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儿子滚出女厕所!”男孩进女厕偷窥、家长辱骂撕打路人…背后却是妈妈们的心结
最近,又有一则关于妈妈带男孩进公共女厕所相关话题上了热搜:
广州的一所影院在女厕所门口张贴了“男童止步”的公告,引起了网友的诸多争议。
许多生了男孩的妈妈觉得自家儿子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带进女厕所也并不会影响其他人,自己也不可能带娃进男厕所,影院这样的公告是伤害她们和孩子的权益;
但其他网友觉得明明是自己的隐私受到冒犯,带3岁以上的男孩带进女厕所无论对旁人还是对孩子自己都是有害无利。
看上去,两边的争论都有自己的道理,并无对错之分,而是立场的矛盾与冲突。
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每当发生类似事件便又会引起一轮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议。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出过一期干货文章,今天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希望能帮到有过相同疑虑的妈妈们。
“我家是男孩子,再怎样也吃不了亏。”
有这样想法的宝妈估计不在少数,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觉得男孩子不会吃什么亏,在性别问题上,男性总能处于占便宜的那一方。
但别忘了,不是所有的占便宜最终都能真占到“便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我们总觉得男孩女孩在一起大多是女孩子吃亏,却不知道男孩在占到这所谓“便宜”的同时,也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
有些3、4岁的小男孩特别皮,扯同龄女孩的裙子,在外碰到陌生女性还会有“袭胸”、“摸臀”一类的行为。
一次两次别人会看成不懂事,久而久之,邻里亲朋会给他贴上诸如“小流氓”、“小色狼”、没教养的标签,让自己的孩子也尽量跟他保持距离。
孩子原本正常社交的受到影响,心理肯定也会产生变化及问题,而这个根源就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关注孩子的性别教育,导致孩子产生错误行为。
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观念与行为,很可能在未来出现更大的问题,影响孩子的一生。
除了对外的不良行为影响,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在心理健康也会受到性别教育的影响。
前文中提到的两个宝妈都遇上了同样的问题——在她们看来,带着还不能独自上厕所的儿子去公共场所的女厕所是情理之中的事。
却忽略了大环境下的现实问题,许多普通女性对于在公共卫生间或浴室里出现2岁以上的男性是会有不适感。
当这些负面的不满反馈给这些男孩,他们很容易因此产生自我怀疑,感到羞耻、不安乃至自尊心受挫。
妈妈们没发现事情的严重性,反而只是埋怨陌生人的“多嘴”,殊不知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完善。
如果始终忽视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让这种情况继续累积,轻则让孩子自卑寡言,重则问题大爆发酿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无论对男孩女孩进行性别教育,都宜早不宜晚。根据对儿童的心理研究可知,孩子的性别认知主要分三个阶段:
1岁半到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才会产生大致的性别认知,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对其他人性别的认知尚处在通过直观的外观特征进行判断。
3岁到6岁之间,孩子才真正开始对性别有了直观的认知,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构造、性别特征进行摸索,也会好奇周围不同性别人的特征。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格外注意正向的性别教育,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就敷衍了事或是闭口不谈。
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很多异性家长忽略避嫌的阶段,看很多案例,无论是妈妈带儿子去女厕所还是爸爸带女儿去男厕所,争议最大的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6岁以后进入学龄期一直到青春期,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阶段。
所以孩子的性别意识和对异性的好奇,并不像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要到青春期才会出现,而是在孩子3岁时就逐渐觉醒,因此从小就应该进行合适的性别教育。
在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警惕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无意中给孩子灌输过度社会化的性别刻板印象。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必把一些外在特征和行为喜好强加给某个性别,比如男孩子就不能喜欢粉色,女孩子就应该喜欢洋娃娃。
在行为喜好上同理,男孩不一定要都是调皮外向的,女孩也不可能全是安静温和的,男孩也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书,女孩也能在户外疯跑运动。
除了生理构造上的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内在并没有区别,他们也可以拥有同样的爱好,学习同样的科目,不存在哪些只有女孩能做好或是只有男孩能做好的事。
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性别教育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父母一起做亲子游戏。
这个过程中,爸爸和妈妈都加入游戏,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兴趣。
爸爸妈妈分别以自身作为男、女“模特”进行展示,让孩子通过观察、触摸来直观地了解男女外在的特征区别:
比如爸爸作为男性,脖子上有喉结突出,而妈妈作为女性是没有的。
其次,还可以让孩子聆听爸爸与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表达自己听到的男女声音有什么不同?
诸如此类的方式,简单直观地满足孩子对性别意识的好奇,也能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给他们做好性别教育。
·写在最后·
性别教育是孩子开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一扇门,如果家长没有在一开始做好准备把好关,未来的问题则将无穷无尽难以承受。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羞于谈性别问题,而是把它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课程”,大大方方地说,科学合理地教,才能让孩子身心同样健康地成长。
你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点亮在看,留言分享你遇到的问题或是关于性别教育的心得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