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之旅:大卫·霍克尼最喜欢的中国都会是?
#Masters and Masterpieces大师与杰作
在20世纪80年代,众多西方的艺术家、设计师到访中国,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为东方美学的全球传播作出了贡献。
在上一期#Masters and Masterpieces 大师与杰作 中,我们介绍了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东方美学系列:伊夫·圣罗兰迷恋东方的什么?,今天,我们将带你重温20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为期3周的中国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他不仅留下了大量描绘中国的绘画作品,也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获得了灵感,推动了霍克尼20世纪80年代西方风景绘画的风格转型。
大卫·霍克尼在东方美学中发现了什么呢?
A档案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对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运动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也刷新了在世画家作品最高拍卖纪录。
霍克尼的创作横跨多个领域,从绘画、录像装置、拼贴摄影、舞台设计,甚至到73岁开始实践ipad绘画。现在年近90岁的霍克尼一直在突破自身边界,持续探索着艺术表达的形式。霍克尼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超过400场个人展览,影响着当今世界的艺术、文化与审美。
1
东方,一场意外的发现之旅
“这个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国度突然出现在面前。我现在要做的,是静静地坐下来,好好思考那时的人和事。”
——大卫·霍克尼
《中国日记》初版图书©️David Hockney Foundation
1981年5月20日至6月11日,因《中国日记》(China Dairy)一书的创作委托,44岁的大卫·霍克尼与英国现代派诗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ehn Spender)踏上了为期三周的中国旅行。
他们从北到南,游历了中国北京、西安、桂林、广州、香港等近10个城市,也让大卫·霍克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到访中国大陆的西方艺术家之一(安迪·沃霍尔1982年到访中国,伊夫·圣罗兰则是1985年)。
霍克尼笔下的桂林山水,水彩的材料呈现流动、透明的质感,显示出霍克尼对中国画技法的吸纳 ©️David Hockney Foundation
在此次旅行中,大卫·霍克尼留下了158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包括素描、水彩、摄影等,为当时的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记录。
他也专程到访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观摩中国古典艺术,并对卷轴形式的山水画和郎世宁中西结合的贴落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在此次中国之旅后,霍克尼也开始使用毛笔和墨进行创作,并在他的水彩速写中融入了中国水墨画中独特的写意韵味、笔触的流动感和丰富的色彩变化。
2016年,霍克尼用ipad创作的他在洛杉矶度假别墅的风景画©️David Hockney
正如霍克尼所说:“我用水彩是因为我希望通过我的手带出一种流动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式作画态度的影响。”
2
一生中最兴奋的一天
“文人画里有一座花园,作者铺上小路,人们可以在里面散步。文艺复兴绘画是坐在窗前,而中国画可以进去游玩。卷轴画里画框的两条边消失了,上边可以是无边无际的天空。”
——大卫·霍克尼
王翬,《康熙南巡图卷》,1698,设色绢本手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983年,大卫·霍克尼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次看到了中国的传统卷轴画《康熙南巡图》。深受震撼的他和策展人迈克·赫恩(Mike Hearn)在这幅长画前停留了整整3个小时。
据霍克尼回忆,这次经验仿佛一场卧游。“那是我人生中最为兴奋的一天,这真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经历……这是一种全新的观看方法,它更忠于生活。”
如果没有前一年的中国旅行,很难想象一个西方艺术家能如此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绘画。
单点透视法最初兴起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光学知识和透镜技术的传播,画家通过光影明暗的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和空间的纵深感,力求真实复刻眼前的世界,让绘画表面如窗口般呈现一个几近弄假成真的场景。在西方,单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一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19世纪摄影技术的出现才受到挑战。
正如霍克尼所说:“我一直认为,西方绘画在摄影术诞生以后开始转向‘抽象’,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学习‘抽象’。‘抽象’一直就存在于他们的观念里。”
大卫·霍克尼20世纪80年代的风景绘画呈现出全新的空间构图方式。David Hockney, A Visit with Christopher and Don, 1984 ©️David Hockney Foundation
在霍克尼看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和“移步易景”的绘画手法,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观看体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也更富于情感色彩。
霍克尼因此对中国风景画做出了高度评价:“这是有史以来最凝练的艺术形式,有着极为高超的时空处理方式。”
左图:David Hockney, Nichols Canyon, 1980. Courtesy Phillips;右图:David Hockney, Still Life, 2017. Courtesy Sotheby's
在20世纪80年代,霍克尼的艺术创作开始转型,他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运用在风景画当中,让观众获得一种在画面中穿梭的运动感,并尝试打破单点透视绘画中单一时空的限制。
同时,霍克尼还尝试了多样的画框形状,进一步为画面带来新颖的空间感。
针对他切掉边角的六边形画框,霍克尼这样解释:“有人说我切掉了画布的角,但事实上,我是给画面增加了两个角……我为什么没在20年前想到这一招?”
3
霍克尼的中国日记
“我一直在推动一个概念,观者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移动,但我真的才刚刚开始尝试描绘观者在空间的移动。而这正是中国风景画家最善于处理的。”
——大卫·霍克尼
桂林 Guilin
桂林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而且当地人的生活也是幸福的。但当地人或许因为不了解其他地方的生活有多难堪,从而不能欣赏桂林的美丽。在这个意义上,当地的美丽中和了桂林的地域特性。
旅行之后,在我向每一个去过中国但没去过桂林的人提起桂林时,他们都说想要去那里观光。
左图:霍克尼一行人与中国艺术学生的合影;右图:霍克尼笔下的杭州艺术学校 ©️David Hockney
南京 Nanjing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我们在那里感觉不到身处于一个政治气氛浓重的国家之中。漂亮的大道和树木、街上的活动、雨天的清新景致——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非政治性的。
杭州 Hangzhou
杭州非常美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似乎是一个适合艺术家或手工艺人生活的地方,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友善。
左图:孩子们围着作画的大卫·霍克尼;右图:霍克尼拍摄的孩子们 ©️David Hockney
广州 Guangzhou
我觉得广州很是怡人,充满活力,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街道上到处都是人,各不相同,这是一个街上女孩子们喜欢穿裙子的城市,天气也更炎热,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城市里也有更多餐馆。文化广场是我们见到的一个人们真的在享受生活、进行娱乐活动的地方。
让人感动的是当地的儿童公园。这里非常美丽,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孩子们在这里打扫卫生。这里几乎没有大人,甚至没有英国常见的公园管理者。偶尔可以见到一些母亲,照料着年幼的孩子们。有一个知道我在拍照的小女孩一直跟着我们,后来跑上滑梯,从上面滑下来。她很漂亮,穿着绿色的裙子,我也为她拍了照片。
灵感库
大卫·霍克尼与中国的2本书
《中国画的原理》
“中国画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中国画的原理》;乔治·罗利(George Rowley)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的原理》最早出版于1947年,是对众多文化艺术从业者均有有很大的启发一本著作,其中也影响了大卫·霍克尼。这本书通过“精神与物质”“天与地”“神与人”“道与儒”“情绪与情感”“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等问题,试图阐明中国的文化特征,并分析它们在绘画本质原理中的表现。
作者乔治·罗丽(George Rowley,1893-1962),是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远东艺术部主任。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除了《中国画的原理》和《中国人物画风格》两本重要著作,还培养了西方世界的中国美术史人才,推动博物馆关注、收藏、展示东方艺术。
《中国日记》
《中国日记》;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GREEN BAZAAR
芭莎文化创新部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监制:徐宁
文:王梦瑶
实习编辑:曾庆威
📮产品/项目推荐、撰稿/拍摄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