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目前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动向?
宋 丁
粤港澳大湾区自2019年开局以来,四年间遭遇了一系列重大困难,例如新冠疫情、香港动荡及国际地位下滑、国际经贸纷争、俄乌战争、国内经济低迷等等,似乎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然而,大湾区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倒,而是在一路顽强前行,大湾区“9+2”城市的综合GDP四年来的表现是:2019年8.68万亿,2020年11.6万亿,2021年12.63万亿,2022年13.04万亿,保持了连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很不容易。
事实上,这几年来大湾区一直在稳健地推进融合式发展,只是一般人很难直观地感觉到罢了。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梳理出如下九个方面的动向,值得大家关注。
动向一:疫情后粤港澳三地政企交流互动大幅增加
疫情后,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访交流活动大大增加。例如,香港贸发局5月24日至6月7日策动“粤港合作周”,组织粤港两地政府部门、机构、商会及行业协会等合作伙伴,在多个大湾区城市举办21个商贸活动,带动大湾区合作交流;5月24—25日,为期两天的“深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合作交流暨第四届深港澳科技交流年度专场活动”在澳门成功举行。类似的活动在大湾区已成常态。
动向二:大湾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明显加快
今年广东在服务大湾区建设方面,“轨道上的大湾区”年度计划投资共1491亿元,安排铁路项目35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8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8个。 在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年度计划投资4900亿元,安排综 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共计371个。 今年将有超过6000亿资金涌向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
5月19日,“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共建启动暨签约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此举将实现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集聚整合和高效配置,不断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和竞争力;近日,全国首个直达机场空侧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在东莞投入使用,该项目实现了香港机场相关功能和服务向东莞的延伸,也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增加了一条空中货运大通道,带动“湾区制造”通达世界。类似这种跨境式基建目前在大湾区不断出现。
动向三:大湾区强化科创研发及核心技术突破
5月21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科学前沿热点,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视频致辞。
5月16日,第五届深圳国际半导体技术暨应用展览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按照深圳的规划,2025年,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值将突破2500亿元;5月24日,“创‘芯’坪山共赢未来——深圳市坪山区集成电路产业交流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办;5月25日-26日,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暨AIGC人工智能峰会在广州举行;5月24日,佛山联通携手华为举办“5Gn快叻之城·佛山智造之城”发布会;5月20日,大湾区科学论坛知识产权分论坛发布了《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反映了大湾区各地都在积极研讨如何强化科创研发及核心技术的战略突破。
动向四:大湾区各市发力科创制造业
深圳作为大湾区科创制造业的头牌城市,一直走在科创制造业的最前列。2022年6月,深圳推出了“20+8”产业集群化政策,11月又推出“工业上楼”政策,深圳光明科学城是全国第四个国家科学中心的落脚地,而毗邻的广州南沙科学城和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也被列入国家科学中心的联合发展基地,这几个科学城的科创制造业发势头良好;7月4日,在深中通道还有一年即将通车之际,深圳和中山联合举办了招商大会,一大批科创制造业项目纷纷签约。
香港则着力化解“制造业空心化”困局,联手深圳在河套地区建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国家级科创研发智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香港还强力推出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规划了以科创制造为主导的“新田科技城”。
大湾区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推进科创制造业。例如,5月24日至26日,肇庆市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大会。肇庆成功引进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两家链主企业,产值在3年时间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700亿元大关,连续两年增速超50%,成为肇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突破点。
动向五:大湾区共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湾区的传统产业具有优势,但产业老化问题比较严重,亟待转型升级。7月4日,新一期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其中,关于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热门话题。4月23日,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的发展,还将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编发重点行业运用指南等。
东莞是大湾区传统产业推进转型升级的代表城市。上半年东莞GDP增幅仅1.5%,在广东21个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一。近期东莞各界热烈讨论如何走出以出口为导向的基本产业架构,强有力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态势在大湾区9+2城市中都在不断纵深推进。
动向六:大湾区不断深度推进金融创新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6月19日,香港证券市场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双柜台模式及庄家机制将有助推动人民币计价证券在香港的交易及结算。在双柜台模式下,投资者可以互换同一个发行人发行的港币柜台证券及人民币柜台证券。两个柜台下的证券属于同一类别证券,因此两个柜台的证券可以在不改变实益拥有权的情况下相互转换。
另一个例子是,5月25日,深圳有关部门推出《深圳市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20+8”产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打造全国首个高收益债券市场试点、探索“深圳商行+香港投行”、“贷款+外部直投”等金融新模式。
动向七:大湾区人才跨域交流快速增长
谈及这个问题,很有必要特别分析一下香港的人才问题。大家注意到,从2020年开始,香港已经累计流失了18.73万人,其中包括大量人才。对此香港极为重视,港府新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还对香港优才、专才、高才通计划也进行了调整,事实上香港进入“抢人大战”,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0多万内地人才申请入港,已获批的人数高达3万多人。
5月24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和广东省商务厅共同主办的Smart HK 2023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论坛,在广州琶洲举行。香港贸发局表示,今届Smart HK进一步关注人才高地建设,特别推出“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峰会”,推动人才交流,共同讨论大湾区的创业机遇和挑战。
针对港澳人才问题,国家层面也给予积极扶持。国家出入境管理局2月9日发布公告,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自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
动向八:积极引导大湾区迈向“双碳”先锋地区
近年来,大湾区各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施政报告均高度关注“双碳”问题,目前大湾区在推进“双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7月5日,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正式联合发布《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气候监测公报》,在大气监测方面实现了跨境联合操作。
动向九:学习国际经验,更大力度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港澳两地在既往经济发展中,庞大的社会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湾区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并不断向大湾区广东九市传递。多年来,广东大湾区九市的市场经济动能强大,在推进社会组织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近日,广东省民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在横琴、前海、南沙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培育以大湾区为基地的国际性社会组织,鼓励支持粤港澳三地智库社会组织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推动三地社会组织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下沉社区,积极为在粤生产生活的港澳人士提供各类社会服务。
以上九大动向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启动后的四年间,尽管遭遇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不利因素的干扰,但仍然坚定迈出了向全球一流湾区挺进的步伐。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湾区能够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深度改革开放和经济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