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下这么大雨,人们怎么办?
古人是如何避雨的?
又是如何防洪呢?
有哪些诗句记录了古时候的狂风暴雨呢?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
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
贵族男女的雨衣,就是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
《红楼梦》第45回:
“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而伞,则是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
“伞”,亦作“躇”,《正字通》说:“伞,御雨蔽日,可以卷舒者。”
先秦时,伞又称为“簦”。我国远在夏、商、周三代已发明了雨伞。
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元魏之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油纸伞在这一时期的出现,是由于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
到了宋代,油纸伞在民间普及。因此在名画《清明上河图》里,据统计共有42把伞,可见当时伞的普及和流行。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而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
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底层上腊。当时建筑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侵下,“故复其下使干腊也”。可以推想,下雨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雨鞋。
还有一种古时候的雨鞋,那就是木屐,防硌、防扎、不怕雨。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是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苏东坡先生可是木屐的忠实粉丝呢。
脚穿谢公屐的《东坡先生笠屐图》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近日,北京故宫再现“九龙吐水”奇观。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仍安然无恙。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设计者专门设有排放雨水的孔洞,孔洞连接着雕琢精美的石龙头。
屋顶上,凸起的筒瓦与凹陷的板瓦组成“排水通道”——瓦垄。从天而降的雨水,沿着一道道瓦垄有序流下,在屋檐的滴水处汇集,流至地面。宫墙内侧的殿檐积水,则顺着排水口排出墙外。大殿台基的上千个螭首,也尽责地将积水“吐”至地面。无数条水流沿着地面的钱眼、沟槽漏入下水沟道,最终全部排入内金水河,完成又一次流动的循环。沐浴千百年风雨,先人们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营造智慧。
每逢大到暴雨,雨水逐层下落,1142个龙头排水孔可以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
我国古代各朝制订过许多防洪法规,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金朝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
《河防令》的颁行,不但对当时金国占领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规,多由《河防令》引申而来。
在古代,黄河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在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
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
元代时,朝廷还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警驿站。东北地区由于路况差,故设有狗站,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生性旷达,黄州之贬后,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东坡淡定豪放,不觉狼狈,甚至表现出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而遇到酷暑的闪电雷鸣、狂风暴雨,爽朗的东坡却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他对暴雨非常欣赏,写了多首诗进行描摹赞叹。尤其是写在吴山顶上的有美堂中的《有美堂暴雨》,气势更为雄伟壮大: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古代的文青们雨天也写写画画,甚至雨中论道:
当然,还是诗歌最能抒发胸臆: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黑云塞空万马屯,转盼白雨如倾盆。狂风疾雷撼乾坤。壮哉涧壑相吐吞。
——陆游《五月十四日夜梦一僧持诗编过予有暴雨诗,语颇壮予欣然和之,聮巨轴欲书,未落笔而觉,追作此篇》
4.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王驾《雨晴》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6.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甲寅八月二十三日夜》
9. 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宋·梅尧臣《惜春》
10.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宿灵岩寺》
11.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何逊《相送》
1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13.雨狂风转急,揉损好花枝。
——石孝友·《临江仙》
14.狂风忽送蛟龙雨,翻动一天星斗光。
——宋·郑獬·《水浅舟滞解闷十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