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好好的,一见妈妈就哭”,是妈妈太惯着了吗?
答:
孩子和妈妈在一起似乎有更多哭闹、更多要求,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聊具体理论前,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我们和谁在一起的时候会“原形毕露”,会有更多要求,更不在意形象?是不是那个让我们觉得“更安全”,不会因为我们的“原形毕露”就离我们而去的人?
大家有没有过在外面觉得自己是个“坚强的女汉子”,但老妈一个电话、一句话,就会让自己瞬间委屈落泪的经历?
孩子也是一样。
1.“原形毕露”是因为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更加亲密
其实只要和妈妈关系亲密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和妈妈一起的时候更放松,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随意表达,而与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更听话”。
所以,这并不是妈妈对孩子不好,也不是妈妈的养育方法有问题,更不要因为这样,就让妈妈避开孩子,让其他人带。
我在亲子依恋讲座里提过,安全型的亲子依恋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我们同样需要意识到的是,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同样是孩子在伤害、委屈、疲劳的时候,能肆意回归的“安全港湾”。
2.有没有孩子在妈妈面前“更乖”的呢?
有,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妈妈很好地给孩子设立了规则,对不合理要求哭闹不妥协,而其他人对孩子无条件宠溺,只要孩子哭闹就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妈妈一起的时候会更有规则性。
但即使是规则性很强的孩子,如果妈妈和孩子的整体互动很好,和妈妈非常亲密,那么他们也会和妈妈就非原则性问题“撒娇”。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妈妈的控制性特别强,给孩子特别多的限制和惩罚,那么孩子则有可能和妈妈在一起时特别“乖巧”,出现很多讨好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有家长会问:“为什么我对孩子温和养育,孩子会哭闹,而某某妈妈天天打孩子,孩子还特别会察言观色特别乖巧”的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对于孩子的需求回应是不一致的。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的回应及时准确,情绪不好的时候则回应不敏感或者粗暴;孩子哭闹时能注意到孩子,孩子不哭闹时则对孩子的呼唤没有反应。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得不通过哭闹来获取关注和需求的满足。
回到提问中的宝宝,他还在经历分离焦虑,而在分离焦虑的情况下,很多孩子会在和妈妈见面时,“代偿性”地提各种要求。有些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用这些要求来“检测”妈妈的底线,看妈妈是不是有可能不要自己,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所以,耐心温柔以待,下班多陪伴,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就可以了。
养育互动其实涉及很多方面,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掌握一种技能,就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其实是很危险的。
帮助家长们在面对分离时,看清自己内心的状态; 让亲子双方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情绪表达; 用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的方式承接孩子的焦虑; 绘本中具体制作“亲亲盒子”的过程,同时也是介绍了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游戏(随书赠送“爱心”贴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