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都有4样东西,与钱无关
从被邻居误认为不会说话的小姑娘,
到为“哆啦A梦”配音三十年的配音演员陈美贞,
一路走来,她说她不是在坚持,而是热爱。
“翻阅思明·2023全民阅读季”第一期
十点读书铭泉专访陈美贞,欢迎点击收看
“打开书本,去向往的地方”翻阅思明·2023全民阅读季活动正在进行中,接下来在厦门(思明)、在十点书店(万象城店),我们将会陆续邀请叶露盈、梁永安、馒头大师等名家作者,一起翻阅思明,打开阅读的不同面。
一个人幸福与否,是命中注定,还是由努力决定的?
《道德箴言录》中说,“幸福者的特质幸福和痛苦既取决于命运,也决定于性格。”
有的人遭遇了不幸的经历,贫穷、病痛、失业或者离婚,依然能重拾幸福;有的人拥有别人羡慕的一切,还是觉得迷茫、痛苦,就像俗语中说的,躺在蜜罐里诉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团队研究了一组男性青少年,追踪他们的人生超过半个世纪。
整体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快乐的青少年变成了快乐的成年人,对于拥有幸福性格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能阻碍未来的幸福。
什么造就了幸福的性格?哪些人能在人生低谷中保持积极向上?为什么大家都有对立情绪的平衡点,但这些人的平衡点却比别人更积极一些?
《幸福要练习》收集了全世界数千项以幸福为主题的科学研究,发现幸福程度高的人都有四个特质。
戴维·迈尔斯|台海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领域研究得最多的主题就是自我。
很多研究发现,高自尊水平的人更倾向于认同“我是个很有趣的人”“我有很多好的想法”等正向的叙述。
认同正向叙述的人,更不容易患上溃疡、失眠,也更不容易滥用药物,在从众压力中更能保持独立,也更擅长完成困难的任务。
尤其是外在环境变得艰难时,具有强烈自我价值感的人更能够坚持下去。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生活整体满意度的最佳预测因素不是对家庭、友谊或收入的满意度,而是对自我的满意度。
喜欢并接纳自己的人,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那些幸福度高的人会说:“我完全不想变成别人。我当然不完美,但这并不影响我做自己。”
然而每个人都会时而感到自卑,有些人甚至经常感到自卑——特别是在与那些在地位、等级、外貌、收入比自己高一两个档次的人比较时。
对大多数人而言,“积极的幻觉”可以防止焦虑和抑郁,保持身心健康,适度的自我增强型幻觉对人们最有效。
健康的自尊是积极而真实的,它基于现实理想的真正实现,以及一种接纳自我的感觉。
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说,“我们就像磁悬浮列车,刚刚好飘起来那么一点的时候功能最佳,不要太高——那会翻车、碰撞,也不要太低——摩擦过强会导致列车停止。”
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控制感,比任何客观生活条件都更能决定幸福感。
密歇根大学做过一次全国性调查,15%的人认为能够掌控生活,同时对自己感到满意,有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比起“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没有足够的控制权”,他们更认同“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倾向于“内控”的人,通常学习成绩更好,压力应对能力更强,生活得也会更幸福。
87岁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凯有一次摔伤了腿,被送到疗养院,他非常抑郁:“在这里,医生和护士长决定一切,我只是活着的物件。”
类似的失控会加剧内心的压力,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时间、金钱等所有资源的控制。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一位南非的牧师在贫困中长大,他原本相信钱能买到幸福。但是到美国后遇到很多富人,他们拥有能用钱买到的一切,但他们很烦恼,因为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很多时候也掌控不了做什么业务。
作家萧伯纳说:“随波逐流就是身处地狱,自己掌舵则是身置天堂。”
对于幸福的人来说,时间“会被安排、计划得很好。他们很守时,很有效率”。而在不幸福的人身上,时间往往没有安排、很开放随意,他们经常拖延,缺乏效率。
1946年,人们对一批哈佛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其中最悲观的人,在1980年的随访中最不健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中,对不良事件反应悲观的人,在后续的一年中更容易患感冒、喉咙痛和流感。
总的来说,乐观的人较少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从心脏搭桥手术和癌症中恢复得更好,血液检测发现,乐观与更强的免疫防御能力正相关。
乐观主义者不认为挫折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把挫折看作意外或换条路的指引。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在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新业务员中,采用乐观陈述来应对糟糕事件的人卖出去的产品更多,在第一年就离职的可能性则是其他人的一半。
当然,不切实际的乐观也存在危险,一个天真地认为自己不会出车祸、离婚、患病的人,就不那么重视保护自己、维护关系,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无限的乐观会滋生出无限的挫折,梦想破灭时,最大的梦想家往往摔得最重。
所以,幸福的人不是只抱着积极思维,也不是只抱着消极思维,而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他们用充分的乐观主义来提供希望,用少许的悲观主义来防止自满,同时用足够的现实主义来区分我们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
走进一间满是陌生人的房间,如果我们能向大家热情地自我介绍,就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自信的人会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会像自己一样喜欢自己。
伊利诺伊大学追踪了一些毕业四年的学生,发现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结婚、找到好工作、找到新的好朋友等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更常与人交往,朋友圈的人数更多,更常参与社会活动,体验了更多情感,也具备更多社会支持。
外向性并非特指性格开朗、善于社交,还是一种对新鲜的人事物保持好奇、接纳的状态。
他们不会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固步自封,而是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广阔性,一步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
也许一个人不善言辞,不喜社交,但他喜欢探索,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几个默契的知己,同样幸福。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为此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无论你追求的是财富自由、朋友遍天下,还是小富即安,能否获得幸福感,都取决于你是否喜欢自己、拥有控制自我的自由,能否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到平衡,保持对新鲜世界的开放性。
幸福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点个【在看】,在平凡的生活里练习幸福。
图片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