前来看,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能独当一面,能拼能打;同时从业务角度来说,不仅懂AI,行业‘know-how’也非常重要,否则几乎一定会‘拿着锤子找钉子’、走一些弯路的。”黄钊总结。
热浪之下,变化还在继续。在人工智能这个新兴行业,也受到了AI技术发展的影响,AI人才市场也出现了分化——顶级人才的缺口和高薪护城河还将存在,普通的AI工程师们却难逃焦虑。
(董温淑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宋强、王成、李妍和刘明均为化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