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大模型
大半年来,大模型在国内沸沸扬扬,人人都在打鸡血。
从业者、投资人、研究机构,个个眼冒金星,热血沸腾。
然而,背后数据却不是那么美好。
小编汇总了相关标讯,发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多有发生。
目前的市场定价还是一个很混乱且很主观的状态,据说某项目有报2个亿,还有报2000万,甚至有几百万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技术还不成熟,没有亮眼的案例。
二来,经济下行,就连地主也紧缩开支,数字化建设不再是风口。
具体来看,标讯可以分为五类场景:
首先是智能客服。电网公司将大模型应用于客服,作为重点科技项目。它希望通过大模型实现客服领域的创新,进行多语种识别和智能感知。
其次是文档分析和代码辅助。某研究所完成了国产大模型部署,现需要引入大模型接口,应用于问答、写作生成、外文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场景。
第三是智能决策。某研究所要求基于大模型,支持智能体进行决策,并开发电网调度决策模型。
第四是金融场景。某券商希望研究大模型在量化投研、营销、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某银行也开始基于大模型进行能力研究。
最后是一些其他创新场景,如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停车服务等。
中标厂商主要有某融合智能、某量化投研和某新材料等公司。
小编以为,大模型商业化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多数需求是好奇和恐慌驱动的伪需求。
二是技术储备不足,实现起来摸爬滚打。
三是担心数据安全,不敢交出核心数据。
四是大模型本身存在能力缺陷。
五是 ROI难以量化衡量。
当前大模型商业化道阻且长,仍需技术突破和经验积累。
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大模型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艰辛历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