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舞依依
近来趁着英国鞋履品牌Dr.Martens大范围清仓和撤店,瞄准目标趁机“扫货”的人不在少数。尽管大家纷纷吐槽Dr.Martens的马丁靴又重又硬,有时甚至卡的后脚跟生疼,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风格单品,对折的价格诱惑仍然不容小觑。如今,当我们挑出一双鞋来穿时,总会不自觉地在时尚精英已经提供好的选择和我们对自己的风格表达之间做出决断。鞋子是选样式还是选舒适,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图|视觉中国
如果你也曾陷入这种纠结,那么我们都基于一个共识:鞋子可以承载独特的个性,并以非语言的方式与外界交流。从20世纪开始,曾经在时尚体系中只占二线地位的鞋靴,日渐成为现代品牌的盈利大户。它的力量贯穿于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并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流行文化把凯莉·布拉德肖推到我们面前:这位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拒绝与Mr. wrong凑合,理直气壮地用昂贵的鞋子犒劳自己。“站在高跟鞋上,我才能看见真正的世界”,后面那句颇具哲思,“使脚不舒服的不是鞋子的高度,而是欲望。”
很明显,鞋子的功能相当简单,为行进中的双脚提供保护,与此同时,它又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志向,以及希望展现给别人的自我角色。还在热映的电影《芭比》中,有了死亡意识的芭比变成了扁平足,身上出现橘皮,在那个塑料感浓重的世界里,她变得不完美了。为了寻求解决方案,她找到怪人芭比,后者一手拖着一只鞋给了她两个选择:“高跟鞋”还是“勃肯鞋”?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了《黑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两个选择分别对应两种世界,高跟鞋代表了芭比乐园,光鲜亮丽却不切实际,勃肯鞋则影射了现实生活,不完美但真实。《芭比》剧照
“对照组”勃肯鞋被赋予过很多刻板印象。最开始嬉皮士文化将其营造成“格兰诺拉”美学的一部分,强调的是注重环保而非时尚前沿。之后它又在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中,被一批性别分离主义者选中了,作为生活中不时髦、不性感的着装的一部分,反抗男性凝视。1976年,类似用鞋子的象征意象划分阵营的选择题,出现在了由两位性别分离主义者创立的杂志订阅广告中。不过,那时候的选项一双是坡跟凉鞋,另一双则是工装靴。可见在叛逆的方向,工装靴比勃肯鞋更多了一分极致的态度。而在电影中,怪人芭比刚好就穿了一双工装靴。
就在英国向国际时尚业输出了披头士乐队、时装设计师玛丽·昆特之际,耐穿的马丁靴不事张扬地在英国功能鞋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因为价格便宜,它的主要客群是蓝领工人、警察和邮差。1959年,Dr. Martens调整了鞋跟的设计,引入醒目的黄色缝线,并将鞋底注册为AirWair商标。赫赫有名的八孔1460型鞋款,以其在英国发布的日期1960年4月1日命名。最初的黑色皮面本应是油性的,方便穿者在东伦敦的鱼市场里穿梭,但有一批未经处理的皮料因哑光黑色的粗糙感而获得意外认可。《这个杀手不太冷》剧照
就在工人阶级的亚文化群体光头党们,想方设法让自己与金融精英和浮华的摩斯族区分开来时,看中了马丁靴的可靠性。他们把李维斯牛仔裤的裤脚精心向上卷到裤长的3/4处,以便亮出这一标志性的靴子。60年代末,摇滚乐手的垂青让Dr. Martens进一步成了社会变革背景下反叛文化的象征。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乐手之一、谁人乐队主唱Pete Townshend,呈现着近乎癫狂的表演,在台上被砸碎的吉他与他脚上的1460马丁靴,一道构成了20世纪摇滚乐历史中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从伦敦皇家音乐剧场到纽约大都会音乐剧场,谁人乐队所到之处,必有Dr. Martens。20世纪70年代,马丁靴正式成为朋克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性手枪和碰撞乐队都无一例外地穿上纤细长裤、机车夹克,再配上一款高帮马丁靴,才算完成一整套装扮。乐队对Dr. Martens的忠爱纷纷引发乐迷的效仿,致使这双曾为矿工、军人和体力劳动者设计的靴子,有了跨越阶级的基础。《这个杀手不太冷》剧照可以说在在海外,Dr.Martens和青年文化共同成长,所以他们更愿意为情怀买单。Dr.Martens2023财年业绩报告显示,销售额同比大涨10%至10亿英镑,毛利率为61.8%。按地域表现来看,美国是品牌最大的市场,收入占比为43%,略微低于英国(占比的17%)加上欧洲其它地区(占比为27%)销售的总额。《夏夜知君暖》剧照事实上,发端于英国的Dr.Martens在美国完成了马丁靴的流行风格化。这也多亏了曾经昙花一现的音乐(也是时尚)风格——垃圾摇滚。《足下风光》一书的作者评论道:20世纪80年代就像一场狂欢,犹如受邀赴宴的客人点了香槟和鱼子酱,没有付账就扬长而去。对美国人来说,90年代他们则开始以失业和战争的形式“还账”。垃圾摇滚歌手以用力捶击吉他琴弦的演奏、混响的贝司和牢骚颓废的唱腔,道出了社会情绪,成为短暂却极富权威的时尚热潮。从音乐上来讲,垃圾摇滚混合沉重的重金属音乐和反叛的朋克摇滚,有人说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趣味是西雅图地区典型的风格。最初,垃圾摇滚乐的力量来源于它所包含的渴望、失望、憎恶等直白的情感。后来,它成了时尚行业的专用语,全美国的都市青少年都在效仿乐手们脏兮兮的法兰绒衬衣。有两双鞋几乎是垃圾摇滚歌星“人脚一双”的——匡威Chuck Taylor All Star和马丁靴1460。在美国先前兴起的另类文化风潮中,前者已经成为重要配饰,而马丁靴的背后是地下文化纷乱又多彩的历史。那些传奇故事对于渴望定义自我的年轻人来说力量非凡。就在垃圾摇滚声名鹊起的那几年,中上阶层的都市少年人人脚踩马丁靴。年轻人吸收垃圾摇滚的风格让自己显得特立独行,设计师也借用了这一路数。1992年,设计师马可·雅各布(Marc Jacobs)首次发布了个人T台系列,那场秀令人印象深刻,看似来自二手服装店的衣服(垃圾摇滚灵感)被标出了高级时装的价格。有评论人回忆说,它既强调了时尚惊人的文化洞察力,又凸显出时尚对普通人声音的置若罔闻。
和朋克类似,垃圾摇滚毫不意外地被其发起者们最初所嘲讽的商业模式所终结,它的没落让马丁靴的名气一度大衰。但“反叛”让Dr.Martens在之后的数十年的时尚周期中循环往复,依然保持着富有弹性的生命力。如今,马丁靴早已走进世界各地的鞋柜,可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大部分人看中的是经过时尚转化之后的风格符号。不少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比如阿瑟丁·阿莱亚在八九十年代发起的紧身衣、黑色平纹针织迷你裙及短款外套,曾被黑珍珠娜奥米·坎贝尔等超级名模打造出极具魅力的形象。当性感浓度极高的形象与高街时尚碰撞后,戏剧性地发生了改变,人们玩笑似地拋弃了“美女必纤足”的观念。女孩们边穿着紧身裙,边在脚上套一双大得不得了的靴子。难怪,如今衍生出同样具有反差萌的“甜酷”风格。在山本耀司2007年秋冬季秀场上,那些拒绝合身、非对称的设计,需要有分量的靴子压住阵脚。于是他在经典的鞋底、黄色线缝和鞋跟提环基础上加装了内藏式拉链和扣带。如这般联名“改造”马丁靴的设计师名单里还有拉夫 ·西蒙斯。《不可思议的爱情》剧照既然很难对马丁靴被给予的精神内核产生共鸣,自然也不会对Dr.Martens谈什么忠诚度,更何况还有大把“性价比”高的替代品可选。据2023年上半财年的业绩报告,Dr.Martens来自中国的收入在全球市场中仅占1%,日本才是亚太市场中贡献收入占比最大的国家。此次Dr.Martens的清仓多为代理门店。如果品牌想要以直营模式重新整合市场,那可能需要一个更有现代性和本土化的故事。毕竟,年轻人对自我表达的需求依然旺盛。鞋子风格的演进为社会变化提供了写照,当奥黛丽·赫本在1960年代穿上芭蕾舞平底鞋时,似乎预示着玛丽莲·梦露的毛拖高跟鞋和索菲娅·罗兰的匕首跟鞋已经粗俗老气。查尔斯王子同戴安娜王妃拍订婚照时,尽管他们身高相近,他也要比未婚妻站高一个台阶,以此维护男性高大、深沉且主导的形象。而在婚姻破裂后,穿着Jimmy Choo细高跟的戴安娜显得叛逆而不再谦恭,成就了另一番引人瞩目又新潮的形象。马丁靴的反叛和酷,永远不会过时,但在新的时代语境,需要新的表达方式。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