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芯片猝死后,OPPO又出大事了!

芯片猝死后,OPPO又出大事了!

财经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塞尔达
最近微信改版,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
大家记得把金角财经设为星标
不错过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OPPO又要断臂求生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OPPO集团助理副总裁、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事业群负责人李开新已离职。随后,OPPO向该媒体表示:“李开新因个人原因已离职,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然而,李开新这次离职可能并没有OPPO说得那样轻描淡写,市场分析认为,背后或许与OPPO物联网业务进展不佳有关。

自2018年前后发力物联网后,OPPO在该领域的发展并不理想,不仅晚于同行入局,且战略思路相对“佛系”,并未针对“后来者”的定位制定“弯道超车”的规划。

到了今年初,更有媒体曝出,OPPO近期对IoT事业群再度进行人员优化调整、年终奖打3折,电视业务线将裁撤。

尽管OPPO方面做出“业务正常运行,相关传言不实”的回应,但参考5月份时其“四年时间、3000多人、百亿投资”的造芯猝死可以预料,在手机寒冬下,需要精打细算度日的OPPO留给物联网板块的时间也许不多了。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物联网”的后来者

对比华为、小米等同行,OPPO在物联网生态方面不仅起步偏晚,且战略思路模糊。

头豹研究院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7510.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2%;报告认为,受益于物联网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升高,其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华为与小米均在2013年前后切入该领域,也就是即将迎来高速增长的前夕就完成了基础布局,只待位于风口之上快速起飞。

相比之下,OPPO的反应便有些“后知后觉”,在2018年前后才着手发力物联网业务,也就是物联网生态有了雏形之后才进行业务布局。

手机是行业公认的物联网生态的“神经中枢”,OPPO的手机业务直到2017年前后才稳固住第一梯队的位置,具备了与华为、小米一掰手腕的实力。根据IDC公布的2017年全球手机市场调研数据显示,OPPO在当年以7.6%的市场份额巩固了全球第四的位置;同时OPPO在2017全年的全球出货量达到1.118亿部,相比去年提升了12%。

倘若OPPO在手机业务尚未成熟的阶段来布局物联网,恐怕会消耗更大的资源,从而间接拖垮正在成长的手机业务。

虽然入局晚,但好在行业仍有增长空间,据IoT AnaIytics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达113亿,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设备连接数;2021年,物联网连接数进一步提高至122亿,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为270亿;MTA更预测,2030年,人均将拥有15台IoT设备,物联网连接数将增加至1250亿。

图源:国金证券研报


但OPPO在后续物联网的战略思路上,并未针对自身“后来者”的身份,制定“弯道超车”的规划,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硬件产品的开发。

相比之下,华为与小米已经找到了各自的切入点。华为选择从鸿蒙系统这一路径切入,抓住路由器和手表等关键入口,同时在其他品类上选择接入合作伙伴;而小米在物联网方面更像是做硬件生意,“投行化”布局生态链,或者直接亲自下场。

起步晚加上缺针对性的战略布局,预示着OPPO在物联网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据36氪在2021年报道,OPPO的物联网业务板块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金额高达数亿元。

2021年上半年,OPPO作出大变动,将物联网业务独立为事业群,并将组织架构分为做手表和手环的“穿戴事业部”、做电视的“智能显示事业部”,以及做耳机的“音频事业部”,目的是自负盈亏。

同年7月,多家媒体就报道称OPPO开始裁员,平均裁员比例达20%,物联网业务也涉及在内。OPPO当时否认裁员,仅称精简人员是调整过去一年的团队扩张。

战战兢兢发展了几年后,目前OPPO较稳定的物联网业务还是停留在耳机和可穿戴设备。据Canalys此前数据,OPPO的TWS耳机已经进入中国区前五。

不过,要做大物联网业务,显然不能只靠TWS耳机。手机品牌的TWS一般和手机硬件互相拉动,手机品牌即便在过去有庞大的用户保有量,随着手机行业低迷、出货量收缩,TWS市场的成长性会面临明显的瓶颈。

李开新自然明白个中道理,在他任上,OPPO也尝试过其他小品类。

比如,2022年8月,OPPO推出过一款和优必选旗下品牌AIRROBO空气萝卜联名的智能猫砂盆;又在2023年的MWC推出新款Wifi-6路由器,希望后者能成为家庭场景中的关键入口。

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都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爆款。

至于被OPPO寄予厚望的智能电视业务,出来的结果则更让人失望。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2年,OPPO电视在全年市占率不到0.3%

有经销商回忆称,OPPO首推电视产品时,他曾提过差不多十台产品,但仅卖出两三台,“剩下的后来做运营商业务,就基本当套餐礼品送出去了”

2023年初,市场再次传出OPPO调整物联网事业群,智能显示事业部中的电视业务线被裁撤。投资大佬段永平更公开提到,OPPO彩电业务已关停两次。

一路发展不顺之下,OPPO留给物联网板块的时间,看来已经不多了。


芯片猝死
 
除了物联网,OPPO近期对其他业务板块也不断作出重大战略调整。

2023年5月12日,OPPO决定终止自研芯片的消息迅速传出,震惊市场。四年时间、3000多人、百亿投资,突然间都化为泡影。

4月26日,猝死前半个月,哲库还发出新一轮招聘信息,涵盖系统架构、数字设计、模拟射频、软件算法等多个岗位;而一周前的5月6日,哲库还在为举办一场线上校招技术分享会预热;甚至,哲库基带芯片团队的一款测试芯片在5月上旬刚刚送出去流片(试生产)。

图源:东方证券研报


过去,OPPO一直是手机厂商中的造芯代表之一,其自研芯片以“马里亚纳”命名,该名字源于太平洋中世界最深海沟,OPPO以此表达要探索最深硬件科技的决心。

有熟悉OPPO造芯人士认为,OPPO造芯更多是从商业角度考虑,而非基于对美国制裁下无芯可用的担忧;近年来,手机越来越同质化,整体市场规模持续萎缩,OPPO希望借自研芯片增强差异化竞争力,以技术形象进入高端市场。

2019年8月,OPPO成立全资子公司哲库。当年12月,一向低调的OPPO创始人陈明永高调宣布,未来三年投入500亿元研发预算。

此外,四年来,OPPO芯片团队也从数人扩展到3000人。一名持续关注哲库的芯片猎头称,哲库具备一定研发经验的工程师有将近2000人。其中,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占比约四成。

行业分析机构芯谋研究称,以人数规模计,解散之前,哲库已是中国第五大芯片设计公司

2021年12月14日,OPPO发布首款自研芯片马里亚纳X。这款被业内评价“可圈可点”的影像专用芯片,此后被大量应用于OPPO自家高端手机产品。

在当日发布会上,陈明永表示,自研芯片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OPPO不会止步,会持续投入资源。

2022年12月,OPPO又发布了第二颗自研芯片,即采用台积电6纳米射频工艺的蓝牙音频SoC马里亚纳Y。

不过,OPPO芯片产品高级总监姜波当时称,从成本、投资回报等商业角度看,马里亚纳Y都“非常不划算”,流片成本非常昂贵。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研发经验不够成熟的情况下,OPPO应该是计划先以难度相对较低的芯片“练手”,最终目标是自研手机SoC。

也有多名哲库员工对媒体称,“大芯片”(采用4纳米工艺的手机处理器)已于3月流片,按计划在6月底回片,定位是中高端芯片。

不过,上述流片节点已两次延期,由项目规划之初的2022年9月先是延后至当年12月,后又推迟至今年3月。这颗尚未回片的手机处理器,与高通、联发科等公司的产品相比也并无太大竞争力。

“尽管规划上是按照完整产品目标做的,但大家心里都有数,不过是能用。”一名哲库员工对媒体表示,“即使回片之后可以‘点亮’(指电流顺利通过芯片,意味着芯片可用、可量产),可能也不会大规模量产,而是小规模地应用在一些产品上。”

如今看来,这些阻滞似乎都为后面哲库的关停埋下伏笔。

关停哲库的当天,段永平在社交媒体评论此事称:“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几天后,他又发声称,多年来“步步高系”(即OPPO、vivo、小天才等由步步高拆分出来的公司)用类似的办法关停过许多业务,比如电子宠物、家庭音响、彩电等,“这不是我们关掉的第一个业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主业面临重压

无论是物联网业务的岌岌可危,还是芯片业务的突然关停,背后核心原因都是OPPO主业手机面临重压,需要开源节流应对“全行业的冬天”,从而减少对其他业务资源投入。

市场普遍认为,国内手机换机周期已达三年或更长,具备存量市场的特征。

然而,受疫情扰动下,供应链缺芯以及对疫后反弹乐观预期等因素影响,国内手机厂的库存在2022年初普遍处于高位,需求反弹却未如期而至,手机行业关键词很快从“缺芯”变为“去库存”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18%至7560万台,却已是全年高点;二季度疫情反弹、防控严格,单季出货量跌至6740万台;尽管三季度环比开始有所好转,但消费者信心不足、厂商运营保守,旺季销量并无大幅提振;四季度疫情反复,手机市场进一步趋冷。

来到2023年,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7月27日,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称,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创下2014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之前大家都没想到,二季度还会同比下降。毕竟因为疫情,去年二季度情况已经很差了。”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7月28日称,消费者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心理已经改变,手机的硬件技术亦进入瓶颈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下降。

据IDC数据,OPPO二季度市场份额为17.7%,维持“一哥”位置;vivo、荣耀和苹果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17.2%、16.4%和15.3%;小米、华为并列第五,市场份额约13%左右。

不过,尽管还是市场份额的“一哥”,但在行业低迷大环境下,OPPO还是免不了与市场一道沉浮,出货量同比继续下跌。

此前,据另一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OPPO出货量为约2400万部,同比下跌22.33%;相比2021年一季度的3800万部,下跌了36.84%


一名在北京从业数十年的手机经销商对媒体称,2017年行业高点时,其单一门店OPPO手机月销量可达200-300部;而疫情以来,线下单店OPPO月销量仅为20-30部,加上线上渠道总共也不足100部。

另有河北地级市经销商表达类似观点,他表示,疫情前OPPO在该市每月能卖2万多部,而现在只有1万部左右。

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千元价位段,OPPO独立运营的子品牌realme、vivo旗下的iQOO均对OPPO冲击厉害。“OPPO在1500-1900元价位段上产品定位不清晰,要比其他品牌配置相同的手机贵500元左右。”

同时,在高端市场,OPPO虽有发新品,但出货量并没有突破,华为空出的市场更多被苹果拿下。据Counterpoint统计,2022年,全球600美元以上的手机市场,苹果份额高达75%,OPPO份额仅约1%。

主营业务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控本成为OPPO最核心的战略。

多名经销商人士称,2017年是OPPO在线下门店投入的高峰,此后市场投入逐渐减少。

一名从业十多年的湖南手机渠道商称,他在今年明显感觉到OPPO直接投入的店内活动、礼品减少;2021年以来,OPPO渠道改革,省级代理全面统管财务核算、货源等,地市级只保留基础的业务团队。

“疫情前‘终端为王’的局面变了,现在很多经销商已经转型做运营商业务,70%的利润来自电信运营商。”该手机渠道商称。

从目前情况看,OPPO的控本大刀,似乎也从手机板块砍向了一系列新业务,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物联网业务如此风雨飘摇,以及投入巨大的芯片业务猝死。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在困难时期精打细算度日是合理的战略考虑,现阶段也很难评价OPPO的“苟”最终成效如何。

但从手机行业的横向对比看,相对于小米和华为,OPPO在未来的竞争中恐怕优势并不明显。

参考资料:
36氪《OPPO IoT事业群负责人李开新离职,电视业务几近裁撤》
财新《OPPO芯猝死》
财新《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持续低迷 华为出货量重回前列》
连线Insight《IoT的故事,OPPO没讲好》


出品人:卢桦
主编:姜中介   责编:‍‍柯基的基
版式:伊妍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好看你就点一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注意|北美拼多多TEMU在加拿大出大事了......出大事了!瓦格纳要清君侧,国防部要平叛,莫斯科进入军管,俄罗斯突然陷入内讧715万的牛郎织女,出大事了!出大事了!瓦格纳要清君侧,国防部要平叛,俄罗斯突然陷入内讧刚刚,俄罗斯出大事了!法拉盛长租公寓爆雷,华人抗议维权!房东非法涨租出大事了!曝澳知名开发商破产,老板跑路!悉尼公寓恐倒塌,数百业主叫苦不迭!新建“豪华公寓”也出大事了...东京地震了四十七 大炼钢铁刚刚,俄罗斯出大事了刚刚,普京出大事了!!!官宣8月29日!OPPO Find N3 Flip和OPPO Watch 4 Pro同台发布法拉盛出大事了!真是大水淹了龙王庙...1死19伤!美国又出大事!突发!印度突然“ 发动袭击 ”!小米,vivo,oppo挺住。。。6.18父亲节出大事了,国风竹筒奶茶突袭纽约。出大事了!俄国的安禄山要反了美国又出大事了!万达集团,出大事了!知名演员张国立,出大事了 !突发!北美华人每家一个的Instant Pot出大事了!曾经的亚马逊销售冠军,现竟要停产?!法拉盛出大事了!抢破头...贪便宜没有好下场!华女用Cricket电话卡 结果出大事了这个国家,出大事了!音频曝光!维州第一私校竟曝出这种事!MLC、MGG也都出大事了直播出大事了恒大,又出大事了白卡出大事了!近400万人失去白卡!华人小心巨额账单!晨游穿上旗袍大开叉,不是清华就是北大.预感,要出大事了!四十八 言志王健林,出大事了出大事了!普京下手太狠,俄罗斯阳谋得逞,美国一反常态,拜登毫无招架之力...李白发现了一个秘密,但他没有说,结果出大事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